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p class="ql-block">参观完王汝聪、王汝成兄弟二人的视履堡,顺路穿过一座桥,进入“恒贞堡”。两座城堡像两只沉默的巨兽,东西对峙,一桥相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恒贞堡位于静升村北坡西侧。始建于清乾隆四年,历时54年建成。为王家从第十四代至第二十一代共八代人居住;该建筑群依山而建,沿山体走势分为四层院落,自低向高排列,左右对称,中间贯穿一条主干道,整体布局呈现规整的“王”字造型,细观则隐含“龙”的形态;堡内有88座院落,每座院落各具特色,无一雷同。(摘自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我俩跟随导游围绕恒贞堡街道转一圈。从外观看,恒贞堡巨大且规整,堡内的大街小巷整齐有序。全堡大部分院落为一正两厢二进院,以南北中心线为对称轴,布局特点以前堂后室为主,也有前院后室者。还有少部分为偏正套院。整体院落各有不同,但大同小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房屋统一由厚重的青砖砌成,高墙森严。屋顶覆着灰瓦,多年日晒雨淋,泛出深浅不一的苍黑。檐角略见倾颓,却依旧保持着向天而挑的姿势。窗子是简单的木格,没有繁复的雕刻。两扇大门,朱漆剥落,其上铜环锈迹斑驳,透着古老的年代感。有些院落的房屋门窗已经被风雨洗涤的残垣断壁,陆续在修缮。在这座院落,感受到了岁月的沧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导游讲,恒贞堡比视履堡要早一百多年,两个院落两种风格。视履堡是典型的清代建筑,雕梁画栋,奢华有内涵;恒贞堡大多保持了明代风格,简洁大方,古朴典雅。两座院落各有千秋。在恒贞堡,看点不是房屋的建筑,而是整座城堡的宏伟壮观。</p> <p class="ql-block">导游带我俩走到中心街道。中心街道正冲南大门,南北贯通,南低北高,路面由一块块不规则的石头砌成。这条路是恒贞堡的主干道,也是当年王家的跑马道。王家当年的生意就是从这条路上传输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很纳闷,一条重要的主干道为啥铺设的这么杂乱?一块块青石凹凸不平,有些凸起的石头被人车碾压得光滑透亮,泛着岁月的痕迹。原来,王家这座城堡整体布局呈规整的“王”字造型,细观像一条龙。中间这条路就是龙骨,路面特意用这些高洼不平的石头做出龙鳞的形状,又称“龙鳞街”。如今这条街被政府修缮过,中间的缝隙已经用沙子水泥填满。当年整条街全部用石头铺设,做成龙鳞的形状,遇到雨雪天气也起到了防滑的作用。一条不宽的街道,藏着王家人的智慧与美好愿景。</p> <p class="ql-block">建造这样一座庞大的建筑群,是一项大工程,不光需要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还要有远大的理想和规划,更要有深谋远虑的智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站在铺满龙鳞的街道上,双脚踩着被岁月磨得泛出冷光的青石路面,遥想当年王家的马帮、驼队就是从这条路上满载货物银钱,让王家繁盛了几百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恍惚间,听见沉重的铜铃声便由远及近,撞碎了街市的喧嚣。高壮的驼马驮着如山货垛,摇着颈下的铃,踏出哒哒的脆响,从晋中黄土高原的风尘里走来。赶马汉子黧黑的脸上凝着汗珠,嗓音沙哑地吆喝着,空气里混杂着皮革、茶叶、盐巴与牲口的气味。家丁奴仆早早就卸下了门板出来迎接,银钱与方言在驼队间飞快地流转。整条长街仿佛一条流动的河,承载着财富与远方的故事,在晋商辉煌的旧梦中,不息地奔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的龙鳞街上,早已不见往日的繁盛,只有几株枯草在风里微微发颤。街道上弥漫着老木、旧纸与泥土混合的气味,无声地诉说着往日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导游说这个堡内的院落没有多少看点,而且很多院子闭门锁户正在修缮。