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游记之晋陕一周游(一)

大别居士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老同学世从来电问是否准备外出一游,我是欣然接受的,说老同学其实并不是说同学年龄老,虽然我们都已年过半百,但是这个时代七老八十的多了去了,所以老同学并不是老了的同学,只是做同学的时间很久了,因为做同学的时间很久还能相约出游,这个老就是知根知底了。世从又说另一老同学从亮建议去浙江玩玩,且顺道去拜会一个老乡。苏浙沪一带以前是去过很多次了,江南水乡虽然山明水秀,物华天宝,人文荟萃,但是去多了也就觉得平常了,而且外出游玩我并不喜欢见老乡或者和什么人聚会,玩就纯玩,看山水风景,看人文风俗,看古迹风光,如此足矣。我这人本就性格可能有些孤僻吧(自己也不确定),有些老乡或者什么人一方面不很熟悉,见了聚了可能并不喜欢,那就更尴尬了。而且我这个人因为自觉人品很好但是做人可能有缺陷,固执不圆通,也不喜欢人品不好但做人世故圆滑的,所以可能就会得罪熟或不熟之人,那就更不好了。</p><p class="ql-block">因为最近自己看了几本书,一本《从敦煌到撒马尔罕》,一本《河西走廊》是纪录片摄制组编辑的旁白吧,其时手边正在看的是《哈佛中国史》的第一卷《早期中华帝国 秦与汉》(关于《哈佛中国史》我觉得应该解释一下,六卷本,但并不是通史,其实只能算是是中华帝国史,也就是几个大一统时代的历史——更正一下:开始看第一本时以为是大一统帝国史,看第二本时却是南北朝史,后面的元明合并一起写的所以也是六部分),这几本书或多或少都和西安有着极大的关系。此外,中华大地的西北边并没有去过,今年6月8号看到有研究员名仝涛的发表了有关秦皇遣使昆仑采药石刻的文章,一开始看到石刻释文“皇帝”和“廿六年三月”也怀疑是近现代假造的,因为皇帝一词是统一后也就是廿六年才有的,此后两个月来关注了不少于20篇的相关研讨文章,看到更正后的释文年代“卅七年”及其他考证和调查我就转变了观点认为是真迹了,而且三月己卯日于现在的我很有缘分(即使秦历不一样),由此对于秦的兴趣更增一些(终于9月15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专家历时两月多次考察考证结果,该石刻确定为真迹,且是海拔最高的唯一原址的秦石刻并命名为“尕日塘秦刻石”,这样一来传下来的秦石刻遗迹达到了七处,其他六处都在东部且不在原址了),因为这些因素的叠加,所以我就否决了江浙游而建议去西北西安一带。因为是“老”同学就很快取得共识,即刻筹划怎么去。我是喜欢自驾悠哉游哉的,但是西北太远了,即使最靠近东部的西安也是相距一两千里,短期游的话,自驾就要浪费最少来去的两三天时间,一周游浪费两三天时间那就看不了多少地方,还是飞来飞去的方便,飞机落地后也可以租车自驾,所以全程自驾的想法就放弃了,虽然有心很想看看花里胡哨的秦岭隧道也就只得作罢。这样时间方式旅游地确定之后,世从就规划了行程即时出发。</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落地运城,运城机场规模并不太大,但是却是国际机场,有国际航班起降,这倒是很出乎我的意料了。想来可能是和关公有关系吧,关公是运城人,作为忠勇仁义的精神象征,在民间是被神化和帝化的,神化就是各地都有关公庙,帝化也就是比肩帝王,所以关公也被尊称关帝。因为其精神,所以对于传统保留得更好或者说向往精神传统的国外华人,对于关公的膜拜可能更深厚一些,所以也就有更多的海外华裔来祭拜关公了。</p><p class="ql-block">出了机场,跨过马路就到了小车出租处。因为提前预约好了,租车方便得很,因为租车次数多信誉好,所以并不需要押金。交车验车,车上也一些很细小的划痕,问出租方交车员是否有问题,未做肯定或者否定回答只建议拍照留下证据,应该是对的,经济利益至上时代谨慎一些总是好的,因为各地交车的核验要求可能也不一样,一些小问题有了证据也就不会产生扯皮情况。于是拍照留存,其他租金租期问题已经在预约提交时办好,这样未来几天都由它做主带着我们周游三晋三秦大地了,带我们听黄河咆哮,带我们看黄土高原的白云蓝天,带我们看南泥湾陕北的好江南,带我们看大唐不夜城的辉煌夜景,带我们看秦始皇兵马俑的威武壮观。上飞机前吃过午饭,然后飞机上又给了点心和水,此时下午两点左右并不饿,于是开车出发了。