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25届平遥国际摄影展如约而至,在千年古城的青砖灰瓦间,光影与历史悄然交汇。这一届影展不仅延续了其深厚的国际视野与人文关怀,更以“影像的力量”为主题,汇聚全球数十个国家的数百位摄影师,用镜头讲述时代变迁中的个体命运与集体记忆。古城墙下,一幅幅影像如同时空的切片,静静诉说着世界的多元与共情。</p> <p class="ql-block">走进主展区的户外空间,一片火红的花海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为这场视觉盛宴点燃了第一缕热情。花丛中央,“2025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字样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像是从大地生长出的宣言。人们三三两两地走过,有人驻足拍照,有人低声交谈,孩子们在花间奔跑,笑声与快门声交织在一起。这不只是一场展览的入口,更像是一个节日的开始——艺术不再高悬于殿堂,而是扎根在泥土里,开出了花。</p> <p class="ql-block">转过一道灰砖拱门,迎面是一面巨大的蓝色展墙,无数飞鸟的剪影在空中盘旋,仿佛正冲破画框,飞向古城的天空。那是一种轻盈的自由感,像是从现实抽离的一瞬,让人忍不住停下脚步。几位参观者站在墙前,仰头凝望,有人举起手机,有人轻声感叹。我站在他们身后,忽然觉得这些鸟不只是图案,更像是某种隐喻——影像,不也正是这样一群穿越时空的飞鸟吗?它们从世界各地飞来,落在这座古城的墙上,带来远方的风与故事。</p> <p class="ql-block">展厅深处,光线柔和,墙上挂着一幅幅深色背景的画作,白色线条如星轨般蔓延,神秘而静谧。三位游客站在这里,像是被某种无形的力量吸引住了。穿蓝色外套的那位正微笑着对同伴说着什么,戴草帽的女士则专注地盯着其中一幅作品,仿佛在解读某种密码。艺术的魅力,或许就在于它不提供答案,只邀请你停留、凝视、思考。那一刻,我仿佛也成了他们中的一员,站在画前,听见了自己内心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在一间安静的侧厅,一位戴白帽的女性正手持相机,专注地拍摄墙上的一组山地人物影像。她的动作很轻,像是怕惊扰了画面中的灵魂。墙上的照片里,高原的风掠过牧民的脸庞,远处是连绵的雪峰,近处是沉默的背影。她拍得很慢,一帧一帧,像是在完成某种仪式。我忽然明白,看展不仅是观看,也是一种参与——她用镜头在记录别人的镜头,而我,又在记录她的凝视。影像的链条,就这样一环环延伸开去。</p> <p class="ql-block">一面深色展板前,写着一行引人深思的文字:“在滥觞的碎片化图像中”。一位穿深色衣服的男士站在那儿,手轻轻抬到耳边,像是在倾听什么,又像是在整理思绪。这句标题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整个展览的理解。我们每天被无数图像淹没,可真正能留下痕迹的,是那些有温度、有重量、有故事的瞬间。平遥的镜头,正是在这样的洪流中,打捞出那些值得被记住的碎片。</p> <p class="ql-block">一张色彩斑斓的海报吸引了我的注意,未来感的渐变色调上写着:“开始即未来:媒介重塑浪潮下的视听新可能”。这是今年的主题研讨会与虚拟影像工作坊的预告。vivo、RED、PANDA等品牌的标志排列其下,科技与艺术的边界在这里变得模糊。我想象着几天后,创作者们将在这座千年古城里,用最新的技术讲述最古老的情感——传统与未来,在平遥找到了奇妙的交汇点。</p> <p class="ql-block">展厅一角,科技的气息扑面而来。一位女性戴着VR眼镜,双手在空中轻轻操作,脸上浮现出惊喜的神情。旁边一位穿“YARN”T恤的男子手持平板,低声指导着。墙上的屏幕播放着动态影像,光影流转,仿佛打开了另一个维度。虚拟现实不再是冰冷的技术,而成了通往他人记忆的通道。在这里,影像的力量,不只是记录,更是穿越。</p> <p class="ql-block">另一间展厅里,摄影师们正专注地拍摄墙上的艺术作品,快门声此起彼伏。墙上挂满装裱精美的画作,色彩浓烈,风格各异。蓝色的墙面与工业风的天花板让空间显得冷静而理性,但人们的神情却是热切的。有人凑近细看笔触,有人退后几步寻找构图。艺术在这里被双重凝视:既是作品的展示,也是创作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走出室内,户外的展览墙上挂满了摄影作品,从城市夜景到山川湖海,从街头瞬间到家庭温情,应有尽有。人们三五成群地走着,有的戴着帽子,有的背着相机,神情专注。阳光斜照在照片上,给每一张画面都镀上了一层温柔的光。这不只是一场展览,更像是一次集体的凝视——我们共同看向世界,也看向自己。</p> <p class="ql-block">一面灰色的墙上,十二幅黑白抽象画整齐排列,几何线条交错,像是某种沉默的语言。两位参观者站在这里,轻松地交谈着,偶尔指向某一幅画。没有解说,没有标签,但他们似乎已经读懂了什么。现代艺术的魅力,或许就在于它不急于表达,而是邀请你走进去,用自己的经验去填补空白。</p> <p class="ql-block">两幅并置的照片形成鲜明对比:一位年轻女孩站在繁华的夜街中,灯光映在她条纹上衣上;一位老人坐在温暖的餐厅里,面前摊着报纸。一个是城市的脉搏,一个是生活的静流。它们并列悬挂,像是在提问:我们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守住自己的节奏?影像不回答,但它让问题变得清晰。</p> <p class="ql-block">一面古老的砖墙前,两幅巨幅照片格外醒目:一幅是身着传统服饰的人物,眼神沉静;另一幅是人群的集体照,笑容灿烂。游客们举起手机,将眼前的画面再次定格。历史与当下,在这一刻重叠。平遥的墙,本就写满时间,如今又被新的影像覆盖,像是一场跨越百年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砖墙前的两幅心形拼贴画吸引了许多人驻足。一张由自然风光组成,一张则满是人物与文化场景。小照片拼成大情感,像是无数个瞬间汇聚成一颗跳动的心。有人笑着说:“这不就是世界的样子吗?零碎,却温暖。”我点点头——影像的力量,原来也可以如此柔软。</p> <p class="ql-block">一位穿黑外套的女性站在金属网格墙前,手指着一幅作品,神情专注。墙上照片风格各异,风景、人物、抽象交织在一起,像是一本打开的世界之书。她手中的粉色小册子随风轻扬,像是某种指引。我悄悄站到她身后,顺着她的指尖望去——那一瞬间,我看到的不只是照片,还有她眼中的光。</p> <p class="ql-block">展览入口处,蓝红双色展板并立,一边是“地球方程式紫禁城”,一边是“非遗中国摄影大展”。两种主题,两种视角,却都指向同一个核心:用影像守护记忆。2004与2025在墙上相遇,像是时间的回响。我站在中间,忽然觉得,平遥不仅在展示照片,更在编织一张巨大的记忆之网,将过去、现在与未来,温柔地连在一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