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老兵参观上窑新四军纪念馆暨游览九龙岗民国小镇纪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9月20日清晨,秋阳穿透薄雾,为淮南大地镀上一层暖意。短期疗养的老兵们身着整齐的绿色外套,在光荣院陶宏林院长的带领下登上大巴,开启了一场融合红色记忆与岁月风情的特殊行程。车轮碾过清晨的宁静,载着老兵们对历史的敬畏与探寻,首先驶向了上窑镇新四军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上午九时许,大巴稳稳停在上窑新四军纪念馆前。灰白相间的纪念馆建筑庄严肃穆,门前广场上的"新四军精神永垂不朽"纪念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老兵们拾级而上,脚步轻缓却坚定——他们中有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对这片承载着牺牲与奉献的土地,有着旁人难以体会的共鸣。</p><p class="ql-block"> 在烈士纪念碑前,老兵们自发整理衣襟,挺直腰板。曾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说:"这些年轻的烈士,和我们当年一样,都是为了保家卫国。"合影时,老人们仿佛在与长眠的英烈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p><p class="ql-block"> 跟随讲解员的脚步进入展厅,历史的画卷在老兵们眼前徐徐展开。"民主革命时期"展区里,中共寿县小甸集特委的照片记录着早期共产党人在淮南地区传播真理的足迹,锈迹斑斑的步枪、磨损的文件袋,无声诉说着革命火种萌芽时的艰难。老兵们指着一张地下党员秘密集会的照片,低声对身旁的战友说:"这场景,和我们当年潜伏执行任务时太像了。"</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时期"展区是纪念馆的核心。玻璃展柜里,新四军战士用过的军号、补丁摞补丁的军服、刻着"抗日救国"的手榴弹,瞬间将老兵们拉回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当看到"淮南抗日根据地军民反扫荡"的复原场景时,参加过边境作战老兵说:"游击战的艰苦,我们懂。缺衣少食还能打胜仗,靠的就是这股子不怕死的劲头。"</p><p class="ql-block"> "解放战争时期"的展品前,老兵们驻足良久。一幅描绘淮海战役支前场景的油画中,推着独轮车的群众与解放军战士并肩前行,让经历过战争支前工作的老兵感慨万千:"胜利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军民一条心拼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看到"抗美援朝及各个时期为保卫祖国而牺牲的烈士们"展区里,一面写满名字的英烈墙令人肃然起敬。从黄继光、邱少云等家喻户晓的英雄,到淮南籍烈士的照片与事迹,老兵们逐一辨认,不时低声念出名字。当看到一个个烈士们的雕像时,老兵们感概地说道:"他们都是好样的,是时代的英雄。"</p><p class="ql-block"> 最后的"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时期牺牲的烈士们"展区,展现了和平年代为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推动国家发展而献身的英雄群像。消防战士冲进火场的背影、抗洪勇士用身体筑起的人墙,见义勇为的新时代英模……这些画面让老兵们深刻体会到:英雄从未远去,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守护家国。</p><p class="ql-block"> 参观的尾声,老兵们走进宣誓厅。鲜红的党旗悬挂正中,如同永不褪色的信仰。在领誓人的带领下,老人们排列整齐,举起布满老茧的右手,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铿锵的誓言回荡在大厅,既有对入党初心的重温,更有对传承红色基因的承诺。走出纪念馆时,阳光正好,老兵们的身影被拉得很长,仿佛与纪念馆的红色印记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 离开上窑新四军纪念馆,大巴驶向九龙岗民国小镇。若说纪念馆是一部厚重的史书,那民国小镇便是一幅灵动的风情画,让老兵们在历史的不同维度中感受时代的变迁。</p><p class="ql-block"> 车子驶入小镇,青灰色的砖瓦房、复古的木质招牌、墙上斑驳的"民国二十六年"字样,瞬间将时光拉回一个世纪前。这里曾是淮南煤矿的发源地,也是电视剧《六姊妹》的拍摄基地,保留着完整的民国建筑风貌与上世纪的时代印记。</p><p class="ql-block"> 老兵们漫步在石板路上,饶有兴致地打量着周遭。"淮南供销社旧址"的青砖门前,几位老兵驻足讨论着门楣上的雕花;"九龙岗邮电局"的复古绿邮筒旁,有人回忆起年轻时寄家书的场景。最让大家感兴趣的,是小镇深处一面保留着上世纪八十年代印记的墙壁——"为人民服务"的红色大字依旧醒目,旁边"发展经济"等革命口号苍劲有力。</p><p class="ql-block"> "这标语我熟!"70岁的退伍军人李多明笑着说,"我刚入伍那会儿,营房墙上就刷着这个。"他伸手轻轻拂过墙面上的斑驳,仿佛在触摸自己的青春岁月。同行的老兵们围拢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回忆着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从集体劳动的场景到学雷锋的热潮,话语中满是对岁月的珍视。</p><p class="ql-block"> 在《六姊妹》拍摄基地的复原场景前,老兵们看到了民国时期的教室、杂货铺、火车站台。老式留声机里传出的靡靡之音,与墙上"下定决心"的标语形成奇妙的对比,让大家直观感受到那个新旧交替时代的复杂与动荡。"没有当年的牺牲,哪有今天的安稳?"老兵们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p><p class="ql-block"> 从战火纷飞的年代到和平发展的今天,从红色纪念馆的庄严到民国小镇的风情,一上午的行程串联起不同时期的历史片段,让老兵们在对比中更深刻地体会到:今日的岁月静好,正是无数人用奋斗与牺牲换来的。</p><p class="ql-block"> 返程的大巴上,老兵们略显疲惫,却难掩心中的激动。有人哼起了年轻时的军歌,有人翻看手机里的合影,还有人望着窗外的城市轮廓默默沉思。这场行程,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初心的叩问——无论是纪念馆里的红色印记,还是小镇上的岁月回响,都在诉说着同一个真理:唯有铭记过去,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而这些老兵们,正是这段历史最生动的见证者与传承者。</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2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