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时常,会遐想甘南的美景。所以,当女儿有了出游的想法时,我的第一反应,便是要去那里!想着,可以极尽舒畅的心情,在自己的视角中,去感受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未及启行便觉惬意万分。可惜,在夹杂了太多现实因素的考量后,最终的导航,由西调至了北!不知不觉,感觉很久没有出去了。这对于一个时常向往出去走走的我来说,当下周而复始刻板单调的生活,用不得以的禁锢来形容“恰如其分”。所以,当车渐渐驶离时,瞬间感觉眼前所有的一切是那么鲜亮、那么自由,以至连呼吸都觉舒畅了许多。一路上,在与女儿、爱人的说笑间,那种“在一起”的幸福感,常常会充溢心间。“去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走出去”,打开车窗拂面而来的微风,让这样的声音直达心底。想着前一晚,和女儿一块站在地图前,细细听着她的出游路线建议,那一刻,除却对女儿突然作出的选择满是意外外,我所希望的便是将地图上一个一个点的串联,尽快成为行之所迹、目及所向。是得承认,相较于一城一地的人文景观,我总觉得内心的文化滋养,无论是厚度还是宽度很难与之相适,所以每每出游更喜欢将自己置身于山水间,因为那样的环境不需要背负太多的负重。可偏偏这次选择的出游路线,有太多的历史“留痕”!车行途中,一个有关北魏王朝的身影,总希望它能尽可能地变得清晰,哪怕,只是仓促间的“临时抱佛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行程的第一站,大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九大古都”、“中国煤都”,有这样的荣耀加持,这座城市的“底气”从高速出口处,便开始彰显无遗。“中国大同”,看着如此的“吸睛”标注,内心不由思忖,在即将踏入其内后,它的“大而不同”会以怎样的方式去呈现,而我又能以何种的姿态去大方走入?手握方向盘,看着一切的“新奇”从眼前滑过,我的搜寻便在这种缓缓而行的车速中开始小心窥望,悄无声息间心的方向一点一点地向它倾靠。将住宿地直接订到古城内,便是希望不想耽搁太多的时间,毕竟,来此更多地聚焦无疑会是在这里。没有太多的休整,在古城的角角落落里,走走停停,青石板铺装的路面上,我们彻底抛开先前他人的影像与描绘,开始用个人的眼光与足迹,去留存独属于自己的古城印象。从下午一直逛到华灯燃亮,华严寺口、代王府前、九龙壁下,人流攒动,一样的期许中,每个人都会用不同的视角,去沉淀一份由历史绵延下的恢宏与壮美。而我,也曾以轻微的指尖触摸,尝试着与每一处古建共情。“想和你在大同看着日出,只谈微风和晚霞”,古城的极致浪漫,也许就藏于这般的文字描述中,但面对中国九大古都的加持,谈论所及的对象用“只”形容,真的可以吗?看着女儿和爱人牵手而行的画面,脑海中时不时想像着她们换装汉服的模样,并连带着自己也想去穿越千年,到真实的维度空间内,做一回军士或侠客。不得不承认,有了灯光的渲染,有了声乐的律动,夜晚的大同古城真的很美。回到宿处时,在已然的味蕾满足下,不成想,女儿竟然又点起了外卖。先前不愿排队的美食,深夜由快递送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翌日清晨,一种习惯使然,早早地起床,当这座城市还在整体“休憩”时,我的脚步已然行走在了古城的“大街小巷”。没有了白日的喧嚣与嘈杂,亦少了夜晚的璀璨与光亮,这样静寂的氛围似乎更适合一个人与一座城的沟通与交流,它缓缓得说,我静静得听。从昔时的平城到今日的大同,追寻千年历史的陈迹中,每行一步都小心翼翼。因为,这里集中聚留着人们对北魏王朝的遐想。而眼前的古城,恰好可以提供相应的载体,让人们的目光穿行千年企及所向。不知懵懂前行的阴差阳错,还是自有力量的暗中指引,“官员人等至此下马”,一方竖碑下,张眼望去,即将所行之处,涌发的不止兴趣,还有一种无法言出的希冀。穿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尊经阁,沿着一条中轴线,我的脚步最终停留在了孔子的塑像前。那一刻,其实已然可从诸多呈现中,感受到其内无处不散发的文化意味,只是不知脚下之地竟享有着“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文庙”的殊荣。幸甚,来过,亦鞠躬拜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行程的下一站,是云岗石窑。