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善技,驱冬迎春

廉江市名班主任李建科工作室

2025年9月20日吉水镇中小学教师心理知识技能培训(第二期)开班仪式有感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廉江市名班主任李建科工作室</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2125508</p><p class="ql-block">文/李建科</p><p class="ql-block">图/李建科</p> 角色认知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参加此次培训,我认识到:教师在孩子生命成长中的重要角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博说,心理教师不是心理医生;心理医生不是精神病医生。角色认知是何等重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所学校,没有专职心理教师,那么,我们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一线的农村教师不得不“化身”成“心理教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想成为一名心理教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身边不少成功“蜕变”的心理教师,如吴凤老师、罗裕平老师、钟海虹老师等老师,以及导师何飞鹏校长,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他们不惜代价,自费自学,目的是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更好的技能,帮助孩子成长。走近他们,会获取更大的能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心理教师,心理理论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涉猎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对于心理教师来说,是多么重要!并不是听听几节课,做一点笔记,弄懂几个概念,就是“心理教师”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心理教师,就是拥有丰富心理学知识,更是热爱心理学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老师。从孩子的行为举止、言语神态、文字画迹看到“心理端倪”或关于心理的蛛丝马迹。从而走近孩子,走近一个全新心灵世界,去做一伟大的“生命过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心理教师,不是心理医生,最忌讳的是心理医生的诊断的病理概念,更不应知道或刚弄懂的几个病学病理定义,更不是随口而来。这些,都是不允许的。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该说什么话,能做什么事,能做到哪些,能给孩子的,不是病学病理概念,而是帮助孩子端正认知,做最好自己。</p> 赋能一:用好眼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过这次学习,我觉得赋能一是用好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实中,心理教师、非专职心理教师队伍里有些教师并不重视该项赋能。“看到”或“告诉孩子我看到”,让孩子知道“被看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认识眼睛,知道信息进入心理教师世界的大部分都“归功于”眼睛。心理教师拥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真的很重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心理教师,不单要看见,还要“及时看见“,甚至“连续看见”。心理教师,拥有一双会看见善看见的眼睛,才会眼里有孩子,才会把眼睛的视线投射到孩子身上。我们常会错误认为“看见学生”等同孩子进入心理教师的视野。心理教师看见孩子,是心里装有孩子。视线涉及,孩子的东西、身影映入,映入眼帘,投射心理教师心里的,不是映像,而是关于孩子的信息。孩子生命相关的东西、所承载信息的物件、更新的现象等等,这些都是关于孩子生命成长的重要信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心理教师需认识男性女性视觉器官上的区别,有效利用视觉器官,更好地搜集信息,并建立起关于孩子的生命健康建设信息资源及档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外,要学会发掘。孩子成长,并不是成人的行为,幼稚,且以模仿镜像为主,加上不成熟心理,很容易随心而走,随境而生。</p> 赋能二:用好耳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赋能二是用好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于耳朵,心理教师可能会结合已有的认知来认识。其实,声音进入人的耳朵,并由耳朵产生语言功能,耳朵所获取的信息,不是所有的声音都进入耳朵的,常言说“左耳进右耳出”、“水淋鸭背”,就是“解析”有关信息被滤过的现象。教师除了要懂得利用好自己的耳朵,有效地接纳声音,有效滤过,并更好地接纳加工信息。由于人们对于耳朵器官的认识,并不是更深入地研究耳朵的,习惯利用耳朵,并以“我听到”为听力的终结结果。其实,语言并不是最佳的“工具”,仅是最有价值的工具。心理教师需要认识关于耳朵的知识有很多,尤其要清楚耳朵所带来的认知问题,以及可能存在的二元认知所导致的严重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中,人的意志力与耳朵器官的把持及利用。在环境等外在因素影响下,耳朵获得的声音受环境影响,可能所获得的声音出现差异。耳朵获得声音后,会进行与工具相关的加工问题。心理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心理辅导的孩子作为“声音受体”,其行为、意志力、兴趣等都需要考虑进来。在语言工具的一个信息闭环里,孩子是否具备掌握信息的能力?自己用耳,也需要从“耳”的相关知识中获得启示,并具备相关能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外,要知道二元认知、兴趣加工、行为掌控等对耳朵的作用与影响。尤其是未成年的孩子,其倾听能力、倾听形式、倾听时长、倾听可接受的时间处理等,这些都不容被忽视的。心理教师用好耳朵,确实是一项重要能力。</p> 赋能三:用好嘴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用好嘴,也是心理教师赋能的一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心理教师的嘴巴很重要。该说什么?怎么说?怎么说才好?嘴巴是语言工具获利的最重要器官。