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01</p><p class="ql-block">课例背景</p><p class="ql-block">《送别》作为中国近代经典学堂乐歌,旋律舒缓悠扬,歌词蕴含离别时的不舍与对未来的期许,兼具音乐性与文学性。本项目式学习课例针对小学5-6年级学生,围绕“如何通过《送别》感受音乐中的情感表达”这一核心驱动问题,融合音乐演唱、乐器伴奏、歌词创作、文化探究等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音乐的理解与运用。</p> <p class="ql-block">二、项目目标</p><p class="ql-block">1. 知识目标:掌握《送别》的演唱技巧(如气息控制、情感强弱处理),了解学堂乐歌的基本背景与特点。</p><p class="ql-block">2. 能力目标:能运用简单乐器(如口风琴、铃鼓)为歌曲伴奏,尝试改编歌词表达个人情感,提升音乐实践与创新能力。</p><p class="ql-block">3. 情感目标:感受歌曲中的离别与温暖,学会用音乐表达情感,培养对经典音乐作品的喜爱。</p> <p class="ql-block">02</p><p class="ql-block">项目实施过程(3课时)</p><p class="ql-block">第一课时:初识《送别》——开启探究之旅</p><p class="ql-block">1. 情境导入:播放动画片段《城南旧事》中《送别》的配乐场景,提问“这段音乐让你想到了什么场景?感受到了怎样的情绪?”,引发学生情感共鸣。</p><p class="ql-block">2. 歌曲学唱:</p><p class="ql-block">◦ 教师范唱,引导学生关注旋律起伏与歌词意境;</p><p class="ql-block">◦ 分句教唱,重点指导“长亭外,古道边”等乐句的气息连贯,用“轻-重-轻”的力度处理传递不舍感;</p><p class="ql-block">◦ 集体跟伴奏演唱,初步熟悉歌曲。</p><p class="ql-block">3. 驱动问题提出:“我们除了唱,还能用哪些方式让《送别》的情感更动人?”,分组讨论并记录初步想法(如加伴奏、改歌词、编舞蹈)。</p><p class="ql-block">第二课时:创意实践——丰富音乐表达</p><p class="ql-block">1. 任务分组:根据学生兴趣分为“伴奏组”“创作组”“表演组”,明确各组任务:</p><p class="ql-block">◦ 伴奏组:用口风琴(奏旋律)、铃鼓(打节奏)设计简单伴奏,教师指导节奏型(如×× × | ×× × |);</p><p class="ql-block">◦ 创作组:结合生活中的“离别场景”(如毕业、朋友转学),改编歌词(保留原曲结构,替换“长亭外”等词句为“教室外,操场边”等);</p><p class="ql-block">◦ 表演组:设计简单肢体动作(如挥手、轻拍肩膀),配合歌曲传递情感。</p><p class="ql-block">2. 小组实践:教师巡回指导,如帮助创作组梳理歌词逻辑,协助表演组调整动作与音乐的契合度。</p><p class="ql-block">3. 小组展示:各组初步展示成果,其他同学提出建议(如“伴奏组可以在结尾弱下来,更显温柔”)。</p><p class="ql-block">第三课时:成果展示与总结——深化情感理解</p><p class="ql-block">1. 成果整合:各组完善作品后,合作呈现完整节目——伴奏组配乐,创作组演唱改编歌词,表演组配合动作,形成“《送别》创意版”展示。</p><p class="ql-block">2. 交流分享:</p><p class="ql-block">◦ 学生分享实践感受:“改编歌词时,想到毕业会舍不得老师,写的时候有点感动”;</p><p class="ql-block">◦ 教师引导:“无论是原唱还是改编,音乐都能帮我们表达心里的话,这就是音乐的力量”。</p><p class="ql-block">3. 文化拓展:简单介绍学堂乐歌的历史(如由李叔同改编,结合西方旋律与中文歌词),让学生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4. 项目总结:回顾项目过程,肯定学生在演唱、创作、合作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用音乐记录生活中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03</p><p class="ql-block">课例反思</p><p class="ql-block">1. 亮点: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从“被动学唱”变为“主动创造”,不仅掌握了歌曲技巧,更体会到音乐与情感、生活的联系;小组合作中,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得到提升。</p><p class="ql-block">2. 不足:部分创作组学生对歌词改编的逻辑把握不足,需在后续教学中加强“音乐与文字结合”的引导;伴奏乐器种类有限,可增加吉他、尤克里里等更丰富的选择。</p><p class="ql-block">3. 改进方向:可延伸项目周期,加入“校园音乐展”环节,让学生将作品展示给更多同学,进一步激发音乐实践的积极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