驱车离开古城时,我的脑海里始终萦绕着一个人的名字,因为在这短短的一日游历中,听到了对他太多的提及,耿彦波。“要让这个城市兴奋起来”,主政大同的5年时间内,他对魏都城市的复兴改造殚精竭虑。作为一名外来游客,亦想致谢,因为这里的绿树成荫、这里的文化传承、这里的古城保护,独独让我忘了它还有“煤都”的称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终于来了,当看到“云岗石窟”的醒目标志时,我的激动无法言表。从敦煌到麦积山,从云岗到龙门,当这样的石窟呈现,裹袭着另一层宗教步履时,纵不是它的信众,亦寻求能顺沿方向,一路感受它每行一步的变化。应该承认,我的这种意念,多是由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行者无疆》所起。只是未曾想,我对石窑文化的亲身感受,竟断径而始。不过,这样也好,临立在此,上可遥望溯源,下可放眼观变。从景区大门驶入,迫不及待下,我开始了一个人的自顾不暇。59000多尊佛窟造像,这是官方给予出的统计数据。望着自东向西绵延千米的大小洞窟,一个再也绕不开的王朝身影“扑面而来”,北魏。由东北扩张南下,并最终实现北方一统,鲜卑人的国祚由公元386年起至534年终,在这近一个半世纪的长期统治下,佛教经历过的兴衰罔替足以令人唏嘘不已。而对于这一切,相信景区门口前那个瘦削矍铄目光如炬的僧人,更有深悟。他,是昙曜法师,一个从“灭佛”中逃离,又从“兴佛”中起塑的僧人。当眼前的武州山中,响起第一声凿音时,便注定在宗教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有了他的一方天地。一路行进,在不同的视觉感受中,相比其他洞内造像,“昙曜五窟“的呈现,似乎更有冲击力。“皇帝即如来”,顺应统治阶级的教化所需,“昙曜五窟”亦佛亦帝,各有尊容。只是不知,当昙耀为发出灭佛诏令的太武帝造像时,他真得能做到波澜不惊心如止水?所以,当行走在第18窟时,是得让脚步多驻足一会,因为那尊高挺的佛像中,有足够的故事去想像,也有足够的不同去揣测。一个灭佛者却身披万佛袈衣,仅此一处便可生出诸多臆测,而对这种臆测做出准确判断的人,恐非昙曜法师莫属,可偏偏他最终的去向,却不知云游何处,消逝得如此干净。徜行于这般的佛国世界,人群中任何异常的举动,似乎都会令我心惊,因为生怕内心的无知会恼了各位高耸的石佛。所以,当我回转过神,看着路边人群纷纷举手,一脸的茫然下,在抬举与放落间,所有的不自然都显在了手上。如果不是问询前来的女儿,我也不知何时能摆脱纠结。原来,仅是人们借助不同的拍摄角度,试着与佛去合掌。哑然失笑之余,听着女儿的指挥,时近时远,高举右手,一样去寻找与“佛”最贴合的留影。由东向西的终点处,一块地上平铺的石头映入眼帘,上刻“西天梵音”,落款余秋雨。看到那三个字,会心一笑。“从何处走向大唐”,先生的解释不就是1500多年前的这里吗?而我不也正是追随着先生的思考,来于此地?与佛击掌,不如与先生在此握手。“未曾开化的蛮力能够参与创建一个伟大的文化盛世吗?这就要看它能不能快速地自我开化。如果它能做到,那么,旷野之力也就可能成为支撑整个文明的脊梁。”千年前的王朝早已被历史的长河所湮没,但人们对于北魏的影响似乎一直未停止思考,以至于常有新颖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解破茧而出,余先生的如是说,孝文帝似乎更可会意并安心受用。静静地看着眼前的石窟,我的耳边似有斧劈刀凿的声音,正不远千年悠然而来,而这种声音,仿佛暗含力量,让我试着去推开沉重的闸门,走入一个王朝的世纪兴衰。临别时,我双手合掌,深躬腰身,为感恩此一刻的遇见,一眼千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车行五台山的途中,女儿在网上为下一站的落脚而忙,爱人始终盯着路况专心驾车。安静的氛围中,倒可让我的思绪继续在云岗的回想中“飞一会”。毕竟,在仓促的行程中,我的专著过多地放在了对北魏王朝的怀想中,而对于建筑本身的美,仅可在眼眸中一闪而过,只因那里挤下了太多的“佛”与太多的人!而此一刻,于狭窄的车身内倒可得闲,慢慢翻看。“当宗教的教义主张与国家的统治所需达到某种契合,它的弘扬便可借助某种外在形式完全表现出来,譬如眼前的万尊佛与接下的众多寺。”,我不知道,这种理解是否完全准确,但从史载“三武一宗”“灭佛”的浩劫中,似乎可对这样的观点做出间接的印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想着出行前,我们为登临五台山做的各种准备,到真正抵达后,才发觉原来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景区,所有的防寒衣物成为了根本无需的冗余。