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061基地653厂包建单位的不朽贡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新中国的国防建设历程中,三线建设是浓墨重彩的一笔。20世纪60年代,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党中央作出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旨在加强国防工业的战略纵深布局,应对可能的战争威胁。061基地作为最早一批立项的国防基地建设项目之一,肩负着研发生产我国第一代地空导弹的重要使命,而其中653厂的包建单位更是以非凡的勇气和无私的奉献,为国防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根据国家部署,061基地由七机部二院、上海机电二局负责包建。1964 - 1965年间,上海机电二局先后两次派出100多人的勘测队伍,在遵义、毕节、铜仁等3个专区21个县市展开艰苦的踏勘工作。他们翻山越岭,选点100余个,最终根据“靠山、分散、隐蔽”原则,确定了以遵义市为中心,在遵义、桐梓、绥阳3个县内布局导弹研制单位的方案。这一过程中,包建单位的人员不畏艰难,在“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的山区,克服自然条件带来的种种困难,为653厂乃至整个061基地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工程建设阶段,各包建单位掀起了大会战高潮。打炮开山、修建公路、建造厂房、接通水电,一时间061基地热火朝天。当时川黔铁路尚未通车,人员、物资全靠汽车运输,但包建单位的建设者们没有丝毫退缩。他们没有房子就自己动手,用油毛毡、竹竿、竹篾席等盖临时过渡房;没有电灯就用煤油灯和蜡烛照明;没有餐饮条件,就就地挖个坑,支起铁锅煮饭烧菜,用水取自稻田。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争分夺秒,抓紧施工,只为早日建成厂房,让653厂能够顺利投入生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人员和技术支持方面,包建单位更是不遗余力。上海机电二局等单位从自身骨干力量中分出一半支援内地,仅上海机电二局就支援061基地5200余人,随同支内的家属570余人。这些技术骨干和职工,带着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来到653厂,为工厂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他们不仅参与日常生产,还承担起工人培训、干部配备等工作,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理念传授给当地职工,为653厂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让工厂具备了持续发展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物资和设备保障上,包建单位也做出了巨大努力。上海机电二局支援061基地1000余台标准仪器、仪表设备,生产了7000余台(件)非标准设备、工装模具等,并为生产第一批防空导弹产品提供了所需的全部元器件、原材料和部分在制品、半成品。这些物资和设备的及时供应,保证了653厂能够迅速投入试生产,为我国第一代地空导弹的研制生产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70年12月18日,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061基地导弹总装厂装配成功首批20发红旗二号导弹全弹,标志着061基地首批产品试生产成功。这其中,653厂包建单位功不可没,他们从选址、建设到生产,一包到底,用汗水和智慧实现了党中央下达的目标,帮助061基地研制生产出可以装备部队的导弹产品,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061基地653厂包建单位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建成了一座工厂、生产出了导弹产品,更在于他们铸就了一种伟大的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在国防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我国的国防现代化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