918 厦门知青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书画展开幕与厦门知青艺术团练唱/团圆汤圆 2025-9-18于才佬饭店

牛LG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厦门知青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书画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厦门知青叙事抗战厦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策展人 谢春池</p><p class="ql-block">题记:我们纪念抗战胜利的两个展和一本画集,见证一代人的家国情怀和艺术追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又见"血染的丰碑"。血染的。长长的老墙,断阶,烽火台,我们的长城,残破的长城。饱经千年风雨,迎向燃烧的炮火,从山麓直上峰顶,又蜿蜒至不远的一个峰顶,再蜿蜒至较远的一个峰顶,继而蜿蜒至更远的只剩轮廓的一个峰顶,似是最后蜿蜒至极远却只留下一个影象的峰顶,终于在一脉若隐若现的大山消逝,而两只雄鹰正在天空中展开双翼,奋力翱翔﹣﹣林生《长城图》过了20年又与观众见面,可谓旧貌再度换新颜。作品墨色苍劲作筋骨,红色如同血泼一样覆遍整个画面,让这幅作品血肉丰满起来,如是血性,自然震撼观者之心灵。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我策展了本市乃至本省的一场大型书画篆刻展,100多件作品,蔚为壮观,林生兄此件成为头题,最为人赞赏。于今次抗战胜利80周年展览,再度亮相,仍然将引人注目。</p><p class="ql-block">才闻"海疆今昔吟",这可是另一番纪念景象﹣﹣曾华伟《鹭岛抗日纪念碑》于近日绘就,可谓新墨忆念厦门往事。20年前他参加我们展览的是其擅长的让宣纸掀起惊涛骇浪的《鹭潮吼声》,故而,今次我给他出了个小小难题,仍让"鹭潮"拍岸。他问:如何画?我答:不以你习惯的方形或竖长方形,改为竖长条,中下方海疆占三分之二,上方天空占三分之一。海天一色,苍茫无际,既悼念又歌颂;但不要"巨浪,巨浪,不断地增涨!"只需海波汹涌。画毕,果然壮观!没有赤橙黄绿蓝紫,只有墨分五色;最难得是:狭窄里更见辽阔,喧哗中尽含平静。不过,我俩同时觉得空洞一些,似乎还缺什么?换言之,此画灵魂何在?该如何"点睛"?因我参与厦门抗战死难者纪念碑设计建筑落成的一些事务,故提了一个构思:于画中的天空与大海之间,将此碑竖起。再画毕,不同凡响。那碑巍峨,高耸霄汉!今次之展,若推力作,二兄之作当可入榜。林生兄为全民族抗战献上长城赋,华伟兄为厦门民众抗战唱出鹭岛吟。可赞!</p><p class="ql-block">还有一幅画可以入榜,即刘晓辉的人物国画,也是近日刚刚完成的作品。1977年高考恢复,年仅16岁的晓辉兄,时乃龙岩二中高一年的非应届生,由于学业优秀,被推参加越级应试,竟金榜题名考入福建师范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全系年纪最小者却颇具才华,其人物画功力突显。上世纪90年代阴差阳错,他辞去教职,下海经商,荒废了绘画近30年。近五年重拾画笔,应邀2020年为我主编的诗集《生死真情》作插图,2022年我主编的《东南独秀的风华群体》人物集画了88幅肖像;此二书皆炭笔速写,很出彩,为业内点赞。此番我为他构思了一幅抗战群体肖像,以水墨绘之,众人无不称道:40几位头戴钢盔的国军,聚集在长城脚下,每张脸庞刚毅、坚定、愤怒、挺胸昂头,向前方藐视,是经历了一场血战?还是得再次奔赴前线?这是中国危亡时刻,面对强敌灭绝人性侵略的最真实的人的写照,我激奋题名《长城壮士》。</p><p class="ql-block">如果说林生兄20年前的长城图和华伟兄20年后的海疆图这两幅山水画,承续了我们古老中华民族像珍惜自己的生命那样深爱自己国土的伟大传统,让岳飞"还我河山"的激烈壮怀,得到一以贯之的艺术表现;那么,晓辉兄最新出炉的壮士图则再将人类反法西斯的伟大精神,定格成中国人前仆后继,流血牺牲,一往无前,以弱胜强的英勇感人的群像。</p><p class="ql-block">这三幅新旧国画虽称不上精品,却是难得的原创力作;而厦门知青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书画展还有一幅书法作品,绝对精品,就是吴孙权兄的大幅隶篆书法,其所抄录的是1937年厦门青年记者赵家欣特写《今日的厦门》一段精彩的文字。