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院之城——观展档案馆

王铁军

<p class="ql-block">  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老先生曾撰写过一篇《北京建城记》,刻于石碑,立在今天广安门外二环路边。立碑处即北京肇始之地,碑侧建有石阙,上书“北京城区,肇始斯地,其时惟周,其名曰蓟”,简述的是北京建城史。侯先生文章的结尾说得更直白,“今日北京城起源于蓟,蓟城之中心在宣武区。其地承前启后,源远流长。立石为记,永志不忘。”从“蓟”时算起,北京城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p> <p class="ql-block">  身为北京人,怎能不去尽力了解这座古城,了解她漫长悠远的历史和独特灿烂的文化?</p><p class="ql-block"> 欲了解一座古城,漫步城中游览、阅读专门图书,都不失为好途径。我今天想给朋友们推荐一个不错的去处,参观后定能对我们这座古城了解更多。我推荐的是——北京档案馆。</p><p class="ql-block"> 没错,是档案馆。在很多朋友心里,档案馆就是故纸堆,是在落满灰尘的卷宗中查找史料的地方(当然这仍旧是它的主业)。而事实上,今天的档案馆,收集的档案类型已有所扩大,部分音像、数字、照片等等也都有收藏。除了提供传统的档案阅览等服务外,举办展览,充分利用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为社会服务,也是他们重要的工作内容。</p><p class="ql-block"> 此刻的北京档案馆,正同时举办着多个展览,其中至少有两个与北京建城史有关,供市民免费参观。</p> &nbsp; &nbsp; 其一为《档案见证北京》,此展应是常设主展。<br>&nbsp; &nbsp; 展览用档案、史料、照片反映北京近百年来新旧相衔的历史。如“图说北京”单元展示了20余张北京地图,有的近2米高。最早的一幅为明代1560年《京师五城坊巷图》,显示当时北京内外城结构已经形成,南海子、东岳庙等地标均已出现在地图上。<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展示大幅历史地图</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元大都平面示意图</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明北京城示意图</h5> &nbsp; &nbsp; 前述侯仁之先生《北京建城记》的手稿也在这里展示。<div>&nbsp; &nbsp; 作为“实物档案”,展览将方砖厂胡同75号的院门整体搬了过来。此门在建筑式样上称“蛮子门”,从此门可以揭示建筑、文化、风俗、胡同历史乃至与此院相关的历史人物的多重信息。</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侯仁之先生手稿</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方砖厂胡同75号院门</h5> &nbsp; &nbsp; 其二是我更感兴趣的《合院之城——北京古都文化档案史料展》。<br>&nbsp; &nbsp; 展览用数千件档案、资料、老照片、实物等展品以及声光电手段,以“一城一院一胡同”的形式表达北京古都文化的源远流长、壮观秩序和魅力神韵。<br> <p class="ql-block">  北京与其他城市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都城,是皇城所在的都城。它从金代始,即循上古礼法建设,无不凸显皇权的气势与威严。它的规划与建设集国都城建之大成,高耸壮观的城墙城门、景色绮丽的皇官禁苑、井然有序的平面布局、气势如虹的南北中轴,犹如棋盘的街巷胡同、形制规整的四合庭院……无论今天怎样认识和评价,它都堪称举世无双。</p><p class="ql-block"> 档案馆整合利用馆藏地图、照片、影像、航拍图和测绘数据等档案资料,通过3D建模打印制作而成了一个巨大的沙盘,尽力还原再现了20世纪五十年代初老北京城内每一条街巷胡同、宫苑民居,呈现了城内各类建筑42万余间,5万余株树木,令参观者流连忘返。</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北京城,中轴线清晰可见</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沙盘</h5> <p class="ql-block">  四合院作为中国住宅最普遍的民居形式,自殷商时期即显其雏形,经过历代的继承和改善,到元大都时期,已经与近现代的北京四合院十分近似。由于礼制和生活功能的要求,它又有多种形制和空间的变化。现存保护较为完好的四合院约有900多座。</p><p class="ql-block"> 展览“复制”了一座四合院的院落场景,其逼真的正房、游廊、垂花门、石桌凳、紫藤架等等,营造出院落的真实氛围,让观众沉浸式感受古都的文化魅力。其实,紫禁城或王府宅邸都是放大的四合院组合,都有其独特的风情与特点:上房下房,东西厢房,前出廊,后出厦,磨砖对缝:花窗棂,红梁柱,青石台阶……可以说,四合院以砖石瓦为笔墨纸,描绘出了中国特有物化的居住审美理念,记载了流传至今的生活方式和家族观念。</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复制的四合院内景</h5> &nbsp; &nbsp; 把无数院落串联、组合起来,构成一个鲜活有机体的,是四通八达的街巷胡同。<br>&nbsp; &nbsp; 展览用多种手段重现街巷景观。上个世纪街巷实景照片长卷一下吸引了我,那些地方都是我当年经常走过的,很多当年的“地标”今天都已不见,照片把它们都“勾”了回来,这也是一种“沧桑感”。<br>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两侧墙上是上世纪90年代北京街巷照片长卷</span></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世纪90年代东长安街南侧</h5> &nbsp; &nbsp; 展品中还有另一件“长卷”——《天衢丹阙-老北京风物图卷》是手绘的20世纪初老北京中轴线风俗景物的长卷,其长度超50米、人物超5000个、建筑物超数百栋。这一鸿篇巨制,同样真实再现了老北京的景物风俗,不仅是艺术品,也是多种领域的档案资料,弥足珍贵。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衢丹阙-老北京风物图卷》局部</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衢丹阙-老北京风物图卷》局部</h5> &nbsp; &nbsp; 档案馆的前厅,迎门壁上有一幅巨画《京华韵》,它高达18米,据说已入吉尼斯纪录。此画以北京中轴线和线上的紫禁城为核心,将今天北京的重要地标都环绕着中轴线画了进来,意在用绘画表达档案记忆与城市变迁。 &nbsp; &nbsp; 无疑,画作再次凸显了皇城的威严与气势,令人感到了“颂圣”的意味。但这座城市的发展确实如此,与那“轴”相比,其他都可以是“陪衬”。这就是这座古城的历史与现实。 <h5 style="text-align:right;">(部分图片来自网络)</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文中多幅图片均可横屏放大观看,效果会更好)</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