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北宝藏游之古寺

悟空

<p class="ql-block">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城东北32千米豆村镇东北的佛光山中(五台山南台西麓)。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年)。唐大中十一年(857年),重建。</p><p class="ql-block">佛光寺位于一处东、南、北三面小山环抱,向西开敞的山坡上。寺内主要轴线为东西方向,依据地形处理成三个平台。</p><p class="ql-block">寺内现有殿、堂、楼、阁等一百二十余间。其中东大殿七间,为唐代建筑;文殊殿七间,为金代建筑,其余的均为明、清时期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唐乾符四年(877)经幢青石质地,高4.9米。经幢最下部为束腰须弥座,下涩之上是每面两瓣的宝装覆莲瓣。束腰上方刻有8位手持各种乐器正在演奏的乐伎。乐伎以上为两层仰莲。八角形经幢上面刻着《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及出资人的姓名。八角形经幢上部为宝盖,表面镌刻流苏,八角出狮子头,狮子嘴里衔有璎珞。宝盖上为八角形矮墩,矮墩上是八角攒尖型屋盖,屋盖翼角和翘起显著。屋盖上面为山花蕉叶8瓣,山花蕉叶上为覆钵,覆钵上放置仰莲宝珠。</p> <p class="ql-block">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唐元和、长庆年间,法兴禅师在佛光寺内兴建弥勒大阁;会昌五年(845年),大举灭佛,包括弥勒大阁,寺内建筑全部被毁,仅存一座祖师塔;大中元年(847年),唐宣宗李忱继位,佛教再兴,佛光寺得以重建;大中十一年(857年),京都女弟子宁公遇和高僧愿诚主持重建佛光寺。现存东大殿及殿内彩塑、壁画等,即是这次重建后的遗物。</p><p class="ql-block">金代,佛光寺前院两侧建文殊、普贤二殿。天会十五年(1137年),建文殊殿。</p><p class="ql-block">元代,佛光寺补修殿顶,添配脊兽。至正十一年(1351年),文殊殿重修。10</p><p class="ql-block">明清,重建天王殿、伽兰殿、香风花雨楼、关帝殿、万善堂等。</p><p class="ql-block">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文殊殿重新装绘过。清末,普贤殿焚毁。</p><p class="ql-block">民国初年,增筑窑洞和南北厢房,始成现存规模。</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6月,中国当代建筑学家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亲赴山西五台县对佛光寺进行了考察、测绘。同年7月5日,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和纪玉堂四位中国营造学社成员在大梁上发现题记墨迹,确证了佛光寺东大殿是一座唐代建筑,建造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p><p class="ql-block">黑神话悟空取景地之一,佛光寺。</p> <p class="ql-block">文殊殿,金天会十五年(1137)重建,坐北向南,面阔七间,进深八椽,单檐悬山顶。大殿梁架采用了大跨度八字柁架,殿内立柱较一般构架减少八根,形成了巨大的供奉空间,被称为"减柱造"。</p><p class="ql-block">文殊殿内佛坛上塑有文殊菩萨骑狮像及胁侍菩萨等塑像七尊,主像为文殊菩萨,两侧为胁侍菩萨,前面有佛陀波利、善财童子、圣老人和牵狮子的于阗王,反映了早期塑像的艺术特征。殿内两山墙及后墙上为明宣德五年(1430)绘制的罗汉壁画。</p><p class="ql-block">文殊殿是我国早期木结构建筑中"减柱造"的经典代表,其结构形式被梁思成先生喻为海内孤例。</p> <p class="ql-block">文殊殿有金代七尊文殊菩萨骑狮像,为中国现存最早文殊七尊像。</p> <p class="ql-block">文殊,全称文殊师利,梵文为manjusri,音译为满殊尸利、曼殊室利;意译作妙德、妙首。另外,还称他为"软首"、"溥首"、"妙光"、"戒护"、"普首"、"濡首"、"妙音"、敬首 、"妙声"、『妙乐"等等。而且,大多数佛教还在他的名字后面加上法王子、孺童、「童真 、"童子"、"菩萨"等敬称。