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讨厌的是“形式主义”

灵儿

<p class="ql-block">文/灵儿</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56893800</p><p class="ql-block">图/网络(感谢原摄影老师)</p> <p class="ql-block">&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 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很讨厌式主义,觉得它是“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扎扎实实的落实,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矛盾和问题”。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又特别希望生活具有某种仪式感,为某个仪式“轰轰烈烈的形式”“光鲜亮丽的外表”兴奋不已,并认为它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 对于“形式”,你有怎样的看法呢?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p> <p class="ql-block">【审题】</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 本题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 材料给出了对待“形式”的两种态度,一种是讨厌形式主义。所谓形式主义即指的是一种只看事物的表象而不加分析其本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它违背了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科学原理。做事中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扎扎实实的落实,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是欺上瞒下,做表面文章,虚多实少,阳奉阴违喊口号多,不折不扣抓落实少。这种“形式主义”是要不得的。第二种观点是对生活中的仪式的期待和肯定,仪式在某种程度上是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如国家对外国来访领导人的欢迎仪式,直接而热烈的表达了我们对外国领导人的欢迎和友好的态度;婚礼仪式就很好的表达结婚时幸福愉悦之情,也能很好的表达结婚双方对彼此的爱意;端午节对屈原的缅怀仪式、清明节的祭祖仪式……,这些生活中的仪式就必不可少,也为我们平淡的生活增加了仪式感和意义。“形式”不是“形式主义”,一些合理的仪式。一些发自内心和必要的“形式”还是要有的,只要别过分就不会让我们感到反感,反而会给我们的生活增色。</p><p class="ql-block">【写作指导】</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 文章的开头简短引入论点,如“生活需要仪式感”;正文部分可运用递进式结构行文,先论述形式主义要不得;接着论述生活中“形式”的必要性;最后阐述“形式”的意义,我们应该要什么样的“形式”;最后回扣主题“生活需要仪式感”,使文章结构严谨。文章要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以充实有力地说理。如列举古代的帝王登基仪式、清明祭祖仪式、纪念日仪式等来论证生活中“形式”的必要性。</p><p class="ql-block">【立意】</p><p class="ql-block">1.“形式主义”要不得,必要的“形式”是必需的。</p><p class="ql-block">2.生活需要仪式感。</p><p class="ql-block">3.我们需要恰当的“形式”。</p> <p class="ql-block">  【例文】我们讨厌的是“形式主义”</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 我们讨厌的是“形式主义”,而非“形式”本身。“形式主义”可以休矣,而“形式”不能;脱离了虚有其表的“形式主义”,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会更务实,更高效,而脱离了“形式”,则可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任何事物就都失去了存在的可能,因为这个世界上还没有独立于“形式”之外的实体性存在。</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 看重生活的“仪式感”,表明我们对生活充满热爱。“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生活若只剩下“柴米油盐酱醋茶”,那就真的叫机械的“过日子”了,而“过日子”的我们又与“行尸走肉”何异?“生活”,顾名思义,要有“生”,也要有“活”。“生”,代表着物质上的保障,这方面,人与大自然中的其他动物并无区别;“活”则指生活中的趣味,即在物质生存中“咂摸”出“诗情画意”,它能使我们不至于沦为物质的奴隶和苟且的仆役,并不时提醒我们要发掘自然风物的美好、平凡生活的滋味,以及人间真情的可贵。加入少先队和共青团,我们需要仪式;十八岁成人礼,我们需要仪式;高考百日誓师,我们同样也有一个隆重的仪式:这些仪式见证了我们成长的足迹,留下了我们青春的言语。有了这些仪式,我们知道了使命之所系,也感受到重任在肩、前路坎坷,但我们必将无所畏惧,奋勇向前。</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 必要的“形式”,是生存的需要,也是精神的需要。但究竟哪些形式才是必要的,抑或说我们如何控制好对形式追求的度,是个关键的问题。“形式”是否合度,检验的标准不应是人的主观意愿,因为“见仁见智”,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很难达成一致;这个标准应是“内容”或是“情感”。有的内容或情感适合“轰轰烈烈”的形式,赋予“光鲜亮丽的外表”,而有的则适合节制、含蓄的表达形式。黄某某与杨某某的那场“世纪婚礼”,曾惊艳了世人,那山盟海誓本以为可以绵长到地老天荒,可结果却是草草收场,正应了那句流行语“秀恩爱,死得快”。如今看来,过度的奢华、高调的恩爱更像是一场秀,时过境迁,凋零成为近乎必然的归宿。</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 重形式是我们的传统,但在很多时候,我们不自觉地滑入“形式主义”的深渊。施工奠基,我们要备齐三牲,三跪九叩,祭拜鬼神和天地,将工程质量寄望于神灵的庇佑。“创卫”“创城”,我们的城管工作人员身临大街小巷,整治流动摊贩,彻查卫生死角,一时“街面明如镜,鸟雀路上行”。但活动过后呢?街巷凌乱依旧,市声仍然喧哗。对于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食药”安全监察,我们的工作是否常态化、具体化?这些都是亟待反思并加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形式主义”的作风已经危害到我们的社会治理,痼疾不除,和谐难存,社会的良性运转就会成为一句空话。</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 要使“形式”不至于沦为“形式主义”,关键还是在于“形式”之下的内容要切实有效。只有摆脱“形式主义”的约束,我们才能真正养成务实的作风,才能脚踏实地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国家,一切理想也才会有实现的可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