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师道强</b></p><p class="ql-block">〔正宫•塞鸿秋〕自嘲</p><p class="ql-block">能吃能睡能弯遛,能编能侃能诗凑。不圆不熟铜豌豆,不俗不媚谭元寿。能尝邵子瓜,不啃猪头肉,无心无肺哪吒舅。</p><p class="ql-block"><b>冀建新学曲:</b></p><p class="ql-block">师老师这首小令最大闪光点就是<b>对仗工稳,化典入曲,雅俗共赏。</b></p><p class="ql-block">题目是“自嘲”,包括曲中“凑”、“无心无肺”,都是正话反说。否定中去肯定,增添诙谐趣味,增加语言表现力和感染力。“正话反说,反话正说”是写曲一大手法!</p><p class="ql-block">首句从心态入手,“能吃能睡”反映“心宽”,只有“心宽”才能如此。次句从兴趣着笔,侧重于“诗”,一个“凑”紧扣“自嘲”,其实老师是写诗高手,一个“凑”字足以显现老师人品。</p><p class="ql-block">第三句从性格入手,用“铜豌豆”比喻自己性格。前面又加上“不圆不熟”修饰,性格更加鲜明突出。“铜豌豆”不由想起关汉卿“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老师借用此处,彰显了自己的性格与关汉卿一样,具有顽强不屈,乐观豁达的骨气,豪放与自嘲的文人气质。第四句借用“谭元寿”之名,突出自己“不俗不媚”的处事风格。谭元寿是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谭派艺术第五代嫡传人。代表角色《沙家浜》中的郭建光。1976年后拒绝演出《沙家浜》。一是因遭受审查未明确结论,二是晚年对艺术完美主义的坚持,不愿因年龄增长影响表演质量。借谭元寿的形象,折射自己的影子。可谓“移花接木,借花献佛”,妙不可言!</p><p class="ql-block">第五句化用邵平瓜典故,展现了自己甘于安贫乐道、不慕名利、豁达乐观精神世界。邵平瓜典故源于秦未汉初东陵侯邵平,在秦之后隐居长安城东青门外种瓜,因瓜味美称为“东陵瓜”,又叫“青门瓜”,后演变为退隐田园的文化象征。第六句“不啃猪头肉”与第五句形成强烈对比,凸现诗人甘于过平淡清贫的日子,不追求豪华富贵的生活,诗人品格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最后一句“无心无肺哪吒舅”,借哪吒“无心无肺”暗写自己,“无心无肺”照应“自嘲”。正所谓“情在意中,意在言外”(清 梁廷枏《曲话》)。美中不足的是韵脚“舅”字,有些不稳。可能老师是想和上面“铜豌豆、潭元寿、邵子瓜、猪头肉”相对吧?但效果却不尽人意。说哪吒“无心无肺”那是没问题。因为哪吒是神化人物,闹海后自戕,太乙真人以莲花为其重塑肉身,是莲花身,当然“没心没肺”了!但哪吒的舅舅是黄飞虎,说黄飞虎无心无肺,太过于牵强附会了吧?可能是我理解有误吧!但瑕不掩瑜,整体看仍不失为一首好令!</p><p class="ql-block">本小令最大特点之一就是用典。关于曲中用典颇有争议,清代黄周星主张:“少引圣藉,多发天然而己”。明代王骥德在《曲律·论用事》强调:“曲之佳处,不在用事,亦不在不用事。好用事,失之堆积;无事可用,失之枯寂。要在多读书,多识故实,引得的确,用得恰好,明事暗使,隐事显使,务使唱去人人都晓,不须解说”。“用事”指的是“用典”。元曲许多优秀作品中引用、化用典故不少,已有先例。不是有人笑谈的“拾人牙慧”!关键是我们要用熟典,根据曲作意图用典,不要为典而用典,那样会画蛇添足,弄巧成拙。做到化典无痕方为高手!师老师这首小令,典多而不杂乱,典多而不生疏,典多而不累赘,嵌在句子里严丝合缝,没有雕琢之迹,读起来流畅自然。我个人认为还是成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在表意方面,题目是“自嘲”,可曲中不见自己,只见他人;用他身见其身。用词方面可谓“字字的确,斤两相称”(王骥德《曲论》)。</p><p class="ql-block">以上个人一点体会,有错误和不到之处,敬请老师批评指正。</p> <p class="ql-block"><b>师道强</b>,中国散曲研究会会员,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散曲创作室特邀评论员,山西诗词学会唐明诗社顾问兼吕梁分社社长。孝义散曲社和吕梁散曲社首任社长。著有长篇小说《山水间》《白雪梦》,诗词集《莺啼序》,曲作与曲论《蟾宫曲》等多部著作,计200多万字。作品散见于《中华诗词》《诗刊》《中华散曲》《中国当代散曲》《山西日报》《太原晚报》《吕梁文学》等报刊杂志。散曲收入《中国散曲三十年》,散曲论文入选第十七届散曲与相关文体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诗词获全国百家诗会一等奖、散曲获白雀奖全国原创诗词大赛一等奖,小说获朱自清新文学全国大赛二等奖,散文获庐山杯中国最美游记奖等全国多个文学领域大赛的奖项。</p> <p class="ql-block"><b>冀建新</b>,榆社县小学教师。山西省诗词学会会员,黄河散曲社社员,榆社诗词学会会员,漳源散曲社社员。作品发表于人世情丛书,部分作品收录于《中国当代散曲大典》,还有部分作品散见于《中华诗词》、《中华散曲》、《当代散曲》、《中国当代散曲》、《楚天散曲》、《难老泉声》、《咸阳诗刊》等。在白雀奖季度赛中偶获小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