</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盐,一般指食盐,现代化学成分氯化钠,好像是人体必须的元素,起着平衡人体电解质的作用,长期不摄入盐的人就会觉得身体软弱无力,所以特别是农耕文化的人,饮食中盐是偏重的,因为耕作出汗时盐分会随着汗水流失,“盐多一些能刚劲”,俗话也是这样说的。对于运城我此前没有什么了解,知道有个盐湖,所以第一站就往盐湖湿地公园去了。</p><p class="ql-block">公园就在路边,有一个门柱,柱上有“运城盐湖湿地公园”几个字,没有围墙,和门柱相对的是一段黏贴着文字的墙,也就十米不到的长度吧,一头有三个大字是“南风颂”,这可是比诗经还要早的诗歌,另一头是几列小字,就是这首诗歌的具体内容,“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据说是舜帝在此奏乐时所歌——舜帝不知道是不是中国音乐界的祖师爷,好像闻之三月不知肉味的韶乐也是舜帝所歌,这歌词的意思是赞颂和祈盼南风——应该就是现在的春风,温和的南风能够解除人民的疲劳和忧愁,适时的南风能够带给人民丰富的物质和财富。不过此时站在盐湖边上的我,因为先念的感觉以为这歌词是说盐的,多吃点盐吧,它能够缓解劳动人民的疲劳,多卖点盐吧,它能够丰富政府商人的财物。公园空旷旷的并无游客,所以我们也没有打算下到湖边。路的另一边是河东盐池文化博览园,也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盐池神庙。河东于我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符号,因为从家藏宗谱看,姓氏望出河东,在东汉时曾经有先祖做过河东郡太守,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这里是神庙的南门,屋宇式的大门楼子和其他地方的并无二致,匾额上手书的是“盐宗”二字,盐是繁体的“鹽”。除我们几人外并无其他游客,进入门内看到一只长着长长耳朵像兔子一样的玩偶立在走道边,问工作人员,说是盐精灵,通体使用盐雕塑而成。拾阶而上,沿途有模拟制盐的场景,可能因为游客稀少,许多地方都荒草丛生了,上到高岗上,一座牌坊,上有“地宝天成”几个字,往前看就是靠近市区的盐池庙主体建筑大殿之类的了,回首看,远远的是中条山横亘在东南边构成了天际线,这个角度看中条山山岗平直如线,没有山峰起伏,山的那边就是河南地界,这边山脚下就是盐湖了,长长的盐湖沿着中条山的走向在山脚下静静地卧着,湖水清澈平静没有波澜,近一些处的湖边是一些方格状的应该是古盐田,只是留下了一些痕迹想来现在已经没有再利用来晒盐了。更近一些就是博物院内的建筑了,横跨台阶的牌坊上有文字是“舜弹琴处”,大约也就是舜长歌“南风颂”的地方吧。脚下的高岗向着东北西南延伸然后环绕着盐湖,据说是古时候为了防备偷运私盐而修建的,这么大工程只有官方动员力量才能修建起来,也证明了自古以来大多数时候盐都是官方经营的,看盐的繁体字,从“监”从“卤”,“监”又从“臣”,臣子监查卤水,卤水就是含有盐份的水,所以鹽字的含义大约就有大臣监查晒盐的意思,“臣”传说是黄帝的大臣夙沙氏或者宿沙氏也就是盐宗盐神,可见自古“盐”就是官方控制民间并获取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让利于民藏富于民由民间经营,还是官方管控,因此导致了东汉时期的“盐铁论”,这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辩论,甚至一直延续到现代,是用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都难以找到一个最优平衡点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消除官方和民间的对立、抹平豪富和贫困的不均。</p><p class="ql-block">站在高岗上看着几重供奉盐宗的大殿建筑,冷冷清清的,我们也没有前去的打算了,原路返回,时间还早去看看常平关帝家庙吧。</p>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关公是运城人,这是我所不熟知的,想来真是惭愧,最近看美国人波特写的《寻梦江南》(很早前看他的第一本书是《空谷幽兰》),他的功课就做的非常好非常精细,旅游沿途有哪些文化名人故居或者墓地,他们一行都逐一拜访,而且随身带着笔记本随时记录,记录所到之地、沿途见闻、心得交流等等,看来是受到过专业训练的,我就做不到,哎!即使看到过关帝的有关介绍,我大约也是过目即忘了。