这是文殊在显教中的名字。在密教中,文殊又称 吉祥金刚 、"般若金刚"等。</p><p class="ql-block">南禅寺文殊</p><p class="ql-block">Manjusri of Nanchan Temple</p><p class="ql-block">在娑婆世界中,文殊师利和释迦牟尼是同时代人。在公元前六世纪时,文殊生于古印度舍卫国(今尼泊尔之奥都附近)的多罗聚落,族姓婆罗门,父名梵德。从母右胁而生,身紫金色,落地能言,犹如天上的童子,有七宝盖随覆其上。生时家里出现十种吉祥瑞兆:一、天降甘露,二、地涌七珍,三、仓变金粟,四、庭生莲花,五、光明满室,六、鸡生凤,七、马产祥麟,八、牛生白犊,九、猪诞龙豚,十、六牙现象。文殊师利"瑞相天然",不同凡俗,与佛相同,是天生的一位圣人。文殊菩萨在大乘佛教中,位于诸菩萨的上首。他在释迦牟尼四十九年的弘法生涯中,始自华严,终于涅槃,凡是大乘法会,都有他参加。在协助释迦牟尼弘扬大乘佛教思想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不仅是大乘空宗的奠基人,而且也是密教的祖师,为大乘佛教所崇奉。这还因为,他是般若智慧的化身,般若是三世诸佛之母,他是七佛祖师之故。所以,在大乘佛教中,他的地位尊崇显赫,他的思想博大精深。他的影响深广久远,他的道场﹣﹣五台山名扬四海,他的信仰传遍全球。</p> <p class="ql-block">佛光寺位于一处东、南、北三面小山环抱,向西开敞的山坡上。寺内主要轴线为东西方向,依据地形处理成三个平台,第一层平台较宽阔,建有金代建筑文殊殿;第二层平台上是近代建造的次要建筑;第三层平台,以高峻的挡土墙砌成,上建正殿(俗称东大殿),东大殿后侧紧邻山体。东南侧有祖师塔。</p> <p class="ql-block">东大殿,重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坐东朝西,面隔七间,运深八椽、单檐庑数仗。殿内梁状底部有墨书题记"功德主故右军中尉王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与殿前经暄刻字"佛殿主女弟子宁公遇""大中「一年十月建造"相印证,明确了具建筑年代。殿内佛堂上塑有唐代彩塑三十余尊,侧坛正中的三尊主佛,中间为释迦牟尼,左边为弥物佛,右边为阿弥陀佛,佛坛的两侧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主像网则为胁等菩萨及供养人等,殿内两山墙及后檐墙壁前为明宣德四年(1429)所塑罗汉像,现存261尊。殿内内槽横眼壤和明间佛座后,保存店代壁国40余平方米。殿内板门、门颊上留附了大量题记,分布均匀,多为唐,五代、金及明清时期的游人题记,它们对大殿建筑历史纪年作了进一步的实物证明。</p><p class="ql-block">梁思成先生评价东大殿:"除峻本身为唐代大构外,段内尚有唐塑佛共萨像数|尊,染下有唐代题名墨迹,拱眼肇有唐代壁画。此四者一已称绝,而四艺集于一般,诚我冒第一国宝也。"</p><p class="ql-block">我国现已发现完整的唐代木构建筑遗存共有二座,除佛光寺东大殿外,其余两座为五台南禅寺大殿和芮城广仁王庙正殿。其中东大殿的形制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在我国及整个东亚建筑文化区域有着特殊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唐代木构建筑:东大殿为唐大中十一年(857年)重建,是中国第三早木构建筑,被誉为"中国第一国宝"。</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林徽因曾在此发现唐代木构,打破"中国无唐构"谬论,寺内文物集建筑、雕塑、壁画、题记于一体,堪称"四绝"</p> <p class="ql-block">佛光寺大殿为中国现存排名第二早的木结构建筑,仅次于五台县的南禅寺。其被梁思成先生称为“中国第一国宝”,因为它的发现打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在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p><p class="ql-block">佛光寺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隋唐之际,已是五台名刹。“佛光寺”这个寺名屡见于各种史书记载。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发动灭佛运动(唐武宗灭佛),佛教界称为称会昌法难,寺内除几座墓塔外,其余全部被毁。