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苏东坡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诗、词、文、书、画均成就斐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却始终以豁达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其作品兼具豪迈旷达与细腻深情,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span>广为流传,同时他还发明了东坡肉等美食,是中国文化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16号和大学几个同学及家属自驾到四川眉山三苏祠游览。三苏祠始建于北宋,元代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改宅为祠,明末毁于兵火后,于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在原址上重建 。在三苏祠南大门悬挂楹联“克绍箕裘一代文章三父子;堪称模楷千秋景慕永馨香” 。</p> <p class="ql-block">该联的上联前4字“克绍箕裘”是成语,出自《礼记·学记》,原文为“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原文含义:优秀冶金工匠的儿子,一定会学习制作皮衣(裘);优秀制弓工匠的儿子,一定会学习制作簸箕。这背后的逻辑是,古代工匠子弟会通过这类基础技艺的练习,为后续继承父辈的核心技艺打下基础。</p><p class="ql-block"> “克绍箕裘”的字词拆解:</p><p class="ql-block"> “克”意为“能够”;“绍”意为“继承”。该成语的核心含义:指能够继承父辈或祖先的事业、技艺及优良传统,核心侧重“接续传承”的动作本身。后世使用时,常隐含“传承后可能进一步发展”的正向意味,但“发扬”并非该成语本身的固有本义。</p> <p class="ql-block">在三苏祠附近一家经营文房四宝的商店里,我挑了一支刻有“精品兼毫 大 邹绍江笔庄”字样的毛笔。我问老板这支笔多少钱,他说58元。我接着问能不能便宜点,他回复55元。没想到我随口说道:“那还是按58元吧。” 现在回想起来,我这番“讨价还价”,真不知道当时老板心里是怎么想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回到南京后,我用这支笔写的几个字。我知道这几个字在总体布局上有欠缺,前面两个字和后面三个字的协调性不太好。不过,能写成这样,我自己已经比较满意了。</p>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8日,我和师徒共6人驾车顺道游览了黄冈遗爱湖公园。该公园以苏东坡谪居黄州时所作的《遗爱亭记》命名,是一座集东坡文化、生态保护、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开放式公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公园内的“遗爱湖十二景”(遗爱清风、临皋春晓、东坡问稼、一蓑烟雨、琴岛望月、红梅傲雪、幽兰芳径、江柳摇村、大洲竹影、水韵荷香、霜叶松风、平湖归雁)极具特色:既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春夏秋冬、风花雪月、梅兰竹菊等经典元素,又均与苏东坡的人格魅力、人生历程及艺术作品深度关联,整体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p> <p class="ql-block">遗爱湖十二景中,“一蓑烟雨”景区展示的苏东坡书法碑刻——其代表作《黄州寒食帖》,与王羲之《兰亭集序》、颜真卿《祭侄文稿》并称“天下三大行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然而,当我们兴冲冲赶到苏东坡纪念馆时,却吃了“闭门羹”。原来当天是星期一,全国绝大多数纪念场馆惯例闭馆,这里也不例外。看到一位像是纪念馆工作人员的姑娘在门口开心地跳着健身操,我们虽有遗憾却不便打扰,无奈之下只能在馆门口请人帮忙拍了张合影,也算不负此行。</p> <p class="ql-block">遗爱湖东坡雕像坐落于遗爱湖公园的“遗爱清风”景区内。这座雕像高8米,采用花岗岩石材雕刻而成,是全国体量最大的苏东坡形象雕像之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雕像中的苏东坡迎风伫立,神情自若,衣袂飘飘,形象栩栩如生,既展现出他祥和自在的生活姿态,也凸显出其旷达超然的精神气质。</p> <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7日,我走马观花游览了常州东坡公园。常州是苏东坡的终老之地,境内留存多处纪念这位文豪的场所与景物,这些地方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凝聚着常州人民对苏东坡的敬仰之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东坡公园是常州最重要的东坡主题纪念场所,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相传这里便是苏东坡当年弃舟登岸、进入常州城的地方。公园由半岛与半月岛两部分组成,中间以明代古桥广济桥相连,大运河绕园东流,尽显江南水乡的灵秀景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公园核心景点之一的东坡雕像前,我驻足了片刻。