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站在阳台,望着楼上两个再也没背过书包的孩子,她们歇斯底里的叫,心里像被钝刀反复切割。曾经我总以为是这些孩子“脆弱”“不懂事”,直到真真切切的看见这些家长的表现,我才敢承认:<b>那些让孩子喘不过气的“心理绝症”,根源全在我们家长身上。</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一、“代偿成瘾”:把孩子当“梦想假肢”的家长</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那个被妈妈逼着“必须考第一”的孩子,他妈妈的心理病灶叫“代偿成瘾”。心理学上,“代偿”是用他人的行为填补自身的缺憾,可在这个家里,它成了吞噬孩子的黑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位妈妈是个售货员,年轻时的梦想碎了一地,便把孩子当成了“梦想假肢”——她没考上的名校,要孩子替她上;她没实现的辉煌,要孩子替她挣。她嘴里的“为你好”,实则是“为我圆”。她不懂,<b>当一个孩子被强行套上不属于自己的人生剧本,他的自我认知会彻底崩塌。就像精神分析里说的,孩子会把“满足父母期待”内化为自我价值的唯一标准,一旦达不到,便是万劫不复的“错”。</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种病,治起来得先“断肢”——家长要学会做“自我分化”练习:每天写三句话,一句是“我当年的遗憾”,一句是“孩子的真实情况”,一句是“我们该各自走的路”。当你清晰区分开“我的人生”和“孩子的人生”,才能把孩子从“梦想假肢”的角色里解放出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二、“情感缺位+控制狂躁”:家长的“心理双相障碍”</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另一个躺平的孩子家,是典型的“心理双相障碍”——父亲情感长期缺位,母亲陷入控制狂躁,给孩子辅导功课全靠喊,每每从他家走过,我的小心脏都一阵阵发紧,要是孩子说错一句话,哪怕是邻居们在场,也是一顿狂吼,全然不顾孩子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父亲的缺位,在发展心理学里属于“依恋关系断裂”。孩子在最需要建立安全感的年纪,没得到稳定的父爱支撑,内心的“情感地基”早已塌陷。而母亲的控制狂躁,是对这种塌陷的病态补偿——她把所有焦虑都投射到孩子身上,用“必须听话”“必须优秀”来假装家庭的“完整”。可孩子感受的是双重窒息:一边是父爱的荒漠,一边是母爱的密不透风。</p><p class="ql-block">终于孩子躺平,再也不上学了,我摆烂给你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治这种病,得“双向给药”。缺位的父亲要践行“情感在场”,哪怕每周视频时认真听孩子讲学校的小事;控制型的母亲要学习“客体恒常性”认知——明白孩子是独立个体,不是用来填补自己焦虑的工具。可以试试“五分钟专注法则”:每天花五分钟,只看孩子的眼睛,听他说任何话,不评判、不指导,让孩子感受到“我是被看见的”。心理学有句话,看见就是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三、“完美主义偏执”:家长的“心理强迫症”</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这两个家庭还有个共通的心理绝症——“完美主义偏执”。考第二就是错,不优秀就是罪,这种认知是典型的“强迫症式思维”。</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在积极心理学里,“适度的不完美”是成长的养分。可这些家长把“完美”异化成了孩子的紧箍咒。他们没意识到,过度追求完美是对孩子“存在价值”的否定——仿佛孩子只有优秀,才配被爱。这种潜意识里的“有条件的爱”,会让孩子形成“习得性无助”,最终用“躺平”或“崩溃”来反抗。</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治这病,得练“不完美冥想”:每周选一天,故意让孩子“犯个小错”,然后和孩子一起复盘“犯错带来的成长”。比如<b>孩子考了95分,别问“为什么不是100”,要问“这5分里,你学到了什么”。当家长能和“不完美”和解,孩子才能从“必须优秀”的枷锁里挣脱。</b></p><p class="ql-block">山东985、211录取率不足2%,可太多家长盯着这串冰冷数字陷入盲卷,眼里只剩“冲名校”一条路,全然不顾孩子的真实情况——有的孩子天生坐不住“冷板凳”,却被硬按在书桌前刷题;有的孩子动手能力超强,却被贴上“成绩差”的标签否定价值。更令人揪心的是,这份不顾实际的卷,往往卷走了孩子的兴趣与自信,甚至逼出焦虑、厌学等心理问题,让成长变成一场痛苦的内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其实这串数字从不是否定孩子的标尺,而是敲醒盲卷家长的警钟:<b>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材料”,所谓“梯级通路”,本就是跳出单一赛道、对接现实需求的理性选择</b>。</p><p class="ql-block">成绩拔尖的,可冲刺重点高中,借强基计划、竞赛拓宽名校路径,未来瞄准芯片研发、金融分析等高端领域;成绩中等的,深耕优质普高后主攻应用型本科,锁定口腔医学技术、学前教育、工程造价等刚需专业,毕业即对接稳定岗位;动手能力突出的,与其在普高里挣扎内耗,不如筛选口碑硬、实训强的职业院校,深耕新能源汽车维修、工业机器人运维、中式面点师等技术工种——这些职业缺口大、薪资实,靠手艺就能稳稳养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盲目卷只会摧毁孩子,真正的负责,是放下执念看清现实,让孩子的特长对接能安身立命的岗位,用“适配的成长”铺就比“挤独木桥”更踏实的人生路。</b></p><p class="ql-block">夜深人静时,我常常望着那两扇再也没在清晨亮起灯的窗户发呆。原来这些家长,才是那个需要被拉去“看病”的人。</p><p class="ql-block"><b>孩子的抑郁、躺平,不过是家长心理病灶的“症状外化”。</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若真要救救孩子,就从家长先“吃药”开始吧——治治家长的代偿成瘾,治治家长的情感缺位与控制狂躁,治治家长的完美主义偏执。毕竟,孩子的人生,不该是家长心理疾病的“试验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b>后记:我们小区一个楼上,就有两个女孩子抑郁发疯不上学了,我觉得是该写点东西说说这些焦虑的家长们了,心理健康比成绩更重要,千万别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加在孩子身上。科学研究表明基因是可以传承的,你自己上学就不是那块料,孩子再有好的老师,成绩提高是肯定的,至于985那就别想了,这就是现实,千万别把孩子逼疯,不信你自己回去复读一个试试?</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