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旧时光里的“单兵作战”:烟火散,滋味浅。</b></p><p class="ql-block"><b> 我所在的乡村小学,藏在群山褶皱里,条件算不上优越。“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可在从前,老师们的“食”,更多是“将就”而非“安心”。每天下午放学铃响,喧闹的校园归于寂静,老师们便各自散去,回到宿舍开启“单兵作战”模式。</b></p><p class="ql-block"><b> 那时的宿舍区,家家户户的窗台或墙角都塞着厨具:电磁炉的红灯夜夜亮起,电饭煲的保温提示音此起彼伏,条件稍好些的老师,还添置了小冰箱和微波炉,用来存放剩菜或加热速食。按理说,厨具齐全,吃饭该是件简单事,可偏偏是“一人一灶一餐”的模式,让饭桌上少了最关键的“滋味”。</b></p><p class="ql-block"><b> 有次我感冒发烧,放学回宿舍只想喝口热汤,翻遍冰箱只找到半颗白菜,勉强煮了碗清汤面,撒了点盐,端着碗坐在床边,看着窗外渐暗的天色,忽然觉得那碗面寡淡得像白开水。隔壁的雷司机也常念叨:“昨天炒了盘青椒肉丝,今天剩半盘,热了又热,吃到第三顿,连青椒的辣味都没了。”华仔更是直白:“一个人做饭,做少了不够吃,做多点吃不完,倒了可惜,留着闹心,还不如泡包方便面来得痛快。”</b></p><p class="ql-block"><b> 那时的我们,像散落在校园里的星星,各自闪烁着微弱的烟火,却照不暖彼此的黄昏。现在想来,“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古人的智慧从不会过时——饮食这件事,本就该是热热闹闹、与人共享的,少了陪伴与分享,再齐全的厨具,也炒不出暖心的味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合灶而起:一群人,一口锅,聚起烟火气。</b></p><p class="ql-block"><b> 四年前,教育资源整合的政策像一阵春风,吹进了山里。原金刚子弟校与石板小学正式合并,校园里一下子多了不少新面孔,住校的老师从原来的七八人变成了十多个人。人多了,“吃饭难”的问题愈发凸显,可也正是这份“难”,催生出了改变的契机。</b></p><p class="ql-block"><b> 记得那是个周三的傍晚,几个老师在操场边纳凉,聊着聊着又说到了吃饭的事。“要是能像以前村里办酒席那样,大家凑一起做饭就好了”,不知是谁随口说了一句,立刻引起了共鸣。“对呀!一人做一道菜,十多人就能凑一桌子宴席!”“轮流买菜做饭,既省事儿又能换口味!”你一言我一语间,“合伙做饭”的念头渐渐清晰起来。</b></p><p class="ql-block"><b> “人心齐,泰山移。”当大家都认同这个想法,事情推进得异常顺利。我们很快商定了规则:成立“第二伙食团”(说白了就是老师们的共享厨房),推选出一位团长统筹安排,其余老师分成若干小组,轮流负责买菜、做饭、收拾卫生。而团长的人选,几乎没有任何争议——所有人都指向了春哥。</b></p><p class="ql-block"><b> 春哥为人朴实忠厚,脸上总带着憨厚的笑,谁有难处找他,他从没说过一个“不”字。更重要的是,他做事有条理,又有几分天然的领导力,连我学跑步都是他手把手教的,“跟着春哥走,准没错”是我们私下常说的话。春哥起初还推辞:“我哪会当什么团长,怕把事儿办砸了。”孙校长拍着他的肩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你做人做事大家都信服,这个团长非你莫属。”就这样,春哥接下了这个“头衔”,我们的伙食团也算正式“挂牌”了。</b></p><p class="ql-block"><b> 有了班子,有了规矩,伙食团就像一台上了油的机器,很快转了起来。春哥牵头建了个微信群,每天傍晚,大家就在群里“点菜”:“明天想吃酸菜鱼”“好久没喝鸡汤了”“能不能整个烧白?”轮值的小组则根据大家的需求,敲定第二天的菜单,再估算好经费——每人每天交15块钱,多退少补,账目由春哥登记,每周公示一次,透明又放心。</b></p><p class="ql-block"><b>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每天的采购环节从不含糊。