虽对雕塑创作者的艺术匠心未能完全领会,却也斗胆想分享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p> <p class="ql-block">我认为苏东坡雕像造型特点似应展现苏东坡手持竹杖、脚穿芒鞋的形象,刻画他在人生逆境中依然乐观、豁达、从容、自在的精神风貌。我看到的常州东坡公园苏东坡雕像手里拿的不是竹杖而是一根木棒。另外看起来不像文人,太魁梧伟岸了。</p> <p class="ql-block">关于常州东坡公园苏东坡雕像“魁梧伟岸”的风格,还是豆包分析得面面俱到、慧眼独具,为这一雕塑作出了贴切解读。豆包是这样说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艺术创作本就多元:创作者或许想突破传统文人‘柔弱文弱’的刻板印象,以更具力量感的形态,凸显苏轼精神层面的强大——即便历经沧桑,依然胸怀天下、豁达豪迈。这种用独特艺术语言诠释东坡魅力的方式,也算一种创新解读。而且不同人看会有不同感受,这正是艺术的有趣之处~”</p> <p class="ql-block">作为土生土长的宜兴人,我想在这里为家乡做个恰到好处的宣传:苏东坡与宜兴同样有着深厚渊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嘉祐二年(1057年),苏东坡在琼林宴上结识了常州宜兴县人蒋之奇、单锡等人(历史上宜兴曾长期归属常州管辖,近代才改为由无锡市代管的县级市)。当时蒋之奇热情地向他介绍家乡山水秀美、民风淳朴,还邀请苏东坡到常州做客,苏东坡当即应允,与他订下了“鸡黍之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苏东坡当年在宜兴购置的黄土村田庄,如今名为黄墅村,就坐落在宜兴市善卷洞附近,隶属于张渚镇祝陵村,距离我的老家不过几里路。</p> <p class="ql-block">宜兴祝陵村玉带桥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桥。玉带桥始建于唐,元、明时期多有修葺,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重建,如今留存下来的桥体便是清代重修的。</p><p class="ql-block">相传北宋熙宁七年(1074)三月,苏东坡在同榜进士单锡陪伴下游善卷洞,被祝陵河拦住去路,与罱河泥的青年对对联后才得以渡河。当时河中有一条小船,船上两个青年男子正在罱河泥,苏东坡便请他们摆渡 。其中一青年表示,若苏东坡能对出下联,便摆他们过河,接着说出上联:“泥罱罱泥,泥鳅钻出泥罱眼” 。苏东坡和单锡听后,觉得此联结构刁钻,一时难以对仗工整 。就在他们在河边踱步思索时,看到一个少年牵来一头大牯牛,到河边水车棚里驾好牛辕,牛围着水车转起来,清水从水车头中流出 。苏东坡灵机一动,吟出下联:“水车车水,水牛盘过水车头” 。两个青年听后,将苏东坡和单锡摆渡过河 。后来,苏东坡解下皇帝所赐的玉带,倡议大家捐款造桥,桥成后被命名为“玉带桥” 。</p><p class="ql-block">1996年11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4月,获批准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在2024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典型案例(全国共30项)名单中,张渚镇祝陵村成为江苏省唯一入选的村落。</p> <p class="ql-block">位于宜兴市东北隅蜀山山麓的东坡书院始建于北宋,原为苏轼购田筑室、讲学传道的“东坡草堂”,明清时期经多次重建,现存四进七间格局。“东坡书院”是承载苏东坡与宜兴深厚渊源的重要场所,其前身与苏东坡在宜兴的生活轨迹紧密相关——相传苏东坡曾在此结庐居住,晚年更有归隐蜀山之意,为书院留下了浓厚的人文底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的东坡书院,不仅是展示这段历史的核心空间,更以丰富的景观与展陈传递东坡文化:院内设有古碑廊,留存着记载苏东坡行迹及后世缅怀之作的碑刻,字迹间可窥岁月沧桑;东园则以江南园林的雅致风格布局,亭台、花木、水景相映成趣,既显自然意趣,也与东坡“人间有味是清欢”的心境相契合。此外,书院内还通过史料陈列、场景复原等方式,生动呈现苏东坡在宜兴交友、置业、题咏的往事,让访客能直观感受他与这片土地的不解之缘。</p> <p class="ql-block">我问豆包<span style="font-size:18px;">“定风波”</span>这一词牌名的由来。豆包回答如下:</p><p class="ql-block">“定风波”词牌名的由来,主流说法与唐代教坊曲及平定风波的意象相关,最初为用于宴乐的曲调,后因苏东坡《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广为流传,成为经典词牌。</p><p class="ql-block">“定风波”寓意:“定”有平定、安定之意,“风波”则指人生中的动荡、困境或自然中的风雨波折。词牌名整体暗含“以从容心态平定外界风波”的内核,这一寓意也在后世词人(如苏东波)的作品中被深化,成为该词牌的核心精神符号。</p> <p class="ql-block">以苏东坡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作</span>为本篇的结尾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p><p class="ql-block">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