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在大陆的最后住所——走马观花看上海(55)

暖水瓶

<p class="ql-block">暖水瓶 55386797</p> <p class="ql-block">  上海华山路303号,是被一棵百年大树扼守的一个普通弄堂,中段的16号,便是蔡元培在大陆的最后住所。</p><p class="ql-block"> “携五车学富携儒家宗义,君自西方归学问两相通。”蔡元培在中国现代史上是个符号人物。他的“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的教育理念对中国有巨大影响。‌‌</p> <p class="ql-block">  门楣上“蔡元培故居陈列馆”八个大字,在斑驳光影里静静立着,像一页摊开的信笺。</p> <p class="ql-block">  这座三层小楼原为孔祥熙所有,1937年蔡元培曾经租住于此。</p> <p class="ql-block">  那棵百年老树见证了这位中国近代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在这里的过往。</p> <p class="ql-block">  胡同口,雕刻着蔡元培“中国为一人,天下为一家”的经典语录。</p> <p class="ql-block">  他的雕像另一边,是毛泽东对其评价的“学界泰斗 人世楷模”八个字。这是蔡元培先生一生教育理念和人格魅力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  1937年10月,他由上海愚园路的寓所迁至此。蔡元培先生在这里居住时间很短,只有一个月左右,11月下旬就离开上海举家前往香港,1940年在香港去世。</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同志在唁电电文中为他下了结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p> <p class="ql-block">后来,这座故居由其夫人及子女居住,蔡元培遗留的大部分藏书及手稿才得以保存,所以,在国内现有的绍兴、北京、上海三处故居中,这里也成了国内保存最完好、个人生活痕迹留存最多的一处蔡元培故居。</p> <p class="ql-block">  这是他在大陆的最后一处居所,解放后,上海市政府把一楼开辟为蔡元培纪念馆,二楼和三楼仍然有蔡元培后人居住,2006年,政府又给他的后人置换了合适的住所,这栋小楼才成了如今完整“蔡元培故居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居住时,他经常伏案至深夜,然后到二楼阳台站一会儿,那时的他已经年过花甲,却仍在为中国教育的前路奔走。</p><p class="ql-block"> 他还曾经邀约友人来此小聚,客厅的八仙桌上,曾摆过讨论《鲁迅全集》编纂的手稿,也曾搁过为抗日救亡运动募捐的账簿。有时学子来访,他会亲自泡上一壶龙井,和他们屈膝谈论文学与理想。</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故居窗棂仍保持着旧时模样,记录着一段历史的注脚。</p><p class="ql-block"> 著名画家刘海粟创作的蔡元培肖像复制品摆在客厅,展现了蔡元培作为现代艺术教育奠基人的形象。 ‌</p> <p class="ql-block">  陈毅1920年拜访蔡元培时留下的信件也是复制品,还有总统黎元洪给他的委任状。</p> <p class="ql-block">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蔡元培先生的这句名言,如同明灯,照亮了无数求知者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  蔡元培的书法也非常了得,他1919年书写的行书十五言对联,2022年朵云轩以270.25万元收购;楷书“平屋”二字以218.5万元也被朵云轩收入囊中;行书《饮酒·结庐在人境》镜心以189.75万元被北京保利拍中。</p> <p class="ql-block">  蔡元培属于有钱人,但他一生未置产业,绍兴、北京、上海三处蔡元培故居,都是以租住方式,很难想象,这位出身望族、科举时代中过进士、入过翰林、执掌北大时受聘薪金高达800大洋的大教育家,居然终身过着“房无半间、地无半亩”的“无产者”生活。</p> <p class="ql-block">  故居中悬有一幅蔡夫人周峻为蔡元培所绘的肖像油画,蔡元培的题诗:“惟卿第一能知我,留取心痕永不磨”。周峻是他的第三位妻子,伴随他至离世之时,彼此相知。</p> <p class="ql-block">  瞻仰蔡元培故居,只为钦佩他在那样的旧时代,放眼未来,留下了中国高等教育本质,人们称他为“北大之父”,名副其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