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讲义》黄元吉祖师 象元 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 的逐句编号、翻译 《临道德经王羲之集字》

杨彧·茶修仙苑·普洱茶非遗传承人

<p class="ql-block">《道德经讲义》黄元吉祖师 象元 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的原文及解读的逐句编号、翻译和注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标题解读:</p><p class="ql-block">《道德经讲义》黄元吉祖师 象元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解读: 这是黄元吉祖师对《道德经》的讲解著述。“象元”第二十五章的核心主旨是“道效法自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文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p><p class="ql-block"> · 翻译: 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p><p class="ql-block">2.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p><p class="ql-block"> · 翻译: 它寂静啊(寂 jì),空虚啊(寥 liáo),独立长存而永不改变,循环运行而永不停息(殆 dài),可以看作是天下万物的根本(母体)。</p><p class="ql-block">3.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名之曰大。</p><p class="ql-block"> · 翻译: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给它取个表字叫做“道”,再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叫做“大”。</p><p class="ql-block">4.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p><p class="ql-block"> · 翻译: “大”称之为周流不息(逝 shì),周流不息称之为广阔遥远,广阔遥远又称之为返回本原。</p><p class="ql-block">5.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p><p class="ql-block"> · 翻译: 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王也大。</p><p class="ql-block">6.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p><p class="ql-block"> · 翻译: 宇宙中有四大,而王位居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7.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p><p class="ql-block"> · 翻译: 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读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道者何?即鸿濛未判前,天地未兆,人物无形,混混沌沌,浑然一气,无涯无际,无量无边,似有一物,由混沌而成,盘旋空际,先天地而生者,所谓无极是也。</p><p class="ql-block"> · 翻译: 道是什么呢?就是在宇宙未分(鸿濛 hóng méng)之前,天地尚未显现征兆,人与万物都还没有形态,处于混沌(混混沌沌 hùn hùn dùn dùn)状态,浑然是一团元气,没有边际,无法衡量,没有极限。仿佛有一个东西,从混沌中形成,盘旋在虚空之中,先于天地而存在,这就是所谓的“无极”。</p><p class="ql-block">2. 寂虚而育生机,寥廓而含动意,所谓太极是也。</p><p class="ql-block"> · 翻译: 它寂静虚无却孕育着生机,空阔(寥廓 liáo kuò)而包含着运动的趋势,这就是所谓的“太极”。</p><p class="ql-block">3. 万物皆有两,惟太极无二。