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剑明文物散文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当文物遇上文学”文物散文工程系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世人常将《淳化阁帖》石刻视作“石上的书法长河”,赞誉其为“可触摸的千年墨香”。这部镌刻在石头上的珍宝,不仅展现了汉字的形体之美,更凝聚了千年的文化脉络与匠人的心血。</p><p class="ql-block">书家们评价“晋人神韵赖此以传”,称赞其“毫芒飞动,使转纵横” ,将它视为研习王羲之书法艺术最可靠的“门径”;文保专家则将其誉为“书法界的百科全书”“法帖之祖”,一部石刻,便是一部“纸上+石上”的中华书法传承史;普通观众也会为这些“会说话的石头”“墨韵可闻的国宝”而惊叹,展厅里常常被围得水泄不通,它成为了人们临摹与瞻仰的“顶流”。面对残石,专家感慨“一石一字皆珠玉”,民众则形容“斑驳墙上看字海”,大家既为其历史上遭受的磨难而痛心,更对其“越残缺越显高贵”的文化尊严心生敬仰。</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淳化阁帖》的传奇,要从千年前的北宋说起。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赵炅(又名赵光义)为彰显文治,“留意翰墨”,下令让翰林侍书王著将内府秘阁中收藏的历代墨宝进行编次整理。王著把从先秦到唐代103位书法家的420帖书迹,汇编成十卷:第一卷收录历代帝王的书法,第二至四卷是历代名臣的书法,第五卷为诸家古法帖,第六至八卷是书圣王羲之的作品,第九、十卷则是王羲之之子王献之的书法。太宗命人用枣木进行摹刻,再用澄心堂纸、李廷珪墨拓印,赏赐给亲王和重臣,这便是《淳化秘阁法帖》。它是中国第一部官刻丛帖,开创了“帖学”的先河,被尊称为“法帖之祖” 。可惜的是,庆历年间,宫中突发大火,枣木原版被焚毁,原拓本就此成为稀世珍宝,后世流传的大多是翻刻本。</p><p class="ql-block">在历代的翻刻版本中,明万历年间的“肃府本”尤为出众。明初,朱元璋将一部宋拓《阁帖》赐给了第十四子肃庄王朱楧,收藏在兰州肃王府中。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肃宪王让摹刻家温如玉、张应召师徒,运用双钩技法,精心地将其摹刻在陕西富平特产的铜磬石上。这些石头共有144块,大多两面刻有文字,高度和宽度各不相同,单块石头重达三五十斤,历经七年才完成摹刻。肃府本摹刻得极为精妙,笔锋精准到位,格调高雅超逸,最能展现宋拓的原本风貌,被誉为“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影响力最大”的刻石。</p><p class="ql-block">然而,岁月无情,石刻也难逃劫难。肃府刻石在明末清初就已经有所损毁和散失,经过顺治、康熙年间的补刻,又遭遇战乱,多次受到破坏。幸好有刘尔炘、赵元贞等有识之士竭尽全力保护,1966年,142方存石最终被收藏进甘肃省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并被定为国宝级文物。如今在甘肃省博物馆,人们通常只能看到两三块具有代表性的刻石(比如王羲之、张芝的作品)展出,期待未来博物馆改扩建完成后,能够让人们一览这“石质书库”的全貌。</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除了肃府本,在江南溧阳还留存着一支“民间血脉”。南宋时期,虞氏先祖获赐《阁帖》宋拓,将其当作传家之宝。明末清初,虞氏家族依照肃府本再次摹勒上石,刊刻的质量非常高,代表了当时太湖流域刻工的最高水平,这一版本被称为“溧阳本”。原石被砌在别桥镇虞家祠的墙壁上,可是清末太平天国的战火中,虞氏家族死伤惨重,石刻也遭到严重破坏,战后仅剩下44块完整的石头和71块残件。抗战时期,祠堂被日寇焚毁,而刻石却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1957年,它被列为首批省级文保单位,虞氏族人在文革时期用石灰涂抹在石面上进行保护,使其免遭再次厄运。1982年,它重新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所有刻石被卸下进行修复,正式收藏于溧阳市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如今在溧阳市博物馆,遵循“整旧如旧”的原则,让这些劫后余生的青灰色石刻重新焕发光彩。它们被精心拼接组合,镶嵌在恒温恒湿的展墙之中,搭配低照度的光源。观众可以看到,王羲之的《快雪时晴》、王献之的《中秋》、颜真卿的《祭侄》等名帖,虽然残缺却依然笔力苍劲,风采依旧。