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离开工作岗位退休后,我时常会想起程宝明先生的那副老花镜。镜腿已然泛黄,右边还缠着一小段白色胶布,镜片后的那双眼睛却总是清亮得很,仿佛能穿透一切技术的迷雾与人心的惶惑。那一年,当华中区域公司力邀退休的程宝明出任高级顾问时,他便是戴着这副眼镜,略略低头从镜框上方望过来,微微一笑:“试试看吧,我这把老骨头,或许还有些用处。”</p> <p class="ql-block"> 程宝明先生是从洪都机械厂总工程师任上退休下来的。那是一家著名的央企老厂子,曾经轰鸣着整个江西省的骄傲,如今他仍如一位不爱言语的巨人,在中国国防工业的烟雨里保持着崇高的尊严。程宝明便是从这块天地里走出来的一位领导干部,衣袖间似乎还携着机床的润滑油味与钢铁被切削后的灼热气息,走进铁路计算机行业这块新的天地。而我们的公司绝大部分为年轻人,都是些二三十岁的面孔,活力有余而沉稳不足,管理上的难度与价值观上的飘摇,常令我们如舟行于雾海。他的到来,恰似一座沉静的灯塔,他没有身份的架子,说话和霭可亲,谆谆善诱,给人一种父辈般的亲切,人们依然尊称他为程总。</p> <p class="ql-block"> 程总为人解惑,从不曾踞于高阁。每每有青年技术人员攥着问题惴惴地叩开他办公室的门,总能见他摘下眼镜,以手指捏着眉心,继而温言道:“来,坐下慢慢说。”他倾听时极是认真,身子微微前倾,仿佛要将每一个字都收入心中称量。而后,他并不即刻给出答案,而是从抽屉里取出墨水笔和一叠泛黄的稿纸,一边写画,一边缓缓道来。于是,一段尘封的技术往事便裹挟着那个年代特有的坚韧与智慧,潺潺流出。他不仅授人以鱼,更执着于授人以渔。一个问题的解决,在他那里必得引申出一套方法的锤炼,一种思路的廓清。他常说:“机器是死的,规矩是活的,但人心里的那把尺,不能歪。”</p> <p class="ql-block"> 我记得一个午后,我从铁路局返回办事处,为了一套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方案,技术参数难以满足需求,几易其稿,仍不得要领,心情难免有些低落。程总默然走过来,端着一杯热茶,然后坐在我对面的椅子上,“莫急”他声音平稳,又顿了顿,目光看着我手中方案说道:“能不能换一种考量,调换一种品牌型号的产品?”寥寥数语,却如重锤击磬,在我的思考中撞出洪亮回音。那一瞬间,我感受到的并非技术的传递,而是一种精神的接续,一种属于父辈专业技术工程师的、近乎固执的认真与担当。在中国高铁飞速发展的进程中,在我们顺利完成高铁信息系统,包括调度系统4.0升级、12306客服系统、铁路远程教育系统等重要项目的建设中,也留下程总出谋献策和建言启迪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 由于公司业务复盖到四𠆤半省,所以有一个省市的办事处初建时,新聘员工价值观念的偏差,工作中多次出现损公利私违规违纪问题。程总建议当年的团建活动,放到井冈山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举行祭奠革命先烈活动,给全体员工进行一次严肃的传统与纪律教育。在平时工作中,程总更是利用一切机会对年轻人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他说:“我像你们这般年纪时,正在车间里给老师傅们递扳手。觉得枯燥吗?但如今回头想,每一把扳手递出去的角度,都是学问。人生的每一步,都不会白走。”那种近乎艺术家的执着与沉醉,在他口中价值并非虚无的口号,而是凝结在一张蓝图的精准线条里,沉淀在一次安装的完美接缝中,体现在对职业的敬畏与对承诺的信守里。他以身作则,那份退休后仍不减的热情与严谨,本身就是一盏无声的灯,照亮了许多青年曾一度摇摆不定的内心。此后,各地办事处再未出现过任何违规违纪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 程总晚年身体渐弱,退出了公司高级顾问的工作,然心却始终系于此间。偶有难题,一个电话拨过去,听筒那头传来他略带沙哑却依然沉稳的声音,便觉心安。最后一次见他,是在他的家里,白色的墙壁,白色的床单,衬得他愈发清癯。他的老花镜放在床头,镜片上映着窗外一方小小的蓝天。他竟还惦记着公司某个项目的进展,细细问来。临别时,他忽然握住我的手,手劲已不如前,却仍有温度:“告诉年轻人…….要踏实,要耐得住寂寞……手里的活儿,就是自己的脸面。”不久,他因病去世永远离开了我们。</p> <p class="ql-block"> 今天,原来的年轻人早已挑起了大梁,许多人都陆续走向全国各地新的工作岗位,他们或许已熟练运用着比程总那时先进得多的软件与设备,但茶余饭后,仍会不时提起“程总当年说……”的话题。他那些说过的话语,那些故事,早已如盐溶于水,化入了年轻人的气质与文化之中,成为一种看不见却感受得到的精神传承。</p> <p class="ql-block"> 最近的行旅中,我看见一棵巨大的榕树在车窗掠过,那树依旧枝繁叶茂,苍翠欲滴,它的气根须髯般垂落,仿佛仍在努力扎向更深的土壤。我蓦然觉得,程宝明先生正如这棵老榕,他从一个辉煌时代的土壤中生长而出,退休之后,又将一片郁郁葱葱的荫凉,无私地投注于我们这片新的土地之上。</p> <p class="ql-block"> 榕荫婆娑,清响如诉。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那副缠着胶布的老花镜所凝视过的,不仅是图纸上的分寸得失,更是一代青年如何安身立命的精神尺度。这尺度,至今仍然在年轻人中,用它来衡量脚下向未来走去的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