主要的看点是登上城墙,俯瞰整个王家大院的恢宏景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龙鳞街往北走,道路缓坡上行,能够明显感觉整个堡内南低北高。房屋层层递进,一层比一层高,这样的设计不但不挡光,而且通风非常好。更符合背后有靠山的风水布局。</p> <p class="ql-block">在种种细节之处,无一不体现着当初修建王家大院时的“豪气”。在恒贞堡中,有着精妙的排水系统,由于建筑群面积大,坡度大,院落多,街巷多,根据“水不外流”的迷信说法,通过巧妙的设计,将恒贞堡建筑群的水全部汇入堡内暗渠后排走,排水设计建造合理、科学。直至现在,排水系统一直沿用,从未出现过堵塞情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排水口上方的石板设计上,同样十分讲究,有各种十分美观的海棠花形、田字形、金钱形、米字形等。看到最多的是金钱模样的下水口,据说水主才财,寓意水走钱留。王家把风水学运用到一砖一瓦。</p> <p class="ql-block">走到一个拐角处,眼观之处一层层房屋错落有致,由低至高,层层叠叠,屋宇连绵。如果再加点云雾特效,恍若走进了极乐世界。未登上堡墙,就已经感受到了堡墙的震撼。</p> <p class="ql-block">爬过一段缓坡,终于登上了王家的城堡。<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墙高约10米,厚约5米,顶部设有垛口和马面亭阁,形成封闭的防御性空间。堡墙的建造始于乾隆年间(1736-1796),并在嘉庆年间(1796-1821)完成扩展。作为清代晋商宅院防御体系的典型代表,其墙体结构融合了北方城池的军事防御特性与民居的建筑美学,体现了王家作为晋中商贾家族的显赫地位。 (摘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俗话说:站的高才能看得远。不仅看得远,而且可以俯瞰王家大院的全貌。眼前是一排排规整的房屋,一眼望不到头。整座建筑群前低后高,层层递进,一直延伸到山间。屋后群山环绕,左高右低,正合“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布局;又合后面有靠山的寓意,这只是其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二是水。在堡前有一条河。这条河分四条支流流进城堡,河水在堡里蜿蜒盘旋,最终汇成一条,从堡内流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三是照。城堡前侧面有一座不高的山,前面虽然很开阔,但是也不是完全的一览无余,正合藏财聚气的布局。就像大门前的照壁,起到遮挡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有照,后有靠,中间有流动的财,王家这座大院里所有的一切,都含有缜密的风水布局。难怪人家兴盛了28代。</p> <p class="ql-block">最入眼的是整座建筑群,一条龙鳞街南北贯通把一座城堡一分为二,两边各条分支东西分布,把这座城堡建成一个规整的“王”字。四周城墙高筑,把王家筑城一座坚固的堡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站在王家大院的城墙之上,一眼望去,竟有些目眩。那一片连绵起伏的屋宇,仿佛不是人力所为,而是天地生成的一处奇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灰色的瓦顶一重压着一重,层层叠叠,从近处向远方汹涌而去,直铺到眼界尽头,与远山苍茫的轮廓相接。这不是寻常人家的居所,而是一片屋脊的海洋,一片由砖石木料筑就的、凝固了时间的浪涛。午后的阳光倾泻下来,那万千片屋瓦便如细密的鱼鳞,闪烁着沉甸甸的、富足的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院落套着院落,房舍连着房舍。那规整至极的布局,透露着一个宗族森严的法度。高高的风火墙将一个“王”字框在其中,每一笔每一划都雕琢得一丝不苟,那是泼天的富贵才能浸润出的从容与精细。数不清的烟囱静立着,可以想像当年辰时暮刻,炊烟同时升起,该是何等遮天蔽日的鼎盛人烟。</p> <p class="ql-block">飞檐勾心斗角,门庭深似海。那一道道门洞之后,曾穿梭着多少锦衣的老爷、恭谨的管事、忙碌的仆役?曾上演过多少迎来送往、婚丧嫁娶的繁华大戏?