</p><p class="ql-block"> · 翻译: 万物都有阴阳两面,唯有太极是独一无二、没有对立的。</p><p class="ql-block">4. 自一动而开天地、分阴阳,四象五行包含个内,人物繁衍,日月充盈,岂不生育多而太极衰乎?</p><p class="ql-block"> · 翻译: 自从太极一动而开辟天地、分离阴阳,四象五行都包含在其中,人类万物繁衍,日月运行充满天空,这样化育众多,难道太极会因此衰减吗?</p><p class="ql-block">5. 不知此个混成之物,视不见,听不闻,无物不有,无时不在,孑然独立,浑然中处,却又生生不已,化化无穷。</p><p class="ql-block"> · 翻译: (人们)不知道这个浑然天成的东西,看它看不见,听它听不到,但没有一物不拥有它,没有一刻它不存在。它超然独立(孑然 jié rán),处于混沌的中心,却又生生不息,变化无穷。</p><p class="ql-block">6. 自混沌以迄于今,初不改其常度,且独立之中一气流行,周通法界,开阖自如,循环不已。</p><p class="ql-block"> · 翻译: 从混沌时代直到今天,它从未改变其常态。而且在独立存在之中,一气流行,周遍贯通整个法界(宇宙),开合自如,循环不止(阖 hé)。</p><p class="ql-block">7. 以凡物而论,似乎其有困殆矣,孰知周流三界,充满群生,天赖之以清,地赖之以宁,谷赖之以盈,人赖之以生,无非顺其自然之运。</p><p class="ql-block"> · 翻译: 用普通事物的道理来衡量,似乎它会有困乏疲殆(困殆 kùn dài)的时候,但谁知它周流于三界(天地人),充满一切众生。天依靠它而清明,地依靠它而安宁,河谷依靠它而充盈,人依靠它而生长。这一切无不是顺应它自然的运化。</p><p class="ql-block">8. 其间生者自生,成者自成,而太极浑然完全却不因之而稍殆。</p><p class="ql-block"> · 翻译: 这过程中,生长的自然生长,成就的自然成就,而太极本身浑然完整,却并不因此而稍有损耗。</p><p class="ql-block">9. 虽千变万化,迭出不穷,莫不由此而有兆有名,故可为天下母也。</p><p class="ql-block"> · 翻译: 虽然演化出千变万化,层出不穷(迭 dié),但没有一样不是由此(道)而有了征兆和名相,所以它可以被称作天下万物的母体。</p><p class="ql-block">10. 夫天至高也,以高而可名;地至厚也,以厚而可名;惟此无极之极,不神之神,无声无臭,无象无形,而於穆不已。</p><p class="ql-block"> · 翻译: 天极其高远,因其高远可以命名;地极其深厚,因其深厚可以命名。唯有这个无极的极致、不神之神(超越神奇的神妙),没有声音没有气味(臭 xiù,气味),没有形象,却深邃肃穆(於穆 wū mù)、运行不止。</p><p class="ql-block">11. 吾亦不知其所名,惟字之曰道。</p><p class="ql-block"> · 翻译: 我也不知道它的名字,只好给它取个表字叫做“道”。</p><p class="ql-block">12. 以道为天地群生共由之路、公共之端。</p><p class="ql-block"> · 翻译: 因为道是天地万物共同经由的道路、共同的起始点(端 duān)。</p><p class="ql-block">13. 道可包天地,天地不能包道,道可育群生,群生不能育道。</p><p class="ql-block"> · 翻译: 道可以包容天地,天地却不能包容道;道可以化育众生,众生却不能化育道。</p><p class="ql-block">14. 以其浩浩渊渊,靡有穷极,强名之曰大。</p><p class="ql-block"> · 翻译: 因为它浩瀚渊深(浩浩渊渊 hào hào yuān yuān),没有穷尽,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叫做“大”。</p><p class="ql-block">15. 大哉道乎!何其前者往,后者续,长逝而靡底乎?大之外又曰逝。</p><p class="ql-block"> · 翻译: 道真是伟大啊!为何前面的消逝了,后面的又接续上,永远流逝而没有尽头(靡底 mǐ dǐ)呢?所以在“大”之外又加上“逝”。</p><p class="ql-block">16. 何其超沙界、充绝域、悠远而难测乎?逝之外又曰远。</p><p class="ql-block"> · 翻译: 为何它能超越恒沙世界、充满绝远地域(沙界 shā jiè,佛家语,指无数世界)、悠远而难以测度呢?所以在“逝”之外又加上“远”。</p><p class="ql-block">17. 凡事变极则通,穷极则反,何其宛转流通、回环而不已乎?故又名之曰反。</p><p class="ql-block"> · 翻译: 凡是事物变化到极点就会通达,穷尽到极点就会返回(反 fǎn,同“返”)。