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从读书学习探寻毛泽东的共产主义信仰之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20px;">——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红星照耀中国》的第三篇和第四篇中,毛泽东从一位心怀救国之志的青年,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他的这一转变历程,读书学习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他前行的道路。</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毛泽东的读书学习启蒙很早,自8岁起,他便在韶山冲的私塾开启求学生涯,历经6年,这段时光为他打下了坚实的传统文化根基。1910年秋,16岁的毛泽东离开韶山冲,进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在这里,他如饥似渴地汲取新知识,阅读了诸多中外历史、地理以及英语、自然科学等书籍。他不仅广泛涉猎,还善于思考,作文成绩尤为突出,《救国图存论》等文章气势磅礴,被国文教员称赞为“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并批给全班同学“传观”。这些早期的阅读与学习,让他初步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心中救国的种子开始萌芽。</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1年春,毛泽东进入湘乡驻省中学,第一次看到同盟会办的《民立报》,这份报纸成为他了解革命思想的重要窗口,他被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深深吸引,开始拥护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还毅然剪掉辫子,以示反抗清王朝的决心。此时的他,通过阅读进步报刊,思想逐渐向革命靠拢,对国家命运有了更明确的思考方向。</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2年春,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学(后改名为湖南省立第一中学) ,他的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得到国文教员的高度赏识,称赞他“自是伟大之器”“才气过人,前途不可限量”。然而,半年后他觉得中学课程过于肤浅,认为在校读书不如自学,于是毅然退学,前往湖南省立图书馆开始自学生活。在图书馆的日子里,他每日早出晚归,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除了中午简单吃些包子或饼子充饥,几乎不休息。这段完全自主的学习经历,培养了他独立思考和自我探索的能力,他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节奏去阅读各类书籍,从中国古代经典到西方先进思想著作,视野得到极大拓展,对世界和中国的认知更加深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3年春,毛泽东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14年该校并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堪称当时湖南培植师资和新青年的摇篮,秉持“最新民本主义(即民生主义)”的教育方针,还聘请了杨昌济、徐特立等一大批学识渊博、思想进步的教员 。在这样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先进思想的熏陶下,毛泽东如鱼得水,他不仅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还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和讨论。他常与同学探讨学问、畅谈国事,立志要做“奇男子”,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在这期间,他还阅读了大量哲学、伦理学等方面的书籍,受到湘学士风和伦理学教师杨昌济先生的影响,崇尚“实学”,注重实践,多次游学考察,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这些阅读与实践相结合的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复杂问题,也让他更加坚定地去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8年,毛泽东从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毕业。为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他第一次来到北京。在北京期间,他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虽然工作收入微薄,但却获得了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他利用管理报刊的便利,阅读了大量新出版的报纸和杂志,接触到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还参加了哲学研究会、新闻学研究会以及平民教育讲演团的活动。在这里,他阅读了许多关于无政府主义的小册子,对各种新思想充满好奇与探索的热情。同时,他也读到了李大钊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文章,这让他大开眼界,开始思考俄国革命对中国的启示,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次北京之行,为他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奠定了重要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毛泽东积极投身其中,成为湖南学生运动的领导人。他主编《湘江评论》,撰写大量文章,热情欢呼十月革命,提出“民众的大联合”是社会改造的根本方法 。这一时期,他不仅在实践中领导学生运动,还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革命的理解和对国家未来的思考,而这些思想的形成离不开他之前广泛的阅读积累和对各种思潮的研究。他从众多思想中汲取养分,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0年,毛泽东第二次来到北京,这次他更加深入地研究马克思主义。他热心搜寻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其中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刻在他心中,建立起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回到湖南后,他成立文化书社,推介与宣传马克思主义。此时的毛泽东,已经从一个广泛涉猎各种思想的探索者,转变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这一转变是他多年读书学习、不断思考实践的结果。他在不断阅读和比较各种学说后,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才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正确道路。</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毛泽东成为共产党员的过程,是一部在读书学习中不断探索、不断成长的奋斗史。从早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到后来广泛涉猎各种新思想、新文化,再到最终坚定地选择马克思主义,每一个阶段的读书学习都推动着他思想的进步与转变。他的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读书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塑造思想、坚定信仰的重要方式,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思考,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找准方向,为实现理想和目标而不懈奋斗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