后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重建。</p><p class="ql-block">其建筑特色为采用单檐庑殿顶,面阔七间,进深四间,总面积677平方米,属金厢斗底槽式结构。柱网由内外两周柱组成,形成内槽和外槽布局,斗拱雄大,出檐深远,体现唐代建筑典型特征。</p><p class="ql-block">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五台山)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建筑完整。</p> <p class="ql-block">梁状上有唐代墨书题记,记载建造年代及出资人"宁公遇",为断代提供铁证。</p> <p class="ql-block">供养人塑像: 需仔细寻找,部分塑像体现唐代社会风貌。东大殿佛台右侧 林徽因与宁公遇塑像</p> <p class="ql-block">东大殿现存33尊唐代彩塑,包括释迦、弥勒、阿弥陀佛及文殊、普贤菩萨等,是中国现存唯一唐代宫廷泥质彩塑造像,栩栩如生,衣纹流畅。</p> <p class="ql-block">东大殿内保留唐代壁画,与敦煌莫高窟壁画风格相呼应,是研究唐代佛教艺术的重要实物。</p> <p class="ql-block">祖师塔高约8米,使用青砖砌筑。平面呈六角形。分为两层,第一层西侧开券门,顶上有莲瓣及火焰装饰,其余五面素平。内有塔心室,以繁复的手法做出第一层塔檐,体量庞大,其上又置平座托第二层塔身,第二层上只开假门假窗,塔刹部分制作繁缛,两层交错的莲瓣承托着宝珠。塔身无纪年铭刻,梁思成先生从形制上判断它是"魏齐间物"。</p> <p class="ql-block">南禅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阳白乡李家庄,始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唐代木构建筑。</p><p class="ql-block">寺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078平方米,现存殿宇6座,包含唐代大佛殿、明清龙王殿等不同时期建筑。</p> <p class="ql-block">山西南禅寺:唐代木构瑰宝。建造年代‌:始建不详,现存大殿重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早佛光寺75年。‌‌</p><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单檐歇山顶木构,出檐坡度1:5.15为历代最缓,12根檐柱中保留3根珍贵方柱</p> <p class="ql-block">建筑结构</p><p class="ql-block">唐建大佛殿,为南禅寺主殿,外观秀丽,形体俊美、古朴。三间正殿高大雄伟,据实际测量,面宽十一点六二米,进深九点九米。方整的基台几乎占了整个院落的一半,大殿三间见方,单檐灰瓦歇山顶,全殿由台基、屋架、屋顶三部分组成,共用檐柱12根,殿内没有天花板,也没有柱子,梁架制作极为简练,墙身不负载重量,只起隔挡的作用。屋顶重量主要是通过梁架由檐墙上的柱子支撑。檐墙起间隔内外和防御风雨侵袭的作用。四周各柱,柱头微向内倾,与横梁构成斜角;四根角柱稍高,与层层迭架、层层伸出的斗拱构成“翘起”。即使梁、柱、枋的结合更加紧凑,增加了建筑物的稳固力,又使出檐深而不低暗,使整个大殿形成有收有放、有抑有扬、轮廓秀丽、气势雄浑的风格,给人以庄重而健美的感觉。屋脊两端装饰着鸱吻。全殿结构简练,形体稳健,庄重大方,体现了我国中唐大型木构建筑的显著特色。正殿重建于782年(唐德宗建中三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唐代木构建筑,堪称国宝。殿内的一根大平梁上面,保存有不十分明显的墨迹:“因旧名(时)大唐建中三年……重建殿法显等谨志”,是此殿重建年代的佐证。推算起来,距今已一千二百多年了。墨书题记的两行字迹很淡,四周似乎被刮去了一层,所以,有字迹处微觉高起。看来,原有题记不止于此,或许在尔后修理时曾被刨去。</p> <p class="ql-block">殿内佛坛现存17尊唐代彩塑,包含释迦牟尼佛、文殊普贤菩萨及护法天王等塑像,造型丰润流畅,与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风格相似。</p> <p class="ql-block">殿内17尊唐塑佛像,仍然保持原貌,都是唐代珍品。殿内有一座佛坛,长八点四米,宽六点三米,高零点七米。