博物馆还采用硅胶传拓的方式进行限量精印,将所得资金用于石质的脱盐加固以及0.1毫米级的三维数字化扫描,未来希望通过3D打印技术复原全套石刻,实现“石归石、墨归墨、数归数”的多维传承。</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纵观《淳化阁帖》的流传历程,三部珍贵版本勾勒出了它的生命轨迹:上海博物馆保存着“祖帖之影”——2003年以450万美元重金购回的四卷北宋祖刻最善本,是公认最接近原貌的墨本遗珍;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着“肃府之全”——142块明刻富平石,规模宏大,保存最为完整,被誉为刻石之冠;溧阳守护着“民间之脉”——47块完石与71块残块,虽然是覆刻且有残缺,却代表了江南工匠的卓越技艺,承载着家族守护文化脉络的感人信念。</p><p class="ql-block">它们从北宋宫廷走向西北王府、江南宗祠,从御赐秘玩变成了公众共享的文化遗产。这些冰冷的石头,因为刀刻的笔画而有了温度,因为传承的故事而有了生命。它们沉默不语,却诉说着千年书法的源流;它们残损斑驳,却映照出中华文明的韧性。这,便是“淳化石刻书库”的真正价值——它不仅是艺术的范本,更是民族记忆的坚实基石,是“墨香永驻”“石上春秋”的精神象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作者为江苏散文作家;江苏省委宣传部报刊文学奖散文一等奖获得者(同时获奖者:汪曾祺、朱苏进、杨苡、艾煊、忆明珠、叶庆瑞、夏坚勇);高校历史学教授;我国司法“文物鉴定”资质机构江苏格社艺术品鉴定评估有限公司创始人、名誉董事长;江苏省文物保护学学会创会副会长。由我国老一辈著名散文家刘白羽题写书名的《苏中船家》散文集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在《南京大学学报》《东南大学学报》《苏州大学学报》《扬州大学学报》《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南京政治学院学报》省社科院《学海》《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等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学术专著《李氏南唐国史论稿》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u>💖“当文物遇上文学”评论员点评:</u></i></b></p><p class="ql-block">《石质书库》以《淳化阁帖》石刻为核心,串联起千年书法传承脉络,是一篇融合历史深度与文化温度的佳作。</p><p class="ql-block">散文开篇以世人对《淳化阁帖》石刻的极高赞誉起笔,从书家、文保专家到普通观众不同视角,展现其在书法领域的崇高地位与独特魅力,引发读者对这份国宝级文物的强烈好奇 ,迅速抓住读者注意力。</p><p class="ql-block">作者回溯历史,讲述《淳化阁帖》从北宋诞生的传奇经历。宋太宗下令编次整理、枣木摹刻,使其成为“法帖之祖”,却因大火原版焚毁,原拓本成稀世珍宝,而明万历“肃府本”的精心摹刻及坎坷命运也得以呈现。在描写肃府本摹刻过程时,详细提及温如玉、张应召师徒运用双钩技法,在富平铜磬石上历经七年完成摹刻,数据和细节的运用让这段历史鲜活可感 。</p><p class="ql-block">溧阳本的介绍同样精彩,南宋虞氏先祖获赐宋拓、明末清初再次摹勒上石,以及它在战火、动乱中奇迹般保存的故事,展现了民间对文化传承的坚守。这种从不同版本、不同地域展开的叙述,全面勾勒出《淳化阁帖》的流传轨迹,使读者能清晰感知其在历史长河中的跌宕起伏。</p><p class="ql-block">文章语言优美且极具感染力,如“这些冰冷的石头,因为刀刻的笔画而有了温度,因为传承的故事而有了生命”,将文物赋予情感与生命,生动传达出《淳化阁帖》石刻承载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结尾处对上海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溧阳所藏版本的总结,升华主题,深刻阐述其作为民族记忆基石、精神象征的真正价值 ,让读者对文物背后的文化力量有更深刻的体悟。</p><p class="ql-block">《石质书库》凭借深厚的历史积淀、生动的叙事手法和优美的语言表达,在文物与文学间搭建起一座桥梁,是一篇能让读者沉浸于历史文化魅力之中的优秀散文 。</p> 文物名称:明代肃府本《淳化阁帖》 用散文为文物名品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