为何它能如此曲折流通(宛转 wǎn zhuǎn)、循环往复而不停止呢?所以又给它命名为“反”。</p><p class="ql-block">18. 如此之名,不一其称,只可稍状其大。</p><p class="ql-block"> · 翻译: 像这样的名称,有不同的称呼,都只能稍稍形容它的广大。</p><p class="ql-block">19. 然大孰有过于道者哉?</p><p class="ql-block"> · 翻译: 然而,还有什么能比道更“大”呢?</p><p class="ql-block">20. 道之外惟天为大,天之外惟地为大,地之上惟王为大,故东西南北之中有四大焉,王处其一。</p><p class="ql-block"> · 翻译: 道之外只有天最大,天之外只有地最大,地之上只有王最大。所以说宇宙中有四大,王位居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21. 王为庶物首出之元,以管理河山,统辖人物,可与天地并称为大。</p><p class="ql-block"> · 翻译: 王是万物中首要突出的元首(庶物 shù wù,众物),用来管理河山,统辖人与万物,因此可以与天地并列称为“大”。</p><p class="ql-block">22. 但王为地载,故王法地以出治也。</p><p class="ql-block"> · 翻译: 但是王是被大地所承载的,所以王要效法大地来施行治理。</p><p class="ql-block">23. 地为天覆,故地法天以行令也。</p><p class="ql-block"> · 翻译: 大地被天空所覆盖,所以地要效法天来运行它的法则。</p><p class="ql-block">24. 且天为道育,故天法道以行政也。</p><p class="ql-block"> · 翻译: 而且天是被道所化育的,所以天要效法道来行使它的功用。</p><p class="ql-block">25. 而要皆本于自然,无俟勉强,不待安排。</p><p class="ql-block"> · 翻译: 而这一切根本上都源于自然,不需要等待勉强(俟 sì,等待),不需要人为安排。</p><p class="ql-block">26. 是道岂别有所法哉?吾亦强名之曰“道法自然”而已矣。</p><p class="ql-block"> · 翻译: 如此看来,道难道还效法别的什么吗?我也只是勉强称之为“道效法自然”罢了。</p><p class="ql-block">27. 学者性命交修,惟法天地之理气以为体,法天地之功效以为用。</p><p class="ql-block"> · 翻译: 修道的人要性和命一同修炼(性命交修 xìng mìng jiāo xiū),只需效法天地的理与气来作为本体,效法天地的功能效用作为应用。</p><p class="ql-block">28. 斯修性而性尽,炼命而命立矣,岂空言自然者所可比哉?</p><p class="ql-block"> · 翻译: 这样才能通过修性而穷尽本性,通过炼命而确立天命。这哪里是那些空谈“自然”的人所能比拟的呢?</p><p class="ql-block">29. 天地间浑沦磅礴,浩荡弥纶,至显至微,最虚最实。</p><p class="ql-block"> · 翻译: 天地之间浑然一体、气势盛大(浑沦 hùn lún, 磅礴 páng bó),浩瀚流动、遍布统摄(弥纶 mí lún),极其显赫又极其精微,最虚无又最实在。</p><p class="ql-block">30. 而凡形形色色莫不自个中生来,此何物耶?</p><p class="ql-block"> · 翻译: 而所有形形色色的事物无不是从这个“个中”(指道)产生出来,这是什么事物呢?</p><p class="ql-block">31. 生于天地之先,宰乎天地之内。</p><p class="ql-block"> · 翻译: 它生于天地之先,主宰于天地之内。</p><p class="ql-block">32. 立清虚而不稍改易,周沙界而无有殆危,真可为天下母也。</p><p class="ql-block"> · 翻译: 它立于清虚之境而丝毫不改变,周遍沙界而没有丝毫危险(殆危 dài wēi),真可以算是天下万物的母体。</p><p class="ql-block">33. 未开辟以前有此母气而后天地生,既开辟以后有此母气而后人物肇。</p><p class="ql-block"> · 翻译: 天地未开辟以前,有了这个母气,然后天地才产生;天地开辟以后,有了这个母气,然后人与万物才开始出现(肇 zhào,开始)。</p><p class="ql-block">34.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曰大。