塑像分布在佛坛上,整个佛像群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心,是一个动静结合,各具形态,生动活泼的场面,也是一个尊卑有序、各尽其职、和谐协调的环境。佛坐莲台,慈光四照,尊贵而端庄,严肃而安详,似在讲经说法。骑狮的文殊、坐像的普贤菩萨分列两旁,带着侍从和教民赶来恭听。大弟子阿难和迦叶,分立两旁,凝神注目,显得虔诚而恭谨,好似要把佛说全记在心上;胁侍菩萨戴璎珞,约宝环,亭亭玉立,容貌健美,耳若有闻,心似有思;护法天王,威武健壮,一边张目观察外界,一边侧耳倾听圣言。其余,仰望童子、撩蛮、佛霖等15尊塑像布满佛坛。这些塑像,姿态自然而若动,表情逼真似有神,丰满优美,夸张适度,衣纹简练准确,和谐流畅,一个个栩栩如生,同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如出一辙,给人以实感和动感。寺内,须弥座下有唐代砖雕,石塔与石狮。这些塑像,同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如出一辙。佛坛四周壶门和叠梁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花边和莲瓣,是五台山保存的唐代砖雕艺术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明嘉靖二十九年为抵御蒙古入侵增筑土堡,现存堡墙残高10米,形成"一夫当关"格局。‌‌</p> <p class="ql-block">正殿为金代遗构,采用宋代减柱法设计,现存9尊宋代彩塑,红脸文殊菩萨造型罕见。‌‌</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为金代遗构,又称毗卢殿,殿内斗拱采用五铺作单杪单昂,补间铺作与柱头铺作巧妙相连,展现出精湛的结构工艺。而殿内供奉的佛像,是珍贵的宋塑,更是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金丝楠木</p> <p class="ql-block">正殿门上正中悬“毗庐真境”匾额,系清道光九年本村李航之书。殿内主塑九尊佛像,零星塑像及悬塑甚多。正中为释迦牟尼,两旁为迦叶、阿难,又两旁为文殊普贤,再两旁辅塑两尊胁侍菩萨,最外两旁为金刚两尊。</p><p class="ql-block">整个塑像群韵律和谐,排列合度,精妙别致、栩栩如生,富有艺术想像,与一般翻版习作大有悬殊,对研究传统雕塑技巧有相当价值。</p> <p class="ql-block">关于文殊菩萨的形象,在《文殊般涅槃经》中说,文殊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相好同佛。他身为紫金山,正长丈六,圆光严显各一寻。眉间白毫,右旋弯转,流出化佛,入光网中。此菩萨住首楞严三昧,三昧力故,于十方界,或现初生,或现灭度,饶益众生。</p><p class="ql-block">文殊菩萨是释迦牟尼的左胁侍,一般他乘着狮子,是般若智慧的化身,有无量神通、无量变现,不可俱记。他如童子般清纯无执,故多为童子形。其眷属有善财、于阗王、佛陀波利、圣老人等。手里一般拿着剑和经卷,背有圆光,圆光中有五百化佛、二万五千位化菩萨。《经》卷表示《大般若经》,说明他是大乘空宗的奠基人。剑表般若智慧,锋利无比,可以斩断藕断丝连的无数烦恼。骑狮表示文殊身体健壮,稳如紫金山,凶猛无比,可以摧毁一切魑魅魍魉、妖魔鬼怪。但就密教而言,他在胎藏界曼荼罗中台八叶院时,是呈金色童子形,头有五髻,左手捧青莲花,上立五股杵。右手持梵箧,密号为吉祥金刚。三昧耶形为青莲花上三股杵或梵箧,形象为童子形,身呈紫金色,顶有五髻,右手仰掌,指端向右,左手执青莲花,上立三股杵。由其真言字数之不同,有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等之别。其中,五髻表示五方、五大、五智、五佛。童子形,表示文殊天真烂漫,纯洁无邪,为如来之子,故也作法王之形。青莲花表示文殊主智德,一尘不染,三昧耶形表示文殊的金刚剑,可以斩断千丝万缕的烦恼。金刚表示如来的秘密智慧,梵箧表示《大般若经》,合二而一,表示空慧。</p><p class="ql-block">关于文殊菩萨的坐骑,在胎藏界为白莲台;在金刚界为骑狮,或骑着孔雀。若是坐着莲台,莲台置于狮子背上,则表示金胎结合之义。在文殊竭摩曼荼罗中。文殊的坐骑是"金猊",即金色的狮子,狮子为百兽之王,独步无畏,能降伏一切众魔。总之,文殊师利的每一个形象都表示着他的般若大智。</p> <p class="ql-block">东配殿中,主塑地藏王菩萨,两旁为四尊龙王,又两旁为十尊阎王,还有判官功曹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