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园之园”只剩石头,我们该带孩子看什么?》

波波龙

<h5> 你刷到过火爆全网的小短片《逃出大英博物馆》了吗,它讲述了一个艰辛的文物回家的故事,而其实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很多都是当初从圆明园抢来的。这些文物还有“逃出”大英博物馆的一天,但我们的圆明园却永远回不来了。<br> 如果说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圆明园就是其中最让人心痛的疤痕。“圆明园”的名字是康熙皇帝御封的,“圆”是指个人的品德圆满;“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可以说这是中国古代贤明君主的理想标准。圆明园起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zhēn,也就是后来雍正皇帝的赐园,雍正皇帝登基后,进一步扩建、改建了圆明园。再后来历代清帝王皇帝对圆明园进行了修建,最终在原来赐园的基础上形成了圆明园、长春园和qǐ绮春园的格局,这三园合起来也被统称为“圆明园”。乾隆皇帝曾下旨绘成园明园《四十景图》,除这40景之外,后来还增建了几十处风景群。三园共计约为百处景群,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都曾长年居住在圆明园优游享乐,它与紫禁城同为当时的全国政治中心,被清帝特称为“御园“。<br>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为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抢劫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并放火烧园。圆明园的宫殿、文物,全部在大火中化为灰烬。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圆明园的建筑和古树名木遭到彻底毁灭。160多年了,从“万园之园”到断壁残垣,圆明园废墟静默地诉说着我们民族的苦难,它时时刻刻提醒着每一个中国人:位卑未敢忘忧国,山河虽无恙,吾辈当自强!</h5> <h5>1、大水法<br> 圆明园门票上的这个红色的LOGO,你一定认识吧,它出现在各种各样与圆明园相关的场景中。这个LOGO就是圆明园的标志性景观--大水法。水法就是喷泉的意思,大水法即为就是大型喷泉之意。大水法是西洋楼中最壮观的喷泉。建筑造形为石龛式,酷似门洞。下边有一大型狮子头喷水,形成七层水帘。前下方为椭圆菊花式喷水池中心有一只铜梅花鹿,从鹿角喷水八道;两侧有十只铜狗,从口中喷出水柱,直射鹿身,溅起层层浪花。俗称“猎狗逐鹿”。<br> 大水法的左右前方,各有一座巨大的喷水塔,塔为方形,十三层,顶端喷出水柱,塔四周有八十八根铜管于,也都一齐喷水。关于大水法的来历有一种说法是,乾隆皇帝看到了来自西方的一种喷泉的画册,很是喜欢。因此产生了要在圆明园建造一座带有“大水法”的西洋风格宫殿的念头。乾隆皇帝首先咨询了郎世宁。这个来自意大利艺术之都--米兰的传教士,亲历了康、雍、乾三朝,这时他在清宫中已取得了首席艺术家的位子。郎世宁毫不犹豫地推荐了另一位西洋传教士蒋友仁。蒋友仁是个天文学家与数学家,他在如意馆中反复试验改进着各种喷水机械。当大水法草图呈现在面前时,乾隆皇帝龙心大悦。<br> 当年,皇帝是坐在对面的观水法,观赏这一组喷泉的,英国使臣马夏尔尼、荷兰使臣得胜等,都曾在这里“瞻仰”过水法奇观。据说这处喷泉若全部开放,有如山洪爆发,声闻里许,在近处谈话都要打手势才行,其壮观程度可想而知。大水法修建时,吸收了欧洲巴洛克风格建筑形式,虽然当年的“十狗逐鹿”我们已经无法再看到,但庆幸的是这组喷泉中的一个重要的石构建--翻尾石鱼在2006年回归圆明园,目前收藏在圆明园展览馆。</h5> <h5>2、远瀛观<br> 西洋楼建筑群中,远瀛观兴建时间最晚,它建在大水法北面石砌高台上,是西洋楼中心景区的主体建筑。远瀛观是乾隆皇帝为容妃也就是香妃修建的寝宫。远瀛观大殿修建成了西洋的钟楼样式,五开间,殿顶为中式四角攒尖方顶,两端有望楼,总体呈倒凹字形,共17间房。16槽槛窗、4槽扇门口都是用高宽半尺多的方格玻璃镶安而成的,光玻璃就用了1206块。<br>远瀛观门前曾摆放西洋石狮一对,在远瀛观殿上安有24个铸铜出水口,是中式龙头的形状。下雨时,雨水同时从龙头口中流出,情景十分壮观。现在还可以看到远瀛观遗留下的数十根优质汉白玉大石柱,这数十根汉白玉大石柱又以中间大门前的两根最为精美,这两根柱头柱身刻有下垂式葡萄花纹,刻工精良,枝叶活泼如生,是清代石刻中的精品。为香妃打造出这么美轮美奂的宫殿,可见乾隆皇帝对她的宠爱了。</h5> <h5>3、正大光明殿<br> 大宫门内就是二宫门也叫出入贤良门出入贤良门内的就是圆明园的正殿--正大光明殿。正大光明殿是圆明园四十景之首,完全依照故宫乾清宫修建而来,只是在规模上比乾清宫路小,但是比乾清宫更为精致,行政功能也与乾清宫完全一致。皇帝可以在这里开展上朝、听政、接见、宴席等一系列活动。清帝在正大光明殿一般只接见较为重要的外藩来使和外国使臣。像乾隆五十八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使团访华所带来的礼物就是陈列在正大光明殿供乾隆观览,后才移至他处。正大光明殿还有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它右边的小房子是很重要的。