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出发,载“育”而归——记西林县教师赴深圳市翠竹外国语实验学校跟岗之旅(第二组)

雨墨花影

<p class="ql-block">  9月10日清晨,我们西林县的八位教师踏着晨光抵达深圳市翠竹外国语实验学校。这一天,恰逢我国第41个教师节,校园里洋溢着节日的喜悦与温情。电子屏上“一朝沐杏雨,终生念师恩”的字样如春风拂面,孩子们笑容灿烂,仿佛在用最纯真的方式诉说对师者的敬意。那一刻,我们不仅是远道而来的学习者,更成了这场教育庆典的一部分。在掌声与问候中,我们与翠外的老师们并肩而立,共同庆祝属于我们的节日。这份温暖的开场,像一粒种子,悄然埋进了我们此行的心田。</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一早,党总支书记孔文东老师没有端坐讲台,而是搬了把椅子,围坐在电脑桌旁,像老友叙旧般开启了我们的第一堂“微讲座”。他说:“教育家精神,是治理学校的灵魂。”这句话如钟声回荡。他谈起“三个一”:一颗等待的心,一双发现的眼睛,一份相信的力量。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只有平实却深邃的分享。当我们谈起乡村教育的困境,他轻轻一笑:“教育没有城乡之分,只有用心与否。”他建议我们把西林的青山绿水变成课程——“山林课程”“民俗课程”,让教育真正扎根土地。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先进,并非高楼与设备,而是对教育那份沉静而执着的爱。</p> <p class="ql-block">  走进语文课堂,我仿佛看见思维在开花。不是老师一个人的讲授,而是孩子们争辩、倾听、合作、展示的交响曲。一个平时沉默的小男孩,在项目式学习中竟成了小组的“创意担当”,站在讲台上自信发言,眼里闪着光。我心头一震——原来每个孩子都有一片等待被点亮的星空。课后教研更是让我震撼。老师们不谈空话,只问真问题:“这道题为什么选它?”“阅读训练怎么分层?”“墙外宣传的主题是否贴近学生?”组长认真记录,不断追问:“你的依据是什么?”这种扎根课堂的教研,不是表演,而是生长。</p> <p class="ql-block">  韦若君老师常与黄健媚主任促膝长谈。黄主任分享的“精准培优三部曲”让我们耳目一新:学情分析定位、分层任务设计、小导师制推进。她拿出学校自研的《思维拓展微课资源包》,一页页翻给我们看,像展示自家孩子的成长相册。评课时,她用“3+2”观察法——三个亮点,两个建议,强调“评课不是评判,而是诊断”。她以一节语文课为例,从“教—学—评”一致性切入,条分缕析,让我们豁然开朗。聊到职称评审,她笑着说:“日常积累就是最好的准备。”她建议我们建“专业成长档案袋”,把教案、反思、发言稿都收进去,“评审时最动人的,是你对教育那份炽热的心。”这话,我们记了一路。</p> <p class="ql-block">  四位数学老师陆群、李彩妹、王仲依、梁真也收获满满。他们走进杨乐、林莹莹老师的课堂,发现数学课竟能如此生动——《人民币的兑换》里有生活情境,《圆的面积》中藏着思维链条。学生小组合作真实发生,教师反馈及时而温暖。杨乐老师教他们如何培养专注力:快速报答案让学生自查,发现走神立刻提醒。这些细节,比任何理论都管用。评课时,他们起初不敢开口,后来也鼓起勇气提出:“如果先让学生猜想再验证呢?”没想到迎来的不是否定,而是热烈讨论与完善。这种民主、专业的氛围,让他们第一次觉得自己像个真正的“研究者”。</p> <p class="ql-block">  音乐老师蓝艳秋与吕老师结下了深厚情谊。面对新教材的陌生感,吕老师教她先看教参,再看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培训视频,快速抓重点。然后选一节课,尝试一个新理念或一个小技术,慢慢摸索。她还带蓝老师观摩了李老师的音乐课——情境导入、笛子伴奏、小组编歌词,整堂课像一场快乐的音乐派对。蓝老师感慨:“原来音乐课可以这么有趣,学生怎么会不喜欢?”</p> <p class="ql-block">  十四天转瞬即逝。我们带走的,不只是笔记和照片,更是一颗被点燃的心。我们看见了以生为本的课堂,看见了求真务实的教研,看见了对教育深沉的爱与智慧。我们曾以为“先进”是硬件,是成绩,是排名,如今才懂,真正的先进,是每一位老师眼里的光,是他们愿意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姿态,是他们对“每一个”的不放弃。我们从西林来,带着山的厚重;我们归去时,将带着海的开阔。这一程,是从“心”出发,亦是载“育”而归。千言万语,只化作一句:感谢,感恩!我们定将所学化为行动,让西林的课堂,也开出属于自己的花。</p> <p class="ql-block">编辑:韦若君</p><p class="ql-block">图片:陆群 蓝艳秋</p><p class="ql-block">组员:梁真 李彩妹 韦东癸 王仲依</p><p class="ql-block">审核:王吉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