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古洛阳(74):回洛仓遗址探密(瀍河区)

觉浅

<p class="ql-block">回洛仓遗址</p> <p class="ql-block">  在瀍河区瀍河乡马坡村和小李村西侧,一片看似普通的土地之下,沉睡着一段辉煌的历史。这里就是回洛仓遗址--一座占地面积达7万平方米的隋代国家粮仓。</p><p class="ql-block"> 根据考古钻探,探出 71 座仓窖。根据调查,这处仓窖向东、向南、向西均在探区,实际数量可能更多。已发掘的仓窖排列规整有序,显然经过统一精心的规划,应为同一时期所筑。在标号C56号仓窖内出土了一块刻有“大业元年”字样的铭文残砖,这正是隋炀帝杨广的年号,对应公元605年。这一发现成为断定仓窖年代的关键证据,结合窖内出土的初唐时期遗物,考古学家推断回洛仓始建于隋代,延续使用至唐初。</p><p class="ql-block"> 我们翻开古代典籍,从有关回洛仓的记载,可以了解当时修筑国家粮仓的一些情况。</p><p class="ql-block"> 《隋书•食货志》记载:“炀帝即位……置洛口仓于巩东南原上,筑仓城周回二十余里,穿三千窖……置回洛仓于洛阳北七里,仓城周回十里,穿三百窖。”隋炀帝即位之后,先后实施了多个“国字号”粮仓工程,其中分别在今巩义市东南和洛阳市北部,建造洛口仓与回洛仓。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隋纪四》对回洛仓也有同样的记载,由此可知洛口仓、回洛仓的宏大规模。</p><p class="ql-block"> 唐代杜宝《大业杂记》记载有回洛仓具体的地理方位,“出含嘉城西有圆壁门,门西有圆壁城……城西有回洛仓城,周回十里,穿三百窖。”</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保碑</p> <p class="ql-block">仓窖(标号C46)</p> <p class="ql-block">  隋大业初年,隋炀帝在洛阳城北督建回洛仓,依托大运河漕运体系从江淮调粮,以保证向都城皇室与百姓供应粮食。回洛仓仓城由仓窖区、管理区、道路和漕渠组成,管理区位于南侧,两条漕渠分别在西侧和南侧。‌‌整座仓城东西长1000~1140米、南北宽355米,相当于50个标准足球场。仓窖约700座,排列规整,间距8~10米。单窖内径10米、深7~10米,可储粮50万斤,总储量3.55亿斤。传说隋炀帝曾要求粮仓“固若金汤,米陈不坏”,工匠们为此费尽心思,创造了这种地下窖藏法,将窖壁烘烤坚硬,铺设防潮层,再用草木灰、木板等材料分层隔离,保证粮食长期储存。</p><p class="ql-block"> 时间到了隋代末年,发生瓦岗军与隋争夺洛阳之战。这当中,围绕攻守回洛仓进行过多次较量。</p><p class="ql-block"> 隋末爆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是其中战斗力最强的一支义军。隋大业十二年(616),瓦岗军取得荥阳大海寺之战胜利后,乘胜西进,逼近东都,开始了与隋争夺洛阳之战。隋大业十三年(617),瓦岗军七千精兵“出阳城北,逾方山,自罗口袭洛口仓”,一举获胜,开仓济民,力量大大增强。又经石子河一战,军威大振。此后,瓦岗军北占黎阳仓(今洛阳老城西北约七里处),西攻回洛仓。“密率麾下西拔回洛仓据之,徇下诸县,食廥终夜号”,兵指东都洛阳。</p><p class="ql-block"> 同年三月,瓦岗军直抵东都城下,在回洛仓北击溃隋军防线,完全占领回洛仓城。五月,东都得到大军驰援,李密在与隋军决战中负伤,隋将段达、庞玉率兵乘机夜袭,抢回回洛仓城。六月,李密伤病痊愈,重整军威,在洛阳城东同隋军鏖战,大获全胜,再次夺回了回洛仓城。</p><p class="ql-block"> 瓦岗军因种种原因,直至最后兵败覆灭,也未攻下洛阳城。而在与隋军长期的拉锯战中,回洛仓遭受损毁而废弃。大唐王朝建立后,又在洛阳城内新建含嘉仓。</p> <p class="ql-block">仓窖(标号C47)</p> <p class="ql-block">洛阳仓窖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时光流转,隋唐盛世的繁华渐渐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回洛仓也好,含嘉仓也罢,最终被泥土掩埋,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之中。直到现代考古学家的铲子揭开土层,这些沉睡千年的仓窖才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p><p class="ql-block"> 如今,在回洛仓遗址之上,建成洛阳仓窖博物馆,复原展示仓城城墙、道路及部分仓窖结构,目前仅开放标号C46、C47两座仓窖遗址。除此,还有部分出土文物展示和“帝国粮仓”专题展览。</p><p class="ql-block"> 步入其中,我们首先可以看到模拟展示的回洛仓南部城墙遗址,其宽约3米,距现地表深约1.5米,残存厚度0.5米,保存状况良好。回洛仓城南北向道路位于东部仓储区的中部,将仓储区等分为东西两部分。其南起仓城南城墙北部,北抵北城墙,南北复原长350、东西宽40米。在道路偏西部,发现较多且明显的车辙痕迹。</p><p class="ql-block"> 标号为C46的仓窖窖口距地表深1.2~1.3米,因夯土窖口塌落严重,原窖口直径已不详。据窖底部仓窖壁向上延伸的情况推断,仓窖口径约11.8米、窖底径6.25米、深9.2米。仓窖底部平坦,经过夯打,自下而上依次为青膏泥、木炭和木板。</p><p class="ql-block"> 标号C47仓窖窖口距地表深1.2~1.3米,根据原仓窖壁向上延伸情况推断,仓窖口径约为11米、窖底径6.25米、深9.2米。仓窖底平坦,经过夯打。仓窖底堆积分为自下而上的青膏泥和木板。半剖面展示整个仓窖在不同年代的淤土堆积情况,淤土可细分为近干层,反映出仓窖内於积层为长期自然形成,无人为回填迹象。</p><p class="ql-block"> 回洛仓遗址的发现与保护,让我们有机会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思考粮食安全这个古今相通的重要课题。在这片沉默的土地下,藏着的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和文化记忆,值得每个人前来寻踪探秘,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温度。</p> <p class="ql-block">“河洛人文”图标(聂剑帆设计)</p> <p class="ql-block">  除标注外(设计及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照片与文字,均为本人拍摄和撰写。如有不妥?敬请指正。欢迎传播,感谢有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春斌(觉浅)</p><p class="ql-block"> 2025.9.2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