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文:吴山客</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93439</p> <p class="ql-block">记得在刚当兵不久,曾读过陆放翁《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诗,觉得很有道理。真正的智慧,大概总是来自“纸上”与“躬行”的二元结合。因为,书本是静态的海洋,躬行是动态的体察。若无阅读,躬行易成盲从;缺乏躬行,书本终为囹圄。正如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所的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样,智慧的提升,既需通过大量的阅读累积知识,也需通过恒久的实践开阔视野。而在当下碎片化信息铺天盖地而来的全球化时代,“读书”更需独立思考,不被流量节奏带偏,“躬行”则更要深入实地体察,包容异质文化,如是,才能提升智慧,方成完整人格。</p> <p class="ql-block">在去湄洲岛之前,我对妈祖文化的了解,仅限于书刊及电视,只知道这是福建沿海渔民的一种信仰,缺乏具象体验,更无从感受妈祖文化渗透于当地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深度与温度。然而,当我踏上湄洲岛,在短短的一天半时间里,亲眼所见、切身体会岛上举办的妈祖巡游、祭祀仪式等民俗活动时,印象中的妈祖文化便从符号转化为可触摸的精神力量,对妈祖的信仰也从“知晓”升华为“共情”。</p> <p class="ql-block">幸运如我,那天上午去妈祖祖庙,当走过大牌坊与长廊,穿过宫门,将要到达仪门时,忽然听到山上传来阵阵的乐鼓声,抬头一看,只见有长长的人群穿着鲜亮的红蓝宋服,举着圣旗,抬着妈祖神像,正在往下穿过仪门,领头的两位男子,一位穿着海蓝色长袍,肩膀上披着金黄的绶带,双手捧着香炉,表情庄重肃穆,紧跟在后面的男子身着一袭红袍,头戴一顶红帽,右手举着红绸缎裹着的条状棒连接着妈祖金身神像的銮驾,似乎在引领着后面衣着与他相同、抬着妈祖金身神像的四位男子往前走。在銮驾后面,有四位女子抬着一面大鼓,两侧跟着挂着腰鼓与拿着八音锣的一众女子,仪仗威严,锣鼓喧天,声势浩大,沿途信众无不驻足躬身叩拜,这让自以为见过世面的我为之震撼,激动的竟忘了按相机的快门,幸好手机在手,定格了几个精彩的瞬间。只是,没有好好地录个视频,殊为遗憾。</p> <p class="ql-block">因时间有限,我只能逆着盛会的人流而上,及至朝天阁,问及树荫下打牌休闲的当地人,才知刚才的盛况是九月初九为纪念妈祖升天日举行的巡游仪式,连续五天,这一习俗已传承了近千年。每年的三月廿三(妈祖诞生日)、九月初九(妈祖升天日)与正月十五的庙会,湄洲岛的信众都会将妈祖神像从庙中请出,按设定的路线组织巡游队伍,拥护神驾举行绕境巡游活动,祈求妈祖布福施恩,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妈祖巡游活动,不仅体现了妈祖的慈悲与庇护,更寄托了人们对平安与福祉的深切祈求。同时,它也是联结乡谊、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纽带,让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内涵在活动中得到体现与弘扬。如今,妈祖文化已成为联系海内外华人的文化桥梁和精神纽带,妈祖巡游活动也在继续传承和发展着这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p> <p class="ql-block">妈祖金身巡游、妈祖祖庙祭典等民俗活动的形成,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公元987年九月初九,妈祖林默因救助海难而不幸捐躯,湄洲岛上民众因感恩妈祖生前救助,自发在现湄洲妈祖祖庙升天古迹处建庙立祠,自此妈祖文化从这里发芽远播。在清朝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湄洲妈祖就以圣旨颁诏的形式通告全国,“以国家谕祭,享春秋二祭”。自此,湄洲的妈祖祭典与陕西的黄帝祭典、山东的孔子祭典并称中国三大祭典,2009年9月,《妈祖信俗》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当我登上妈祖庙最高点朝天阁时,巡游的信众渐渐散去,但仍有不少信徒留在祖庙前,久久不愿离去。海风依旧轻拂,带着香火的气息,仿佛妈祖的庇佑始终萦绕在湄洲岛上。远处,渔船的点点桅帆在大海中闪动,与天上的朵朵白云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宁静而神圣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在湄洲岛短短的一天半行程里,切身感受到海神妈祖文化,已融入当地百姓的衣着服饰、起居饮食、民俗节庆、建筑风格等生活细节中,形成了湄洲岛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而这种刻在精神里、融入生活中的妈祖文化,若仅从书本上阅读,可能会理解为单纯的宗教现象,而忽略其作为社会纽带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行万里路的体察与感悟,恰是读万卷书无法替代的终极课堂。</p> <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