</p><p class="ql-block"> · 翻译: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给它取表字叫“道”,取名叫做“大”。</p><p class="ql-block">35. 大则无所不包,逝则无所不到。</p><p class="ql-block"> · 翻译: “大”就是无所不包,“逝”就是无所不到。</p><p class="ql-block">36. 无曰远莫能致,须知穷极必反。</p><p class="ql-block"> · 翻译: 不要说遥远就无法达到,必须知道事物穷极就必定返回。</p><p class="ql-block">37. 道之大,不诚四大中所特出者哉?</p><p class="ql-block"> · 翻译: 道之“大”,难道不确实是四大中特别突出的吗?</p><p class="ql-block">38. 学人欲修至道,漫言自然,务须凝神调息。</p><p class="ql-block"> · 翻译: 求学修道之人想要修炼至高无上的道,不要空谈“自然”,必须要凝聚心神、调节呼吸。</p><p class="ql-block">39. 凝神则神不纷驰,人之心正,即天地之心亦正。</p><p class="ql-block"> · 翻译: 凝聚心神,那么精神就不会纷乱驰骋;人的心念端正了,天地的心念也就随之端正。</p><p class="ql-block">40. 调息则息不乖舛,人之气顺,即天地之气亦顺。</p><p class="ql-block"> · 翻译: 调节呼吸,那么气息就不会错乱乖谬(乖舛 guāi chuǎn);人的气顺畅了,天地的气也就随之顺畅。</p><p class="ql-block">41. 参赞乾坤,经纶天地,功岂多乎哉?只在一心一身之间,咫尺呼吸而已矣。</p><p class="ql-block"> · 翻译: 参与辅助(参赞 cān zàn)乾坤化育,经营治理(经纶 jīng lún)天地,功夫难道很多很复杂吗?其实只在一心一身之间,近在咫尺(咫尺 zhǐ chǐ)的呼吸之中罢了。</p><p class="ql-block">42. 《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其即此欤?</p><p class="ql-block"> · 翻译: 《中庸》说“达到中正平和(致中和 zhì zhōng hé)的境界,天地便各安其位,万物便生长繁育”,说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p><p class="ql-block">43. 人果时时存心,刻刻养气,除饥时食饭、困时打眠之外,随时随处常常觉照。</p><p class="ql-block"> · 翻译: 人如果真的时时存养本心,刻刻涵养元气,除了饥饿时吃饭、困倦时睡觉之外,随时随地常常保持觉知观照(觉照 jué zhào)。</p><p class="ql-block">44. 不许一念游移、一息间断,方免疾病之虞。</p><p class="ql-block"> · 翻译: 不允许一个念头游移不定,一息(呼吸)间断,这样才能避免疾病的忧虑(虞 yú)。</p><p class="ql-block">45. 否则稍纵即逝,外邪得而扰之,正气不存,邪气易入,有必然者。</p><p class="ql-block"> · 翻译: 否则(心神气息)稍微一放松就会消失,外邪就能够乘机干扰。正气不能存留,邪气就容易侵入,这是必然的。</p><p class="ql-block">46. 古云:“人能一念不起,片欲不生,天地莫能窥其隐,鬼神不能测其机,”洵非诬也。</p><p class="ql-block"> · 翻译: 古人说:“人如果能做到一个妄念不起,丝毫欲望不生,天地也不能窥探他的隐秘,鬼神也不能测度他的玄机。”这确实(洵 xún,确实)不是假话(诬 wū,欺骗)。</p><p class="ql-block">47. 人谓筑基乃可长生,那知学道人就未筑基,只要神气常常纽成一团、毫不分散。</p><p class="ql-block"> · 翻译: 人们说打好基础(筑基 zhù jī,内丹术初级功夫)才可以长生,哪里知道学道之人即使尚未筑基,只要精神与元气常常凝结成一团、毫不分散。</p><p class="ql-block">48. 则鬼神无从追魂摄魄,我命由我不由天也。</p><p class="ql-block"> · 翻译: 那么鬼神就无从追索他的魂、摄取他的魄,我的命运由我自己掌握而不由上天决定了。</p><p class="ql-block">49. 吾不惜泄漏之咎,后之学者苟不照此修持,则无以对我焉。</p><p class="ql-block"> · 翻译: 我不惜承担泄漏天机的过错(咎 jiù),后来的学者如果还不依照这个方法去修持,那就对不起我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