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暨陈世清逝世四十八周年,宋兰韵逝世三十七周年

陈维民

<p class="ql-block">在黑龙江省尚志市乌吉密乡明德村一片静穆的葱郁山林间,长眠着一对曾经并肩浴血抗战的夫妻——陈世清与宋兰韵。</p> <p class="ql-block">在陈氏家族的祖坟里,他们的墓地并不显眼,却承载着一段可歌可泣的民族记忆;他们的名字也并不惊人,却像星辰一样闪耀着不灭的光芒!</p><p class="ql-block">陈世清,原名陈士清。少年求学之时,正值风云激荡的年代,他投身学潮,胸怀天下,遂将“士清”改为“世清”,寓意以清明之志济世,让世界因正义与良知而更加清白。</p><p class="ql-block">在我们陈氏家族中,“士”属爷爷辈,因排行老五,我敬称他为五爷,敬称宋兰韵为五奶。</p><p class="ql-block">少年时,我常被他们的形象和品格所吸引——<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们相濡以沫,和睦相处,宽厚待人,是亲朋好友心中的榜样,更是后辈心中永远的楷模。</span></p><p class="ql-block">五爷身材中等偏上,相貌堂堂,戴一副近视眼镜,温文儒雅之中透出才华,宛若从古籍中走出的墨客;五奶温婉端庄,身姿玲珑,举止优雅,宛如一幅江南女子的清雅画卷。可谁能想到,这样一对夫妻,却走过了一段九死一生的血与火的征程。</p><p class="ql-block">抗日交通站的无声守望</p><p class="ql-block">明德村,旧名孙家店,位于乌吉密乡南部十三公里,距尚志市区约三十公里,地处张广才岭要冲。这里曾是东北抗日游击队的重要交通站,曾经的秘密往来、惊险接头,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过无声的印记。</p><p class="ql-block">江南闺秀 投身抗战烽火</p><p class="ql-block">五奶宋兰韵(1910—1988),出生于浙江吴兴的富裕家庭,是江南豪门的大家闺秀。早年随父母兄长旅居苏联海参崴。那里的华人圈里,革命的火种早已悄然兴起。她读过书,懂俄语,本可以过上安稳日子,可“九一八”的炮声震碎了她的青春梦!</p><p class="ql-block">1932年,风华正茂的宋兰韵怀着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毅然决然的来到东北,投身到地下抗日工作。1933年5月,她与时任中共满洲省委代理书记李耀奎以假夫妻的身份抵达哈尔滨,担任省委机关交通员。那是一份在刀尖上行走的工作——传递指示、情报、机密文件,稍有疏漏便是生死攸关。宋兰韵却以柔弱之躯,挑起了省委运转的“血管”和“神经”。</p><p class="ql-block">她曾在哈尔滨小戎街2号秘密联络点,与冯仲云(时任省委秘书长)、薛雯等同志并肩作战,多次在日伪特务盘查中化险为夷,保全了党的机密。她还与赵一曼等抗日英雄有过直接合作——她们两个像隐形的火炬,在黑暗中相互照亮。</p><p class="ql-block">然而,1934年4月,一次大规模叛变导致省委多处据点暴露。宋兰韵在转移文件时不幸被捕,被伪满法院以“反满抗日罪”判处八年徒刑。在狱中,她遭受了惨无人道的酷刑,但她始终坚贞不屈,坚守住了党的秘密。</p><p class="ql-block">1942年出狱后,她没有退缩,而是迅速与党组织重新取得联系,继续担任地下交通员和李兆麟(时任中苏友协会长)的俄语翻译。1946年3月9日李兆麟遇害,她第一个发现尸体,第一时间与警卫员赶赴苏军政治部报告,协助搜查与善后,展现出关键时刻的沉着机智,果敢与忠诚。</p><p class="ql-block">宠辱不惊 能上能下</p><p class="ql-block">1945年至1948年,宋兰韵担任中共松江省委事务秘书,哈尔滨市民运工作队队员,市卫生局秘书。1948年10月,调任哈尔滨市各界妇女联合会副主任,后任市政府第一幼儿园园长。1949年到1953年,她担任哈尔滨市民主妇联副主任。</p><p class="ql-block">从妇联副主任,到幼儿园园长,她没有丝毫怨言,而将后半生的热情和爱心都奉献给了幼教事业。她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园长妈妈”,这个称呼充满了敬爱和温情,也反映了她为人慈爱、无私奉献的品格。</p><p class="ql-block">五奶宋兰韵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是饱经风霜,命途多舛的一生。<span style="font-size:18px;">她的名字“兰韵”——如兰花般的高雅风韵,</span>与她正直、忠诚、淡泊的人生品格交相辉映!</p><p class="ql-block">1988年,五奶宋兰韵在哈尔滨逝世,享年78岁。</p><p class="ql-block">扶轮少年 走上救国之路</p><p class="ql-block">五爷陈士清(1909—1977)又名陈世清,陈又生。早年就读于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扶轮学校,后考入政法大学经济系。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后被派往珠河县(今尚志市)任中共特支交通员,承担联络、组织抗日工作的任务。