每年秋后死刑犯的名单要递呈皇帝,皇帝就在这里画钩核实。<br> 在乾隆时期正大光明殿进行了改建,使用的材料全部都是金丝楠木,而当时要修建正大光明殿其实没有足够的金丝楠木,乾隆便从明十三陵中偷取了很多金丝楠木,用来修建此殿。刘宝瑞相声官场斗的情节就来自于此。正大光明殿大殿中有皇帝的紫檀宝座,上面是雍正亲笔提名的正大光明牌匾,还有乾隆提笔的倒“福”,宝座两边是高高的屏风,屏风上的装饰是翡翠和孔雀的羽毛。如果要复原的话,只是金丝楠木目前市场上的价格一斤就在10万到30万元不等,估计没个几十吨的金丝楠木,根本无法复原。就这个花费来说,就金丝楠木的花费就需要20亿!而紫檀宝座的价格就更难估算了。另外那些高大的屏风每一件都是艺术品,上面镶嵌的翡翠以及孔雀的羽毛等等,如果要复原圆明园的整个正大光明殿,其花费难以估算。然而就是这样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在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烧毁圆明园时却被作为临时指挥部。当侵略军撤出圆明园时,将正大光明殿和大宫门区一并烧毁,那一刻,圆明园彻底失去了光明。</h5> <h5>4、十二生肖·马首<br> 正觉寺内展示的马首,正是海晏堂前“水力钟”的十二兽首之一。兽首是水力钟用于喷水的主要构件,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这12个兽首一同流失海外。如今来到圆明园,必看“马首”铜像。“马首”铜像融合了东西方艺术理念与设计风格,以精炼红铜为材,以失蜡法一体铸造成型,展现出了极高的工艺水准。在外飘零百年的马首铜像,于2020年正式入藏圆明园正觉寺,也成为第一件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文物。马首是由澳门何鸿燊(shēn)先生花了7000万美金购回捐赠给国家文物局,之后回归圆明园永久收藏的。何鸿燊(shēn)绝对是一个非常爱国的港澳富豪,他虽然是混血儿,但是他一生都是以中国人自居。何鸿燊(shēn)的爱国事迹还有非常多。当年香港、澳门要回归,何鸿燊也是出钱出力。他曾经捐了几个亿建立何鸿燊航天基金,为中国航天事业培养了很多人才。另外每次内地有需要,何鸿燊(shēn)家族也会捐款捐物,从汶川地震到武汉疫情,再到后来的河南水灾。<div> 有人说,这些兽首就是个水龙头,不值那么多钱买回来。其实,它们现在已经超越了艺术品价值范畴,而成为我国海外流失文物回归的缩影和代表。马首是第七尊回归的兽首,它正好凝望着前面大殿中的海晏堂全景壁画,“七”与“望”,隐含着“期望”的寓意,也许就是在期望十二生肖兽首团聚的时刻吧!<br></div></h5> <h5>5、黑天鹅观赏区<br> 走进圆明园的玉玲珑馆,在您前方的这一片湖水中,生活着一群美丽优雅的黑天鹅,这里便是黑天鹅观赏区。<br> 黑天鹅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90年代初,曾经有白天鹅飞来圆明园,2008年2月23日,一对来自澳大利亚的黑天鹅夫妇在这里扎根,安了家,过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圆明园内良好的环境、广阔的水域,给它们提供了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在工作人员和热心市民的悉心照料下,这对黑天鹅夫妇在这里养育了十几窝小宝宝,至今已诞生了100多只小黑天鹅。您能时而看见黑天鹅在水中悠闲快乐的嬉戏玩耍,时而看见它们恩爱的夫唱妇随,时而看见黑天鹅宝宝紧紧跟在父母身后,一家人团聚的温馨画面。<div> 我们都知道,天鹅被人们视为美丽吉祥和高贵圣洁的象征。而黑天鹅又是天鹅家族中最漂亮的品种,和白天鹅相比黑天鹅更显雍容华贵,理性智慧。黑天鹅一年春秋两季繁殖,用人工刺激产卵的方法可产4窝到5窝,卵量可达30枚。黑天鹅宝宝从出生到四个月期间,父母会尽职尽责确保温饱,并细心传授生存本领。四个月成年后,父母会毫不留情的驱赶子女去开辟属于自己的领地,开始自食其力的新生活。<br></div></h5> <h5><p>讲解互动题<br>1. “大家脚下这条石阶,150年前是‘皇帝的后花园’入口,谁注意到它哪一面被火烤得更黑?”<br>2. “海晏堂十二兽首的‘水力钟’怎么计时?请用掌声模拟一次正午十二喷泉齐射!”<br>3. “为什么西洋楼用汉白玉,而九州景区用青砖?两种材料一热一冷,暗藏什么皇家密码?”<br>4. “如果给你一块当年被掠走的瓷砖,你会带回遗址吗?为什么?”<br>5. “圆明园不是一天建成的,却一天被烧毁——‘时间’在这里教会我们什么?”<br></p><div><br></div><div>冷知识快问快答<br>1. 圆明园首遭劫掠的确切日期是?<br>2. 雨果写信谴责英法联军是哪一年?<br>3. 西洋楼是谁设计的?(郎世宁等传教士)<br>4. 海晏堂喷泉用水来自哪条河?(玉泉山引水)<br>5. 马首铜像2019年回归,它是以什么方式入境?(捐赠,免税)<br></div><div><br></div></h5><h5>金句/文案<br></h5><h5>1. “石头记得火焰,我们也必须记得。”<br>2. “废墟不是终点,而是记忆的起点。”<br>3. “被掠夺的文物仍在流浪,历史就还没有结案。”<br>4. “在圆明园,时间用‘缺失’来雕刻存在。”<br>5. “黑天鹅掠过水面,像1860年那道火光倒映至今。”</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