20年前之展,因孙权较晚送来,此作来不及装裱只能钉于展板,若干年后我为之作了题记与题跋,并装裱,适逢我们又办抗战胜利展览,此作自然隆重推出。20年前广为赞誉的这件精品,今次肯定仍然会受到观众的赏识。</p><p class="ql-block">有了这四幅书画作品,这个书画展就足以显示出它的艺术力量和审美高度。此展的旧作还有谢春池《义勇军进行曲歌词》(行书)、林世超《湖里山炮魂》(国画)、林忠阳《陈嘉庚抗战》(国画)、郑季有《抗战时的弘一》(国画)、砚方《横行到几时》(国画)等,上述书画皆作于2005年,而2025年所作的则有林世忠《厦门五通即景》(国画)、林忠阳《英雄花图》(国画)、倪永嘉《陈嘉庚通电文》(行书)、苏梦辉《风雨八十载》(行书),吴世雄《九月/日出》(甲篆)、郑伯铭《五月厦门》(隶书)、吴忍成《孤岛/鹭门》(隶书)、罗泽华《抗日/传奇》(篆书)、林水色《抗战/原乡》(行书)、王奇鸣《沙场/战地》(行书)、吴维钦《爷辈父辈》(行书)、林洪霞《厦门知青叙抗战》(草书)等。</p><p class="ql-block">今次之展与20年前那个大展相比,当然算小,似乎不可同日而语,其影响不会那么大。那展除了知青作者,以及一批非专业书画作者,还有数十个厦门名家,作品良莠不齐;此展不仅有若干名家,余者多数也是水平相当的书画高手,且作品只有二十几幅,整体品质自然胜过那展。其实二十年间,我们还有一个同题书画展举办,那是抗战胜利65周年2010年的情事,规模比其前一个展小得多,却比今次这个展大得多。不过乏善可陈,连知青书画沙龙多数同仁也记不起来。我独自揣摸,前两个展皆未出画册,第三个不能空缺。于是,将所有今次参展作品汇总但数量不够,于是将20年前参展今次因故未参展的若干有代表性或较重要的作品,以及个别今次应征也因故未展的作品一并编入,它们是:南燕《中国血》(油画)、黄平《侵略者》(素描)、吴世雄《万人坑》(国画)、王奇鸣《万人坑》(油画),谢澄光《誓不休》(行书)、余刚《叶剑英五绝诗》(隶书)、许文堤《闽南方言歌谣:中国赢》(隶书)、张承锦《鸣钟铸剑》(篆书)、王九三《念佛救国》(隶书)、骆明才《民族/抗战》(楷书)、黄祖希《念佛/救国》(篆书)以及何连金《集美/抗战》(隶书)等,计34件书画作品;必须提及的还有苏梦辉、罗泽华、林世超、何达江、兆元、邓文乘、黄德樵、冯光路、董勇进、逸箫、陈石君、黄少华、曾华伟、罗嗣义、方伟等15位的42方新旧印章,如此,这本画集就更为全面多样,后续我们欲举办一个抗战胜利80周年的篆刻作品展。在我看来这本书画篆刻集可谓三代人联袂创作的中西合璧之艺术体现,更是厦门知青献给抗战胜利80周年的一份特殊礼物。令人欣慰的是它的作者之戮力,作品之分量,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构思之壮美,情怀之激扬,思想之深切﹣﹣这一切的表现,使之闪耀一种人性的光芒。我非闽地艺术史研究者,不知自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是否有关这个题材之原创书画篆刻集问世,但,自抗战胜利60周年至今二十春秋,似从未见过或听闻。倘若如是,我们这本薄薄之书,则是独此一家,它将作为闽省当代的艺术与文献,留给后人,这也是厦门知青文化之特别贡献。</p><p class="ql-block">从抗战胜利60周年至80周年,这两个书画展,虽然时隔二十个年头,有些漫长,我们也从中年迈入老年。不过,一代人的家国情怀艺术追求依然魅力不减,况且,还将真善美传续给第二代及第三代。从作品的鉴赏而言,不同风貌的相同品质,新旧作品亮相同一时空,有特殊意义﹣﹣新的蕴含传统之美,旧的焕发当代之光,让世人徜徉于历史又在今日前行。我们人在民间,身居草堂,迈入广场,发出一代人应该发出的声音,做了一代人该做的事情,尽了责任,我们更感恩大地的哺育和栽培,故乡的包容与厚爱!</p><p class="ql-block">与众不同是每一个群体与艺术所希翼的,我们这个群体与我们的艺术一直有着这样不俗的表现。仅以今次的这个展览和这本画集为例,我们又做到了﹣﹣厦门知青叙事抗战厦门﹣-"知青"和"厦门"两个关键词,正是我们独特之所在。</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1日至9月3日见山居</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画面只画了几十人,亦或没画一人,但是,可以感觉到百百千千万万,可以感觉到赴死的集合/阅兵/决绝/奔赴/壮烈……众志成城,一寸山河一寸血……</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部分照片由施建初老师/林莺老师拍照。</p> <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