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镜头里的山河礼赞:从《龙凤呈祥爱我中华》(七)看中华大地的壮阔与深情</p><p class="ql-block"> 当镜头掠过响沙湾的金色波涛,定格额济纳胡杨林的千年风骨,穿行于柴河景区的碧水林海,每一寸画面都在诉说着中华大地的厚重与灵动。无双道龙赵小荣的《龙凤呈祥爱我中华》系列风光片(七),以“行走的镜头”为笔,以祖国北疆的山河为卷,将响沙湾、额济纳胡杨林、柴河景区、成吉思汗陵、莫尔格勒河、呼和浩特六地的独特魅力串联成篇,让观众在光影流转间触摸大地的脉搏,在帧帧画面里升腾起对祖国的无限热爱。</p><p class="ql-block"> 响沙湾:沙海之上的金色诗篇</p><p class="ql-block"> 若说沙漠是大地最豪迈的肌理,那响沙湾便是这肌理上最灵动的音符。在风光片的镜头下,响沙湾没有“大漠孤烟直”的苍凉寂寥,反而透着一种鲜活的生命力——晨曦微露时,沙丘被染成暖橙色,细腻的沙粒在光线下泛着碎金般的光泽,仿佛大地铺上了一层流动的绸缎;风过时,沙粒相互摩擦,发出“沙沙”的轻响,不是喧嚣,而是大自然最温柔的低语,镜头将这声音与画面交织,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能感受到脚底沙子的温热,能听见风与沙的私语。</p><p class="ql-block"> 画面中,偶尔有骆驼队缓缓走过,驼铃叮咚打破沙海的宁静,身影在沙丘间拉长,与远处的蓝天白云构成一幅流动的油画。赵小荣的镜头没有刻意追求宏大的视角,反而擅长捕捉细节:一只蜥蜴在沙地上快速爬行,留下浅浅的痕迹;夕阳西下时,沙丘的阴影逐渐拉长,明暗交错间勾勒出极具层次感的线条。这些细节让响沙湾不再是抽象的“沙漠符号”,而是有温度、有生机的天地,让人明白祖国的大好河山,既有巍峨的壮阔,也有这般细腻的灵动。</p><p class="ql-block"> 额济纳胡杨林:千年风骨里的生命礼赞</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响沙湾是大地的温柔呢喃,那额济纳胡杨林便是岁月镌刻的生命史诗。每年深秋,这片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的胡杨林,会将积蓄一年的力量化作漫天金黄,而风光片恰好捕捉到了这最绚烂的时刻。镜头下,胡杨的树干粗壮遒劲,有的扭曲着向上生长,有的枝干舒展如展翅的雄鹰,树皮上的裂纹仿佛是时光留下的印记,诉说着千年的风霜。</p><p class="ql-block"> 最动人的莫过于阳光穿过枝叶的瞬间——金黄的叶子在光线下近乎透明,微风拂过,叶片簌簌飘落,像一场金色的雨,铺满地面的落叶松软如毯,踩上去会发出“咯吱”的声响。镜头时而特写一片叶子的脉络,清晰的纹路里藏着生命的坚韧;时而拉远视角,展现整片胡杨林与黑河相映的景象,碧水倒映着金黄的树影,水动影摇,分不清是树在水中,还是水在树上。更令人震撼的是“怪树林”的画面,枯死的胡杨依然保持着挺拔的姿态,有的如利剑直指苍穹,有的如勇士坚守阵地,即便生命落幕,也不向风沙低头。赵小荣用镜头将这份“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的风骨定格,让观众在感叹胡杨坚韧的同时,更读懂了中华大地孕育的不屈精神。</p><p class="ql-block"> 柴河景区:林海碧水里的自然秘境</p><p class="ql-block"> 从沙漠的豪迈、胡杨的坚韧走来,柴河景区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北国江南”的秀美画卷。在风光片里,柴河的美是清新的、湿润的,是被绿意浸润的。镜头掠过连绵的林海,樟子松、落叶松层层叠叠,从山脚蔓延到山顶,深绿、浅绿、黄绿交织在一起,像一块巨大的翡翠镶嵌在大地上。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时,雾气在林间缭绕,树木的轮廓变得朦胧,仿佛闯入了仙境;阳光穿透雾气后,林间洒下斑驳的光点,松鼠在树枝间跳跃,鸟儿在枝头鸣唱,镜头捕捉到这些灵动的瞬间,让柴河的森林充满了生机。</p><p class="ql-block"> 柴河的水更是点睛之笔。绰尔河蜿蜒穿过景区,河水清澈见底,能看见水底的鹅卵石和游动的小鱼,岸边的水草随波摆动,倒映在水中的树木随波荡漾。镜头顺着河流移动,展现出“月牙湾”的绝美轮廓——河水在草原上勾勒出一道弯弯的弧线,像一弯新月落在人间,岸边的野花肆意绽放,红的、黄的、紫的,为绿色的草原增添了斑斓的色彩。赵小荣的镜头在这里变得格外温柔,没有刻意的调色,却让柴河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滴河水都透着自然的纯粹,让人明白祖国的山河不仅有壮阔的豪迈,也有这般沁人心脾的秀美。</p><p class="ql-block"> 成吉思汗陵:历史长河里的精神丰碑</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自然景观是大地的容貌,那人文遗迹便是大地的灵魂。在《龙凤呈祥爱我中华》(七)中,成吉思汗陵的出现,为这趟山河之旅注入了厚重的历史底蕴。镜头下的成吉思汗陵,坐落于鄂尔多斯高原的草原之上,蓝白相间的穹顶在阳光下格外醒目,与周围的草原、天空融为一体,既庄重又不失灵动。陵园内的苏勒德祭坛前,飘扬的五色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镜头特写旗帜上的纹路,每一针每一线都承载着蒙古族的文化记忆。