轮值的两位老师早上七点就得出发,骑着电动车往乡场的农贸市场赶。去早了,能挑到最新鲜的食材:刚宰杀的土鸡还带着余温,活蹦乱跳的鲫鱼在水盆里吐着泡泡,带着露水的青菜水灵灵的,连土豆都带着泥土的清香。有次我和道云兄一起买菜,他拿着小本子记着:“土鸡一只,要三斤以上的;排骨两斤,用来炖玉米;青菜一把,青椒五个……”活像个严谨的会计。我打趣他:“王教授,买菜还要列方程啊?”他捋了捋胡须:“‘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材选得好,菜才好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开伙首日:酒酣歌起,烟火最动人。</b></p><p class="ql-block"><b> 伙食团的“开业大典”定在一个周六的傍晚,特意选在休息日,就是为了让所有人都能好好聚一场。那天轮到春哥、雷司机和唐老师一组掌勺,从上午就开始忙活:唐老师系着围裙择菜、洗菜,手指翻飞间,一堆杂乱的青菜就变得整整齐齐;雷司机则在案板前大显身手,剁排骨、片鱼片,动作麻利得像专业厨师。我们这些“闲杂人等”也没闲着,华仔扛来从家里带来的八仙桌,肖老师帮忙擦桌子、摆碗筷,张均老师则在群里一遍遍提醒:“六点开饭,谁都不准缺席!”</b></p><p class="ql-block"><b> 夕阳西下时,饭菜的香味已经飘满了整个校园。八仙桌上渐渐摆满了菜肴:炖得酥烂的玉米排骨汤,汤汁乳白,飘着淡淡的玉米香;雷司机拿手的酸菜鱼,酸菜金黄,鱼片雪白,酸香扑鼻;唐老师做的红烧鸡块,色泽红亮,筷子一夹就能脱骨;还有春哥卤的猪蹄,颤巍巍的,裹着浓郁的卤汁……最让人期待的,是我从乡场酒铺带来的纯高粱酒。那酒铺老板是我的老熟人,知道我们伙食团开伙,五十块一斤的酒,三十块就卖给了我,我特意拎了两斤,取“双喜临门”的彩头。</b></p><p class="ql-block"><b> 六点一到,老师们陆续赶来,十多个人围着两张拼起来的八仙桌坐下,瞬间就把小小的厨房挤得满满当当。孙校长端着搪瓷盅盅(乡下喝酒都爱用这玩意儿,厚实又接地气)站起身,清了清嗓子说:“今天,咱们伙食团开张,既是为了吃口热饭,更是为了让大家像家人一样聚在一起。来,我先敬大家一杯,为咱们的友谊,也为这热闹的日子。”</b></p><p class="ql-block"><b> “干杯!”所有人都举起盅盅,碰撞声清脆响亮。酒水下肚,先是一阵辛辣,随即涌上一股暖流,从喉咙暖到胃里,连带着浑身的毛孔都舒展开来。“咕噜咕噜”的饮酒声里,筷子开始“叮叮当当”地动起来。“这酸菜鱼太绝了!雷司机,你以前是不是开过馆子?”华仔一边往嘴里塞鱼片,一边含糊不清地问。雷司机得意地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做饭也是门手艺!”</b></p><p class="ql-block"><b> 酒过三巡,雷司机的兴致彻底被点燃了。他放下筷子,清了清嗓子说:“光吃菜喝酒没意思,我给大伙唱首歌!”没等大家鼓掌,他就扯开嗓子唱了起来:“东方红,太阳升……”他的嗓音洪亮,带着乡村汉子特有的质朴,唱到“照到哪里哪里亮”时,我们都忍不住跟着合唱,声音越唱越大,透过窗户飘出校园,惊飞了树上的麻雀。</b></p><p class="ql-block"><b> 那天的饭桌上,每个人都卸下了平日里的拘谨。华仔端着酒盅挨个敬酒,光头在灯光下锃亮,嘴里还念叨着他的名言:“你说的都是对的,这酒确实好喝!”这位安办主任,别看平时板着脸讲安全条例,此刻却像个孩子一样热闹,后来我们才知道,他炸的油酥花生米是一绝,颗颗饱满,脆生生的,下酒再合适不过。</b></p><p class="ql-block"><b> 道云兄倒是安静,一边小口喝酒,一边慢条斯理地吃着烧白。这位一米八的“王教授”,名字里带个“道”字,却既不信佛也不从道,满脑子都是数学公式。他最近正研究把数学知识融入文学,自己开了个公众号,天天琢磨“如何用函数分析诗歌的韵律”。可谁也没想到,他蒸的烧白能那么好吃——肥肉炖得入口即化,一点不腻,瘦肉吸满了酱汁,咸香浓郁。“‘治大国若烹小鲜’,做烧白和解数学题一个道理,火候和调料都得精准。”他一本正经地说,逗得大家哈哈大笑。