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影/文:枫林踏雪</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35530</p> <p class="ql-block"> 到过哈尔滨的游人,印象里都会存有美丽的太阳岛、万国建筑的中央大街、俄式的圣.索菲亚教堂,还有比比皆是欧式建筑及俄罗斯风情园,给人一种不出国门,就可领略异域风光感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近期,一个俄罗斯历史文化街区,摆上了哈尔滨文旅景观的排面。“花园街1号”,风靡传遍了哈尔滨市民和来哈游人的耳畔。人们奔走相告,纷纷热情前往,驻足打卡拍照。</p> <p class="ql-block"> 在哈尔滨南岗区中心城区,高楼林立的楼宇间,一幢幢黄色的具有百年历史的俄罗斯房屋建筑,别具特色地镶嵌在这片黄金地域。当映入眼帘,给人以旧貌新颜、耳目一新的印象,感叹之—有着北京城区,具有四合院的历史珍贵。</p> <p class="ql-block"> 百年前,哈尔滨只是一个松花江边的小渔村,说哈尔滨是由一条铁路兴起的城市也很切实。19世纪末,沙俄为加强远东控制,计划修建连接西伯利亚铁路至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支线。</p> <p class="ql-block"> 1895年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财政困难,沙俄以“联俄御日”为借口,于1896年6月3日诱迫李鸿章签订《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中俄密约》),允许俄国修筑铁路。同年9月,双方签订《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规定铁路由华俄道胜银行(沙俄控股)出资建设,清政府以土地和劳工入股,约定使用权80年后归还中国。</p> <p class="ql-block"> 中东铁路,原名“中国东清铁路”,是沙皇俄国为了侵略中国、控制远东而修建的一条铁路。它不仅是中国东北地区最早的铁路干线,更是这些城市建设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 这条铁路于1897年8月正式开工,以哈尔滨为中心,分东、西、南三线施工,采用俄制1524毫米轨距,形成“丁”字形布局。名称最初拟为“满洲铁路”,李鸿章坚持改为“大清东省铁路”,简称东清铁路;民国后改称中国东方铁路,简称中东铁路。1903年7月全线通车,全长2489.20公里,总投资额约3.7亿卢布,共设有18个车站。成为沙俄掠夺东北资源和实施殖民统治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 中东铁路从俄国赤塔经中国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到达俄国符拉迪沃斯托克,以哈尔滨为中心,呈丁字型穿越中国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全长2489.20公里,总投资额约3.7亿卢布,共设有18个车站。</p> <p class="ql-block">南岗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尽管中东铁路是沙俄殖民主义侵略扩张政策的产物,但它客观上促进了哈尔滨的近代城市化。哈尔滨作为中东铁路的枢纽,逐渐发展成为远东的工商巨埠。中东铁路是20世纪早期中国工业化、近代化进程的独特见证。</p> <p class="ql-block"> 由于中东铁路的修建,大批沙俄铁路工程师、施工管理人员、有的携家眷进入中国哈尔滨境内,自此在哈尔滨南岗的花园街、红军街、公司街,修建了大批的俄式木楼和俄罗斯住房,在太阳岛修建公园建设别墅(现俄罗斯风情园),在松花江岸边修建了江上铁路俱乐部和餐厅,供中东铁路的高级管理人员建筑和娱乐。这些建筑至今仍保持在原住址。</p> <p class="ql-block"> 花园街所在街区形成于1899年,由中东铁路工程局参照莫斯科城模式规划,作为行政办公区(新市街)的一部分,以圣尼古拉大教堂为中心放射状布局。</p> <p class="ql-block"> “黄房子”街区建筑群始建于1900年代,因外墙统一涂刷黄色得名“黄房子”,是哈尔滨欧陆风情的早期代表。建筑多为独立式砖木结构,冬暖夏凉,曾为俄籍铁路技术人员及家属住宅。</p> <p class="ql-block"> 黄房子屋顶采用双坡暗紫色屋顶、墨绿色窗框、雕花铁艺栏杆及曲线门斗,体现欧陆风情。厚实墙体保温御寒,屋前后设小花园和木栅栏,营造宜居氛围。</p> <p class="ql-block"> 花园街1号建筑始建于1904年,原为中东铁路副局长官邸,采用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砖木结构,黄绿色调外墙(黄色墙体配绿色木装饰),整体设计明快温馨。建筑构件线脚造型独特,窗型、窗额及木雕装饰模仿自然草木形态,体现动态美感。</p> <p class="ql-block"> 20世纪上半叶,街区以俄侨为主,其生活方式(如饮食、服饰)影响了当地居民,形成独特的中西交融社区文化。</p> <p class="ql-block"> 60年代初,随着中苏关系的淡漠,大批苏联专家和俄侨隔离中国,留下的黄房子(苏联房)基本上都由哈尔滨铁路局的职工迁入。数十年来由于私建滥建和年久失修,房屋破败不堪已不适合居住。为改善这一地区居民的居住环境,哈尔滨市政府颁布优惠政策迁出此区域内的所有居民并进行安置。</p> <p class="ql-block"> 市政府没有在这块黄金地带进行经济开发和房地产经营,而是经过几年的规划设计,在不改变原有房屋外形结构的基础上,重新装修,打造出了一个百年历史文化街区展现在世人面前,“花园街1号”成为哈尔滨又一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 人们在这里的酒吧、音乐厅、饭店、咖啡厅休闲、娱乐、消遣、小憩,别具乐趣。</p> <p class="ql-block"> 街区内,不时地有俄罗斯美女和演出团队巡游、驻演。俄罗斯风情歌舞让游人耳目一新,乐趣萌生,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街区灯火辉煌,游人和演出团队载歌载舞,演出火爆,人们纷纷来此打卡拍照。</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美女驻唱表演</p> <p class="ql-block">夜晚演出现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