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其性、应其时、得其宜”—— 惠泽华夏数千年的大禹智慧

卧以游之

<p class="ql-block">今年9月11日,我陪友人谒拜绍兴大禹陵。这是我第三次到访。第一次何时去的,印象已不深。第二次是在2003年,我陪郑州朋友前往。我记忆特别深刻的是,我们在大禹陵碑的右侧看到了咸若亭。根据亭傍的标注,读懂了“咸若”的含义是“顺其性,应其时,得其宜。"当时我们在亭前驻足良久,为大禹的智慧深深折服。</p><p class="ql-block">咸若亭建于宋隆兴二年(1164)。是一座石构六角亭。《尚书·皋陶谟》录有皋陶与大禹讨论治国的对话。大禹说:“吁!咸若时,惟帝其难之。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哲而惠,何忧乎讙兜?”大禹认为:万物皆能顺其性,应其时,得其宜,帝王要做到真是难啊。知人善任是明智的表现。能安民便是给民众的恩惠。百姓都会记在心上。能做到这两点,就不会有讙兜那样的乱源隐患了。</p><p class="ql-block">“顺其性,应其时,得其宜”,寓含深刻的哲理,是治国安邦的大智慧。它已惠泽华夏数千年,至今还闪耀着灿烂的光芒。</p><p class="ql-block">北京紫禁城慈宁宫是清代太后居住的宫殿,内有咸若馆。该馆坐北朝南,正殿5间,前出抱厦3间,四周出围廊。正殿为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抱厦为黄琉璃瓦卷棚式顶。明初时也叫咸若亭。万历十一年(1583年)更名为咸若馆。清乾隆年间大修后延用馆名。 明清两代帝王在宫内用咸若名馆,个中原由必定与大禹的典故有关。</p><p class="ql-block">最为神奇的是,新中国领导人的治国方略里,我们也可看到大禹智慧的影子。</p><p class="ql-block">毛泽东、邓小平一贯倡导“事实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大禹的“顺其性”一脉相承。江泽民2001年提出“与时俱进”的思想,与“应其时”完全相合。2003年游咸若亭时,我曾预言:“得其宜”是为我国下一代领导人准备的。果不其然,2006年胡锦涛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与“得其宜”有异曲同工之妙。</p><p class="ql-block">其实,“顺其性,应其时,得其宜”是“咸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我个人特别喜欢上述九个字。以至我用“顺得”来名我的斋名。</p><p class="ql-block">时隔22年重谒大禹陵,将我当时的感悟分享出来。目的是要弘扬大禹的智慧,启发我们的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