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 年),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雍正帝即位后大规模扩建,使其成为皇家离宫御苑与权力中枢。乾隆帝时进一步扩建,完成圆明园四十景,新建长春园,并入绮春园,圆明园达到鼎盛。1860 年,英法联军攻破北京,占领圆明园,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掠夺,并于 10 月 18 日纵火焚烧,大火燃烧三天三夜,圆明园遭受惨重破坏。1900 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圆明园再遭洗劫,最终沦为废墟。</p> <p class="ql-block">这处景观是圆明园十二生肖兽</p><p class="ql-block">圆明园的十二生肖兽首曾是长春园西洋楼海晏堂前喷泉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意大利籍传教士郎世宁设计,融合了中西艺术风格。每到对应时辰,相应兽首会喷水,正午时分十二兽首则同时喷水,是当时极具巧思的水利和雕塑艺术杰作。</p> <p class="ql-block">1860 年英法联军侵华时,这些兽首被劫掠,分散于世界各地。如今,部分兽首已回归祖国,成为历史的见证。图中的雕塑是对这一历史景观的复刻或纪念,提醒着人们那段屈辱的历史,也彰显着文物回归与历史传承的意义。背景的 “展览馆” 建筑,也暗示这里是一处用于展示圆明园历史、文物相关内容的场所,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回顾历史的重要地点。</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组与圆明园历史相关的石刻文物,展示于玻璃展柜中。</p> <p class="ql-block">这是圆明园遗址公园内的一处景观,林间小径两侧的玻璃展柜中陈列着圆明园的石刻文物。这些文物是圆明园历史的碎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圆明园遗址公园内展示的一件汉白玉建筑构件</p> <p class="ql-block">这是圆明园西洋楼遗址的一部分,残留的石柱雕刻着西洋风格的纹饰,周围散落着建筑构件,草地与砖石遗迹交织。它是英法联军侵略暴行的历史见证,如今以废墟形态警示着人们铭记那段屈辱的历史,同时也展现了圆明园昔日中西合璧的建筑艺术风貌,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场所。</p> <p class="ql-block">这是圆明园西洋楼遗址的一处景观,残垣断壁间可见独特的砖石结构与雕刻构件,周围草木生长,绿树掩映。它是圆明园遭列强劫掠焚毁后的历史遗存,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屈辱过往。</p> <p class="ql-block">这是圆明园西洋楼遗址的核心区域之一,散落着大量精美的石刻构件,包括带有复杂纹饰的石雕、残柱等,在草地与树木的映衬下,尽显历史的沧桑。这里曾是圆明园中西合璧建筑艺术的精华所在,却因列强的侵略掠夺沦为废墟。</p> <p class="ql-block">这是圆明园西洋楼遗址的典型景观,残立的石柱、雕刻精美的石构件散落于草地间,在蓝天绿树的映衬下,尽显历史的斑驳与沧桑。这里曾是融合中西建筑艺术的璀璨之地,却因列强的侵略暴行沦为废墟。</p> <p class="ql-block">这是圆明园西洋楼景区的**黄花阵(万花阵)**区域的建筑景观。</p><p class="ql-block">它是一座中西合璧的石亭,顶部为西式圆顶,搭配中式亭檐与雕刻,周围环绕着带有精美纹饰的石栏。这里曾是清代皇家的游乐场所,如今是圆明园遗址中极具特色的景观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是圆明园西洋楼遗址的一处景观,大量汉白玉建筑构件散落在草地间,有残柱、石雕部件等,部分构件上还能看到精美的纹饰。</p> <p class="ql-block">这是圆明园可见残存的石墙与散落的建筑构件,石质构件上还留有细致的纹理。这里曾是融合西洋建筑风格的区域。</p> <p class="ql-block">这是圆明园西洋楼遗址的一处景观,散落着形态各异的石质建筑构件,有残柱、石雕部件等,部分构件上还残留着精美的纹饰,周围杂草与树木生长,尽显历史的沧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