这庞大的建筑群不是一个家,而是一个自成一体、呼吸有序的微小王国。</p> <p class="ql-block">墙外是寻常巷陌,尘世烟火;墙内是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这高墙便是一道界限,清晰地划出了王姓一族曾经的煊赫与辉煌。站在这里,风声过耳,仿佛还能听见百年前的回响,那是一种由绝对的实力与秩序共同谱写的、沉默却震耳欲聋的乐章。我想,当年王家的先祖们一定非常喜欢站在这座墙堡上欣赏这部恢宏的作品,而后笑不拢口。</p> <p class="ql-block">居高临下,看到龙鳞街上人影晃动,游客络绎不绝。有那么一瞬,眼前的景象晃动、重叠起来——那些模糊移动的人影,倏忽间不再是好奇的游客,而是变成了驮着茶砖盐巴、风尘仆仆的赶马人,仿佛听到了驼铃叮当、马蹄嘚嘚,以及粗犷的吆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许多穿着汉唐服饰的女子在堡内游逛。恍惚间,仿佛看到了当年王家人生活的景象。岁月结伴这不老的院落,先人的房屋还在,不知道后人流向何方?</p> <p class="ql-block">坊间经常流传着一句话:富不过三代。可王家兴旺了28代,后人也是因为社会动荡不得已才离开祖宅。这兴旺的密码有我们看到的祖规、祖训和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对房屋建筑的风水布局;也有我们看不到的王家人祖祖辈辈的善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历史记载,王家第一代始祖“王实”是从外地迁至静升村,开始以佃耕为主,空闲时垦荒自耕,年长日久,渐渐有了几亩薄田,成为自耕农。王实除了种庄稼外,还兼营豆腐坊。他做的豆腐,坚而不硬,嫩而不酥,加上他诚实和蔼,童叟无欺,因此当地人都愿意买他的豆腐,豆腐生意做得十分红火。在一次外出卖豆腐期间,遇到一位病入膏肓的老人,王实把老人带回家,还给他买药治病,一直到老人康复。这位老人是一位懂堪舆的先生,为王实选了两块地,一块地建房,另一块地安置王家的祖先。从那以后,王家一步步走向兴旺。后人逐渐由农到商,由商到官,成为山西一代首屈一指的官宦门第,富甲一方。这泼天的富贵,起源于王实骨子里的善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家的后辈,也秉承祖训,修桥、铺路、建学堂;灾荒年间,施粥、放粮;遇上匪患,鸣钟、开城堡,庇佑村中百姓。一辈辈,一代代,为静升村做了不少善事。这正验证了那句古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p> <p class="ql-block">围绕城墙绕一圈,整片建筑如一幅恢弘的巨卷在脚下铺展。层叠的屋脊似灰黑的浪潮,在山西干燥的风中凝固成一片森严的秩序。石雕砖刻在日光下静默地闪烁着往日精细的奢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远处,几缕炊烟从某处偏院的烟囱里升起,飘散得很快。这庞大的建筑群曾容纳过一个家族数百年的呼吸、争执、生育和死亡,如今却静得只能听见风穿过空廊的回声。城墙之上,人渺小如砾。忽然觉得,再鼎盛的家族,也不过是时间唇边一句即将被吹散的叹息。</p> <p class="ql-block">看着眼前这一座座建筑群,难免产生唏嘘之感,当年王家纵然富可敌国,也未能逃过时代的变迁,最终被淹没在历史洪流中,只剩下这些建筑群来诉说当年王家的豪华!</p> <p class="ql-block">沿着城墙下行,到恒贞堡南门,王家大院现开放的两座城堡就转完了。脚步跨出那一道高峻的门槛,忍不住回身转望,朱漆大门在午后阳光下泛着暗沉的光,门前石狮静默睥睨,仿佛刚才数小时穿梭的深院重楼、明堂暗阁,不过是一场跌进旧时光里的幻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门楣上“王家大院”的匾额高悬,曾经的金漆已斑驳,却依然框住了一整个闭合的宇宙。这门里曾围合着森严的礼法、蒸腾的烟火、无声的博弈与一代代人的足音。</p> <p class="ql-block">大宅门深似海,锁住了多少秘密,又淹没了多少故事。跨出门槛的那一刻,我忽然觉得,我们每个人心里,何尝没有这样一座王家大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