</p><p class="ql-block"> 风光片没有过多的旁白,而是用镜头语言讲述历史:阳光透过陵园的窗棂,在地面投下长长的影子,仿佛时光在这里放慢了脚步;前来祭拜的人们手持哈达,神情肃穆,镜头捕捉到他们眼中的敬畏与虔诚,让观众感受到这份跨越千年的信仰传承。赵小荣的镜头在这里变得沉稳,他没有刻意渲染历史的厚重,而是通过建筑的细节、人们的神情,让观众在静默中体会成吉思汗陵所承载的民族精神——那是勇敢、坚韧、团结的象征,也是中华多元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镜头从陵园拉远,与远处的草原相连,让人忽然明白,祖国的伟大不仅在于山河的壮丽,更在于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传承。</p><p class="ql-block"> 莫尔格勒河:草原之上的银色哈达</p><p class="ql-block"> 离开成吉思汗陵,镜头转向莫尔格勒河——这条被老舍先生誉为“天下第一曲水”的河流,在草原上书写着最灵动的诗篇。在风光片里,莫尔格勒河像一条银色的哈达,蜿蜒穿梭在碧绿的草原上,它没有长江黄河的奔腾汹涌,却有着独特的温柔与曲折。镜头从高空俯瞰,河流在草原上画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有的地方迂回曲折,仿佛舍不得离开这片草原;有的地方又豁然开朗,与远处的牛羊相映成趣。</p><p class="ql-block"> 春天的莫尔格勒河两岸,草色初萌,嫩绿的草原上点缀着星星点点的野花,河水清澈见底,倒映着蓝天和白云;夏天的草原碧绿如毯,牛羊在河边悠闲地吃草,牧民的蒙古包像白色的珍珠散落在草原上,镜头捕捉到牧民骑马走过河边的画面,马蹄溅起的水花在阳光下闪着光,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赵小荣的镜头擅长用光影展现莫尔格勒河的美:清晨的河水泛着淡淡的蓝,中午的河水透着碧绿,傍晚的河水又被夕阳染成金色,不同时刻的色彩变化,让这条河仿佛有了生命。观众在镜头里看到的,不仅是一条河流,更是草原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是祖国北疆最淳朴的生活图景。</p><p class="ql-block"> 呼和浩特:草原与都市的交响</p><p class="ql-block"> 作为这趟北疆之旅的最后一站,呼和浩特在风光片里展现了“草原都市”的独特魅力——它既有草原的辽阔胸怀,又有都市的现代活力。镜头掠过呼和浩特的街道,高楼大厦与传统的蒙古包式建筑相得益彰,街道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鲜花盛开,展现出这座城市的生机与活力;大召寺的金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镜头特写寺庙的雕梁画栋,精美的图案里藏着蒙古族的文化艺术,信徒们在寺庙前虔诚地祈福,展现出这座城市的信仰与温度。</p><p class="ql-block"> 风光片还捕捉到呼和浩特的生活气息:早市上,摊主们叫卖着新鲜的牛羊肉和奶制品,热气腾腾的奶茶香气仿佛能透过屏幕传来;公园里,老人们在跳着民族舞蹈,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嬉戏,镜头将这些温馨的瞬间串联起来,让观众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烟火气。赵小荣的镜头在这里实现了“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让观众看到,祖国的城市不仅有繁华的霓虹,更有独特的文化底蕴,而呼和浩特正是草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结语:镜头之外的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 当《龙凤呈祥爱我中华》系列风光片(七)的最后一个镜头定格在呼和浩特的夜空——繁星点点,城市的灯光与星光交相辉映,观众的心中早已满是对祖国的热爱与自豪。赵小荣用镜头丈量祖国的山河,从响沙湾的沙海到额济纳的胡杨,从柴河的林海到莫尔格勒河的曲水,从成吉思汗陵的历史到呼和浩特的现代,每一个画面都是对中华大地的深情礼赞。</p><p class="ql-block"> 这系列风光片的意义,早已超越了“欣赏美景”的范畴。它让我们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不仅有视觉上的壮美,更有精神上的滋养——响沙湾的灵动教会我们热爱自然,胡杨林的坚韧教会我们坚守信念,成吉思汗陵的厚重教会我们尊重历史,莫尔格勒河的温柔教会我们珍惜生活。当我们在镜头里感受中华大地的无限魅力时,那份对祖国的爱便在心中悄然生长,从“知道”祖国的美,到“感受”祖国的美,再到“热爱”祖国的美。</p><p class="ql-block"> 无双道龙赵小荣用镜头做桥梁,连接起观众与山河,让我们在光影间读懂祖国的壮阔与深情。而这份从镜头里生发的热爱,终将化作前行的力量,让我们更加珍视这片土地,更加骄傲于自己是中国人。这,便是《龙凤呈祥爱我中华》系列风光片最珍贵的价值——它不仅是一部风光集锦,更是一曲献给祖国的山河赞歌,一份唤醒家国情怀的精神礼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