</p><p class="ql-block">1934年4月,他与战友们一同被捕,经历了五年牢狱生活。1939年获释后,他继续投身革命,1945年恢复了党组织关系。历任黑龙江省珠河县(尚志市前身)民主政府县长、中共松江省工委秘书、吉黑军区卫生部材料科科长、哈尔滨市顾乡区人民政府区长。</p><p class="ql-block">从1948年12月起,陈世清任哈尔滨市立医院(现哈尔滨市第一医院)院长。 后兼任哈尔滨市医学院(现哈尔滨医科大学前身)副院长、党委副书记等职,为东北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奠基作出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这一任命时间节点(1948年末)具有特殊意义——正值东北解放战争胜利后,人民政府接管城市公共卫生体系的关键时刻,作为首任市立医院院长,陈世清参与了战后医疗秩序重建、传染病防控及医学人才培养等重大任务,体现了当时党对卫生工作的重视。</p><p class="ql-block">五爷德高望重,为人谦和,操守清正。虽已退休,仍有许多老同事不时前来探望,言笑如旧,情谊深厚。</p><p class="ql-block">高风亮节 举贤荐能</p><p class="ql-block">他一生高风亮节,胸怀坦荡。市委组织部曾拟提拔五爷到卫生局任职,被他婉言谢绝,真诚向组织推荐当时的副院长,其后,那位副院长相继出任市卫生局局长,黑龙江省卫生厅厅长,直到退休。</p><p class="ql-block">五爷识才育人,曾亲送外科主任赴苏联进修。此人不负重托,学成归来,获脑外科博士学位,后任北京协和医院脑外科主任、中央保健局专家,为国家医疗事业作出卓越贡献。</p><p class="ql-block">雪中送炭 恩重如山</p><p class="ql-block">父亲去世后,我们一家四口只靠母亲微薄的工资生活,五爷五奶每月资助我家30元,直到五爷去世。要知道,60年代中期30元可是普通人一个月的工资。</p><p class="ql-block">我姐得了胸膜炎,高烧不退,五爷亲自坐在大货车的舵楼(驾驶室)里把她送进了医院;我外甥女小时候有病,五奶亲自找医生为她做了手术。我年轻时有耳疾,时常感染,肿的很厉害,五奶一次次领我去医院换药。有一次我到北京出差,五爷写信给北京协和医院的专家王伯伯,在他的亲自安排下成功做了手术,从那以后,耳疾得到了彻底根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们以德立身,以诚待人;以清白守志,以谦让传芳。他们的风范,将永远铭刻在后人心中,化作激励世人的精神灯塔!</span></p><p class="ql-block">像许许多多革命老前辈一样,他们在文革中受到了极不公平的待遇,但在他们那里,你听不到一句抱怨,仿佛这一切都没有发生过。</p><p class="ql-block">忠诚与牺牲 历史与现实</p><p class="ql-block">他们为了革命理想,在日伪和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他们不仅面对外部敌人的威胁,还卷入了党内和国际共运内部复杂的政治斗争。 由于历史原因,像宋兰韵这样无数默默无闻的地下交通员和革命者,她们的名字和事迹长期不为大众所知,她们的贡献和牺牲,是构成东北抗日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革命伴侣 青山同眠</p><p class="ql-block">五爷与五奶在艰苦的抗战岁月中相识,患难与共的经历使他们最终结为夫妻。生活中的他们低调谦逊,极少谈及自己的革命经历。记得有一次,在我的好奇心追问下,五奶才谈起李兆麟将军遇害一事,并在言语中透露出流言蜚语给她带来的苦闷和困惑。可她语气平淡,仿佛那一切痛苦与牺牲,只是历史洪流中的一朵浪花。</p><p class="ql-block">当举国庆祝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又适逢五爷逝世四十八周年,五奶逝世三十七周年之际,我们再次走进明德村:那里青山依旧,松涛阵阵,仿佛向人们讲诉他们如烟的过往。</p><p class="ql-block">他们用芳华和热血写下了忠诚,</p><p class="ql-block">他们用沉默与坚守铸就了传奇!</p><p class="ql-block">他们没留下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却用无数次出生入死,守住了山河无恙!</p><p class="ql-block">他们一生清正廉洁,不求功名利禄,唯有忠骨埋在这片黑土地上!</p><p class="ql-block">尽管时光荏苒,斗转星移,但那段烽火岁月,不容遗忘,那份家国情怀,要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p><p class="ql-block">他们的英雄事迹,浩气长存,可歌可泣;他们的不朽精神,光照千秋,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共存! </p><p class="ql-block"> ---永远怀念您们 孙儿陈维民 敬上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