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游之西双版纳傣族园

温柔的虎

在西双版纳我们还参观了当地著名的傣族园。在旅游界有这样一种说法:傣族园是西双版纳之魂。她集中展示了傣族的历史、文化、宗教、建筑、生活习俗、生产方式等民俗生态状况。人们参观了傣族园后,就能对傣族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体验了。 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罕镇橄榄坝的傣族园并非人造景区,而是由曼将(篾套寨)、曼春满(花园寨)、曼乍(厨师寨)、曼嘎(赶集寨)、曼听(宫廷花园寨)共五个保存最完好的傣族自然村寨组成,这里的人们世代农耕,传承着傣族的传统生活方式。2001年,傣族园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傣族园内到处都展示着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和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当地人常说:云南因西双版纳而有名,西双版纳因傣族园而美丽。傣族园是少数民族庭院式园林的典范;是一座活着的民族历史博物馆;是植物王国的基因库;是远离闹市、难得的人间仙境和世外桃源。 一幢幢精巧别致的傣家竹楼静悄悄地伫立在绿树丛中,透着一种自然、纯朴、宁静的气息。竹楼周围栽种着香蕉、芒果、荔枝、木奶果、蕃木瓜等热带水果,还有高大挺拔的椰子树、贝叶棕树和亭亭玉立的槟榔树,使得傣家竹楼掩映在一片绿色的丛林之中。 一座座壮观、精美、古老的佛寺、佛塔彰显着傣族佛家的久远历史,也昭示着佛教在傣家人心目中非同寻常的地位。曼春满佛寺、曼听佛寺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富、厚重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佛寺中保存有著名的壁画《如爹米转世》和《释迦牟尼的故事》。 傣族园中每日上下午都会有一场傣族泼水活动。在这里,我第一次听到了傣家泼水活动的起源。传说在古老的年代里,有一个无恶不作的魔王,先后霸占了六位傣族姑娘后,又要抢占楠棕布公主,聪明的楠棕布设法砍下了魔王的头,引发了一场大火,人们在九百九十九天理连续泼水浇灭大火,重获安居乐业的生活。后来每逢楠棕布砍杀魔王的那一天里,人们以相互泼水来洗去疲劳和污秽,并以誌纪念楠棕布公主,泼水节便由此形成。 在傣族园中,我们走进了傣家参观。在傣家的楼房里,楼梯级数代表房东的地位,级数越多地位越高,土司家楼梯一般九级以上。进入傣家,必须脱鞋,并将双手放在胸前双掌合十后微弯腰向主人致谢行礼。原汁原味傣家竹楼是传统傣族民居,属干栏式建筑,分上下两层,下层堆放杂物、停车和关牲畜,上层住人。 我们在傣族园中还欣赏了一场精彩的孔雀放飞活动。在傣族人的信仰中,孔雀是“神鸟”,象征纯洁与幸福。放飞表演并非单纯的娱乐,而是表示对自然崇拜的仪式化呈现~那一声响亮的哨音是模仿祖先召唤孔雀,孔雀群飞的方向则暗合傣历中“吉祥方位”的古老传统。 在傣族园中,我们看到了一棵根系发达的老榕树。回沪后查阅资料才得知这是一棵被誉为“独树成林”的古榕树,树龄已超过了千年,树干上生长着三十六条气生根,垂直而下扎入泥土后形成丛生状支柱根,相互交缠,密不可分。这是热带雨林中特有的“板状根”现象。 这座横跨南腊河支流的长索桥,是连接傣族园曼听寨与曼乍寨的空中纽带。桥体全长约一百二十米,离水面约十五米,采用傣族传统藤编工艺与现代钢索结构结合而成。桥面由当地特有的山竹编织成网,两侧悬挂着象征吉祥的七彩经幡,在热带阳光的照耀下宛如一道悬浮的彩虹。 傣族园的各类植物是我旅游中所罕见的,从以七八十米的身躯刺破云霭、傲然挺立的望天树群,到千年巨榕独木成林、气生根形成的庞大扇形根系,再到附生兰的绚烂绽放,它们共同谱写着热带雨林的壮丽和锦绣,让这里成为了青翠、多彩的自然天堂。 傣族园丰富的生态环境为鸟类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环境,这里一年四季中有56种鸟类在这里生活繁衍,包括白腹鹭、紫水鸡、栗树鸭等。其中的孔雀园是观赏绿孔雀的核心区域,游客可近距离观察孔雀开屏、舞动等行为;灌丛中常见白头叶鹎、灰胸鹦鹉、红嘴蓝鹊等,这些鸟类色彩鲜艳,多栖息于林缘或开阔地带。 傣族园内的龙得湖(又称荷花湖),是西双版纳傣族园景区的代表性景观之一,以其独特的自然生态和荷花盛景闻名。每年五月至八月间,千亩荷花竞相绽放,湖面被碧绿荷叶与粉嫩的荷花所覆盖,如果下一场小雨,那雨后花瓣上挂满水珠的景象更显婀娜‌、曼妙。可惜我们是秋天去的,没能欣赏到那份盛况。 我们在园区中看到的傣族人的服装,大都用手工织造的傣锦制成,以深红、靛蓝、孔雀绿为主色,裙摆处织有菱形纹、象脚鼓纹等图腾。女式服装中有着紧身短衫的,领口呈V形或圆领,袖口及下摆缀银铃或贝币,行动时发出清脆声响。男士大都着无领对襟短衫,用亚麻或棉布,以黑白篮灰为主色,袖口绣简化的龙图腾。包头巾(傣语称帕雅)多为藏青色、橘色,缠裹时露出棱角,象征傣家男子的刚毅。 <br><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