</b></p><p class="ql-block"><b> 肖波老师则在一旁给大家添酒,他是学校的微机高手,连做饭都带着“技术范儿”。“我炒青菜都是按比例放盐的,300克青菜放2克盐,多一分则咸,少一分则淡。”他说着,还掏出手机给我们看他的“做菜配方表”。不过我们更佩服的是他的热心肠,谁的电脑坏了、课件做不出来了,只要喊一声“肖老师”,他准会放下手里的事来帮忙,毫无怨言。“‘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能帮上大家就好。”这是他常说的话。</b></p><p class="ql-block"><b> 女老师们更是伙食团的“定海神针”。唐老师就像我们的大嫂,不光菜做得好,还特别会照顾人,看到谁没吃多少,就往谁碗里夹菜:“多吃点,教书费脑子。”张均老师则时刻记得自己“纪律委员”的身份,看到有人起身要走,立刻喊住:“别急着走,汤还没喝呢!今天必须光盘!”</b></p><p class="ql-block"><b> 那天的晚饭,我们吃了整整两个小时。推杯换盏的声音、开怀大笑的声音、偶尔响起的歌声,交织在一起,在乡村的暮色里久久回荡。临走时,华仔拍着我的肩膀说:“以前一个人吃饭,十分钟就解决了,今天吃了两个小时,还觉得没够。”我笑着点头,心里忽然想起一句老话:“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于我们而言,这热热闹闹的伙食团,便是最实在的“赏心乐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四、日常烟火:琐碎里的温暖与欢喜。</b></p><p class="ql-block"><b>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伙食团的热闹也不是只在开业那天。往后的日子里,这小小的厨房,渐渐成了我们校园生活里最温暖的角落,每天都在上演着琐碎却动人的故事。 </b></p><p class="ql-block"><b> 轮值做饭成了老师们最期待的“任务”。每个人都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春哥的卤味堪称一绝,不管是卤牛肉还是卤鸡爪,都入味十足,每次他掌勺,大家都要多添一碗饭;雷司机的酸菜鱼成了“保留曲目”,每周至少要安排一次,不然群里就会有人“抗议”;唐老师的炖汤百喝不厌,玉米排骨汤、莲藕猪脚汤、萝卜老鸭汤,换着花样来,冬天喝一碗,浑身都暖烘烘的;华仔的油酥花生米成了饭桌上的“常客”,不管做什么菜,他都会额外炒上一盘,说是“下酒必备”;道云兄的烧白则是“压轴大菜”。只有逢年过节或有人“赞助”时才会做,每次一端上桌,立刻被抢空;肖老师的炒菜永远精准美味,连最简单的番茄炒蛋,都能炒出不一样的鲜香。</b></p><p class="ql-block"><b> “众人拾柴火焰高”,做饭时的分工永远那么默契。轮值的老师负责掌勺,没轮值的老师只要有空,就会主动搭把手:有的择菜,有的洗菜,有的切菜,有的烧火。有次轮到我和两位年轻老师做饭,我们三个都是“厨房新手”,对着一堆食材束手无策。唐老师看到了,立刻系上围裙过来帮忙:“别急,我教你们。”她一边示范如何切土豆丝,一边叮嘱:“切菜要慢,注意安全,土豆丝要切得均匀才好吃。”春哥控制火候:“炒青菜要用大火,炒肉丝要用中火,炖汤要用小火慢炖。”在大家的帮忙下,我们总算做出了一桌像样的饭菜,虽然味道不算顶尖,可吃着自己参与做的菜,心里格外香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五、烟火不散:岁月里的情谊与力量。</b></p><p class="ql-block"><b> 不知不觉间,“第二伙食团”已经陪伴我们走过了四个春秋。这四年里,校园里的树绿了又黄,学生换了一批又一批,可伙食团的烟火气,从未消散。它就像一个温暖的磁场,把我们这群在山里教书的人紧紧凝聚在一起,让单调的乡村校园生活,变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b></p><p class="ql-block"><b> 这就是我们的“第二伙食团”,没有山珍海味,只有烟火气和一群把单调日子煮成诗的伙伴。</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