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我眼中周恩来的成长之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来自陕北窑洞的见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陕北贫瘠却充满生机的黄土坡上,我第一次见到了周恩来。窑洞里的灯光不算明亮,却能清晰照见他清瘦的面庞、中等身材里透着的结实骨骼,还有那缕长而黑的胡子——这与我想象中“革命者”的粗犷形象不同,他身上带着一种书生的儒雅,说话时逻辑清晰,眼神里满是沉静的力量。当我提出想听听他过往的经历时,他没有丝毫迟疑,那些散落的成长片段,便随着窑洞外的风声,缓缓铺展在我眼前。</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周恩来出生在江苏淮安一个逐渐破产的封建家庭,虽家境不如往昔,却仍能接受系统的传统教育。1910年,十二岁的他跟着伯父前往东北,进入奉天第六两等小学堂读书。也是在那里,他遇到了改变少年志向的一课——当老师问“诸位为何读书”时,其他孩子或答“为明理”,或答“为做官”,唯有周恩来站起身,声音清亮却坚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听到这里,我不禁心头一震——彼时的中国正陷在列强环伺、山河破碎的困境里,一个少年能将“中华崛起”当作自己的读书目标,这份格局与远见,早已埋下了他日后投身革命的种子。</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后来他考入天津南开学校,这所新式学堂成了他磨砺能力的舞台。他不仅学业始终名列前茅,还主动参与各种课外活动:组织辩论会、编辑校刊、筹备文艺演出,甚至带头创办了旨在“研究学术、砥砺品行”的团体。在斯诺看来,这段经历让他跳出了传统书生的“书斋局限”,学会了如何团结同伴、如何用行动传递想法。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他更是站到了天津爱国运动的前沿——主编《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用笔杆子唤醒民众;发起组织“觉悟社”,将分散的进步青年凝聚起来,成为天津学生运动当之无愧的核心。我翻阅过他当时撰写的文章,字里行间没有空泛的口号,全是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救中国”的切实思考,那时的他,已然显露出超越年龄的组织力与洞察力。</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学毕业后,周恩来东渡日本求学。在东京的日子里,他偶然读到了《新青年》——这份由陈独秀创办的刊物,像一束光,照亮了他对中国未来的迷茫。他开始疯狂研读进步思潮的文章,从进化论到社会主义,每一种学说都让他对“如何救中国”有了新的追问。可没过多久,国内局势愈发危急,他毅然放弃学业回国,重新投身到爱国运动的浪潮中。他告诉我,日本的经历不是“浪费”,而是让他明白: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引,再热烈的爱国心也难以找到方向——这或许是他后来坚定追寻共产主义的伏笔。</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0年底,周恩来踏上了旅欧勤工俭学的道路。在法国、英国、德国的街头巷尾,他不再是象牙塔里的学生,而是一边在工厂做工谋生,一边深入底层社会调查:他和华工聊天,了解他们被剥削的苦难;他参加各种工人集会,倾听不同流派的革命主张;他反复剖析无政府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等思潮,对比它们与中国实际的适配性。最终,在大量的实践与思考后,他认定共产主义才是拯救中国的唯一道路。1921年春,他加入了旅法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从此,“书生”的理想有了革命的载体,他的成长,也正式与中国共产党的事业紧紧绑在了一起。</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周恩来讲完这些经历时,窑洞里静了片刻。我忽然明白,眼前这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人,他的成长从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少年时“为中华之崛起”的志向,到青年时在爱国运动中磨砺筋骨,再到在异国他乡确立共产主义信仰——每一步都踩着时代的痛点,每一次选择都向着“救中国”的目标。他不是天生的革命者,却是在时代洪流中,用知识、用行动、用信仰,一步步活成了中国革命需要的样子。</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离开窑洞时,陕北的月亮已经升得很高。我回头望了一眼那盏仍亮着的灯,忽然懂得:周恩来的成长之路,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一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缩影——而这,正是照亮中国未来的“红星”之一。</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