</p><p class="ql-block">关帝家庙在常平村,从盐池神庙到那儿要穿过盐湖上的一条公路,湖上公路很直,靠近两边湖岸高往湖心中段下凹呈U形,车行路上,两边的路灯灯杆粗壮威武霸气侧漏,仿佛手执方天画戟的士兵分列两旁,又或者竟是手执大刀的关公在给我们开道。</p><p class="ql-block">车停庙外,围墙高耸,红墙灰瓦,墙上有不同风格的巨大的“關”字雕刻,绕到正门,正门前有座山墙,墙上也是一个巨大的“關”字,字体饱满丰润可能是颜真卿的手笔临摹变化而来,因为又有一些隶意(方家别笑我不过是关公面前耍大刀)。进入庙里,迎面是一座石牌坊,四柱三门结构,正中上方题写“关王故里”,看起来牌坊的制作并不精美,而且结构简单并不巍峨宏大,想来不是官方制作而是民间自发为纪念关公而建。牌坊之后依次有山门仪门献殿崇宁殿娘娘殿圣祖殿等,两边有钟楼鼓楼配殿檐廊碑亭等,用因为是关帝家庙,所以奉祀的是关帝的家人,圣祖殿就是奉祀关公祖上的,娘娘殿里就是关公的夫人胡金定娘娘,殿前廊柱有楹联,文曰“生何氏殁何年盖弗可考矣,夫尽忠子尽孝岂不谓贤乎”,娘娘殿正名九灵殿,因为娘娘在关公外出征战时为躲避灾祸带着孩子常年在中条山采药从医救治百姓,后世老百姓就来此求医问药、消灾祈福,而且都很灵验。两边配殿分别祭祀关公的两个儿子关平和关兴,关公虽未称王称帝,但是在民间却享有帝王的荣耀和尊敬,所以配殿也叫太子殿。仪门东南侧有祖宅塔,塔高十米,七层八角,塔下原是一井,当年关公铲除恶霸后,父母亲为躲避官府迫害切断关公后顾之忧,跳井而殁,后世在井上建塔以纪念之。古语云“一将功成万骨枯”,其实家庭成员的奉献也是巨大的。庙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参天古木,五世同堂桑粗大健壮,大约两个人都合抱不过来,枝繁叶茂,绿荫蔽天。更多的是古柏,老树虬枝,树干裸露好像没有树皮,筋脉细密苍劲从根部贯通树梢,诉说着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苍老,部分枝干枯而不萎,粗壮的枝条如利刃般直指苍穹或者像龙蛇在空中舞动,很有中国水墨画的意境。晋陕一带的古柏确实多,后来在黄帝陵还看到更大更粗更古老的。柏树多,应该和当地地理气候有关,大约十多年前曾经被资本炒作过一波崖柏,太行崖柏,也是太行山也就是山西陕西一带的产品。从游客的角度看关帝家庙背靠盐湖,景区大门正对着中条山,在中条山麓就有巨大的关帝塑像。</p><p class="ql-block">出了关帝家庙我们就往关帝塑像去。车停山脚,沿着或台阶或铺装的小路蜿蜒而上,沿路多酸枣,一种矮小带刺的灌木,和枣子应该是同宗,果实也像小号的枣子,直径大约五六毫米,有些已经成熟了,红红的果实挂在枝头,忍不住摘下来尝尝,汁水和果肉都很少,有一点酸甜,完全没有山脚下野毛桃的口感丰富果肉肥厚。到得关公塑像脚下,天公并不做美,狂风劲吹大雨滂沱,也许是替我们表达一下对关老爷的敬意和哀悼吧。站在平台上仰视关公像,高大威武,义薄云天,关公像总高80米,其中底座高19米,象征着关公19岁离家,像高61米,象征着关公寿高61岁,右手拿刀,左手捋须,美髯怒目,注视着山脚下他的家乡,保佑着一方百姓,传播着忠义仁勇。</p><p class="ql-block">天色已不早,而且午饭吃得早,先回到运城市区找个酒店住下来,找个饭店吃点东西吧。</p> <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运城有名气的小吃其中之一就是石饼,于是点了石饼,又在黄河边上,少不了的黄河大鲤鱼,这大约也是天下(中国)闻名的了,还有看起来很丰富的涑水火锅。石饼的味道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涑水火锅好像也没有什么特色,印象深刻的是黄河大鲤鱼,作法大概是整条鱼先油炸,表皮酥脆,有点松鼠鱼的样子,然后放入高汤煮。这是我认为的作法,因为看起来是这样的,但是我要说的是口感和味道,确实不敢恭维,口感来说鱼肉很粗糙,而且基本没有什么鲜味,我不禁怀疑自己的味觉味蕾了,虽然我不怎么吃鱼,但是南方的鱼真没那么粗,鲜味也是很明显的。所以后来虽然一直沿着黄河两岸走,但是吃饭时如果饭店服务人员推荐黄河鲤鱼,我们都是直接拒绝的,继续推荐,解释肉太粗了,然后能感觉到服务人员的不可置信,但是于我来说确实真的粗糙,而且其实南方也没有食用鲤鱼的习惯,也许还是习惯使然吧。山西了,喝点汾酒,昏昏然入睡才是正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