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西周原是商朝西方属国(今陕西岐山)。文王之父季历被商王所杀,文王继位后韬光养晦,通过发展农业、任用贤才(如姜尚)壮大国力。文王虽未正式推翻商朝,但通过领土扩张和政治改革,奠定了西周王朝的基础。周武王和周公旦灭商后,系统推行分封制。其目的控制东方领土,安置宗室功臣,监督商遗民(如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由管叔、蔡叔监视)。西周的分封则是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疆域管理体系,其中周公旦被封鲁国,曲阜为都城;姜子牙(吕尚)被封齐国,都城山东营丘,后迁到淄博。<br> 曲阜古城 古城开门仪式 这次去曲阜与上世纪最大的区别在于,过去曲阜展现给人们的是一种历史,自己欣赏自己品读。而今天的曲阜向外界展示的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基因传承。每天早八时举行开门仪式,人们来到曲阜就像到了鲁国的都城。在三孔遗址的布局上,注重它的历史性,尽可能避 免商业化运作。当你步行其中就有了历史的庄重感。<br> 孔庙牌坊 孔庙的门 孔庙的殿、坛 大成殿 我们常说中国是礼仪之邦,这个“礼”的内核就是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的“礼”。由此上溯西周的礼制实践则是孔子思想的历史土壤,而孔子通过哲学重构,将“礼”从制度规范升华为道德与文明的基石。西周礼的实践限于士大夫以上阶层,平民仅受刑罚约束(“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孔庙的碑 孔庙的文物 孔府 到了孔子生活的时代,孔子面对的是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僭越、陪臣执国命),孔子则对礼进行创造性转化:提出“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将外在礼仪与内在道德绑定。 礼不再是强制规范,而是“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的修养路径,通过自我约束实现社会和谐, 主张“有教无类”,将礼的教育推向平民(如教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强调礼应随时代调整。 孔林 孔墓 孔子通过道德化、平民化、哲学化改造,使礼从统治工具变为文明基因。自汉代以后孔子融合西周的礼学就成为官方意识形态,最终塑造了“礼仪之邦”的文化认同。没有孔子的重构,西周的礼可能仅是历史遗迹;没有西周的实践,孔子的礼则失却文明根基。二者共同构成中华礼乐文明的一体两面。<br> 在曲阜以孔子为名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