语言的力量,对于心理教师来说,是一门重要的功课。其中,心理咨询是对于心理教师来说的。课堂上,穆华老师和张博讨论咨询中使用“为什么”,如何才能用好?其实是最能体现心理教师的赋能与水平的。课堂内,有学员提及一些心理疾病概念,并按自己的“理解”来说,这是心理教师必须忌讳的。问什么?怎么问?如何才能问好?这就是大学问。说什么?怎么说?应用什么句子?应用什么声调?应用什么情绪等,都是心理教师思考并学会有效使用的。镜像与同频,对于心理教师走向一个陌生心灵、陌生世界,是非常重要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心理疾病概念不能乱用误用,对于孩子来说,概念不是好的词,它会像锁一样,把孩子锁进心理误区里。心理老师不乱用,也要提醒孩子不要误用滥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心理教师,自己的心门要上一把锁。对于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不要随便一说,更不要提孩子姓名,更不要回应其他孩子的“确切问话”。嘴巴上把“锁”,学会保护孩子,更是保护自己。</p><p class="ql-block">嘴巴使用中,最重要的语言神经与神经语言的理解、掌握与掌控。条件允许,需要进一步学习,提升自己的用语能力及用语技巧。心理老师尽量做到“我能说”“我会说”“我能说好”。</p> 赋能四:用好笔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用好笔是心理教师赋能的一项。</p><p class="ql-block">心理老师在用笔一项,可能理解为写,做档案。写,就是能有效记录,并形成一种有效的有意义的信息档案。写,在笔者看来,更是信息的捕捉与有效兑换,并形成重要的信息源,更忠实于事实层面。其中,表达方式的理解与有效运用,对于心理教师,尤其是年轻心理教师来说,更为重要。因为心理教师更好地利用语言,用“客观的眼睛”“客观的语言”呈现“客观事实”。乱写,乱下定义,这是对孩子与工作“不负责任”的表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于小孩子、或语言能力不强的孩子,笔的“画”,很重要。笔者曾做过案例,让言语能力不强的孩子,通过画画来展现他的世界。帮助孩子认识其心理世界。当然,这需要掌握相应的技能。若没掌握,也可以通过孩子的“画”来认识孩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心理教师,用好自己的笔,不仅仅是谈、说,更需要把这些谈过的话、说过的话,记录下来。这对于心理老师来说,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平时,要多训练,边谈边学、边聊边记,这样,才会更好地处理“材料”。若条件允许,也可以进行录音(当然,需要征求谈话对象),便于后续的整理与分析,更利于把握事情与了解孩子。</p> 赋能五:用好爱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心理教师赋能,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用好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很多时候,一些教师把教育教学活动理解为职业、职位、职责,甚至理解为谋生手段,不同的人,理解不同。通过社会行为、社会活动,人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爱行为。这是人所特有的社会现象,社会特征。一个没有爱的人,成不了教师。缺乏爱,不是能力,而是没具备心理教师的素养,无法承担心理教师工作。“看到孩子”“听到孩子的声音”“感受到孩子的独特感受”“感受到孩子的情绪与心理感受”等等,这些都是心理教师必须具有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心理老师的爱是可以看见的,如心理教师的陪伴、心理教师递给孩子拭泪的纸巾;心理教师的爱是可以听见的,如心理教师温暖的言语、心理教师同频同感的声音、心理教师让孩子能接受的悦纳声音;心理教师的爱是可感知的,如心理教师的拥抱、心理老师的握手、心理老师的抚摸、心理老师的轻轻擦拭、心理老师的深情而眼光柔和的注视;心理教师的爱是物象化的,一句及时而温暖的问候、一句理解的通感话语、一个表达心意的小物件、一杯温热的开水等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心理教师的爱,不是心中装着,而是需要学会“表达”出来,让孩子看见,让孩子听见,让孩子感知到。心理老师要善于让自己的爱物象化,让爱变得可知可感可触摸,变得实实在在的,尤其是心灵受创伤、认知世界出现问题的孩子,他需要一个真实而可感知的温暖世界。</p> 心怀美好,驭光前行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过培训,我深深感到:作为心理教师,自己更需要健康而阳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堂上,穆华老师说,心理老师要学会宽怀自己;张博提出心理教师要拥有清晰的边界感,知道自己是谁,该干什么,哪些是自己要干的,哪些是不应干的。边界感清晰,做事就不会含糊,更不会做错。我们应感恩感怀,学习成长,做一名健康阳光的心理教师,哪怕是兼职的心理教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得心理C证培训时,一个关于“蘑菇”的故事。“我”是蘑菇的孩子,这个故事一直印记在我心里。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生活在科技产品的丛林里,没有现成的“生活模版”,科技的现实与虚幻交织,孩子们所生活的世界,与六七十年代、八九十年代相距甚远。有家长或老师说“以前……”其实,大家都知道那是“以前”,而不是现在。有时候,家长埋怨孩子沉迷游戏,而我们的家长并不理解游戏。游戏背后,经济链、科学家、心理学家等优秀团队的研发,以及人的大脑与游戏关系,游戏所作用的大脑等等,这些未知领域,所形成的无知却未被重视,家长只是不满与反感。事实上,人的神经世界都是与产生于“连接”,时间用在哪,“神经连接”就在那,孩子就在那。生命所需要的光与能量,却被忽视了。生命的所有问题,几乎都是光与能量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心理教师,更应该是懂得光与能量的教师。心怀美好,就是能看到光,心中拥有光,懂得光,拥有光,善于用光。光所影响的世界,能量的光作用与有效聚变等等。心理教师应善于拥有并驾驭光,让光照进心灵,发生光的聚焦与能量聚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命成长,其实是一个最美的世界与最美的神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一次的学习,对于自己和生命的美好遇见,都是一首动人而美好的诗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心理教师的神奇,就是心理知识与心理教育能力娴熟后,所做的一切,都是化腐朽为神奇般奇迹,都是让生命拥有希望,挺拔向上的骄傲,更是赋能善技、驱冬迎春的美好与繁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