计划行程的第三站,五台山。车行3个多小时,在导航的指引下,我们竟然被入住的地方绕了个迷糊,当真正找到时,才发觉它所处的位置,因为路面整修而显得如此脏乱。虽临时调整了宿处,但房间内还是太过狭小,以致女儿直呼“失败”。虽知道景区需要提前预约,但因行前日程的不确定性以及对旅游淡季的太过自信,当真正点开预约通道时,才发现车入五台山早已没了空位。不甘心会失去自驾的便利,第二天清早6点,随着景区加开的当日第一次预约通道被打开,一直喜欢懒睡不起的女儿,竟早已坐在床前打开了手机,并顺利抢到了车入景区的空位。匆忙洗漱用过早餐后,便直奔景区酒店。佛教名山下,所有的民俗都禅意满满。应该说,在一个名曰“见山是山”的民宿内,我们体会到了一种特别的热情与关照。从登记前的安排,到入住后的关照,但有所需一应满足。所以,当我们驶离后,对于她的电话问询,毫不犹豫地给出了最好的评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先前还曾做过的攻略,真正抵临时却乱了方寸,于是,索性由着自己的计划,直接选择从黛螺顶的1080级台阶开始,漫无目的的行走中,不成想竟也未落下任何一个曾经在心底做过的“标注”。毕竟,太过紧邻。也许,正是由于此间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所以,鳞次栉比的寺庙中,总能得见。一座座“青庙”与“黄庙”在这里不分彼此,参杂有序、相互包容,千余年的皇家尊崇,让这里呈现出了别样的高贵气象,从一砖一瓦到檐牙斗拱,从一炉一鼎到横匾竖额。临立山间,望着周山遍布的大小寺庙,突然想问自己,难道来此只是为寻求实现心里的期许?当“问佛”的歌声在耳边萦绕,可能那一声声悠扬的旋律中就有我所寻求的答案。想着,塔院寺自己手摸着一个又一个转经筒,来回绕行中,不知是氛围所至,还是敬畏使然,异于寻常的虔诚下,那一刻,只觉心如莲开。相信选择来此的人们,大抵还是会更多地为了达到某种心理求助,亦财亦位、亦学亦名、亦健亦安。而常常难以置信的灵验,更让这里香火鼎盛、人流如织。于是,在殊像寺、在五爷庙、在塔院寺、在黛螺顶、在显通寺、在菩萨顶,见到了太多的顶礼膜拜、太多的虔诚肃穆、太多的焚香祷告,置身并往来于这样的空间,不得不让人心怀敬畏,连言语都轻声许多。诗云“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似乎更适合眼前佛国的世界。因为身边时常牵有的“特殊关照”,我的小心翼翼无处不在。所以,每至一处,我更多是置身在寺院内,与多数游客一样,将美好的寄寓默念于心。在至秋还夏的时节,这里没有枫红杏黄的绚烂,但山间的气息氤氲,使心内常有一种别样的安静。于是,望着满眼的翠绿,虽是未经调色,亦觉唯美。“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最难”一篇镌刻在壁的《归山词》,让我对事关五台山的怀想,更多了一份与他去帝向佛的疑惑。清顺治帝,绕不开的五台山,四百余年,诸多揣测、诸多言评,莫衷一是。驱车离开时,最大的希望便是此一行,即有圆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忻州,一座几近未曾听闻的城市,而今,却要专程赶往。揣测着女儿的选择,虽不会无端作出,但在始终的神秘面纱下,期望接下来的面对,它会给我完全不一样的惊喜。缘于客家主人的异常热情,在这座城市所给予的第一缕温暖中,随着脚步从古城南门的踏入,所有的面纱开始一点一点地揭开。以为只是很小的规模,可站在全景图下,却发现古城的分布不仅规整,而且透露出的气息亦是不凡。“始建东汉、扩容唐宋、明制规模、清成气象”,在历朝历代的修葺加修中,“晋北锁钥”之势渐立,“茶路名城”之誉渐成。原来,行走于古城的每一步,竟有1800多年的溯源。当不时有身着汉装的美女从身边走过,不由得要回看几眼,因为那袭华美的服装中藏有我无限的暇想和太多的如果。沿着南北中轴纵向前行,两旁的明清建筑被各种美食所“霸据”,禁不起味蕾的“挑逗”和商家的“吆喝”,完全轻松的状态下,再也无法顾及古城之体味,一切先从不辜负“美食”开始。属实记不清一路行将下来,我们有过多少次驻足观望,又有多少次让唇齿留香,在不同口味的叠加下,我能道明的似乎仅有可数的几样,难不成是因为挑食之故?白日的忻州,除却舌尖上的享用外,更多的时间是在一座名曰“秀容书院”的地方行走。这里,曲径通幽;这里,错落有致;这里,书香味浓;这里,古朴庄重;这里,高可瞰远;因为有对书院太多的不了解,只能用如此极尽简洁的文字,道出可能令人发笑的肤浅,“这里,别具一格”、“这里,不容忽略”,归结之语中,期望在此寻求美食的人流,在满足味蕾时,不妨向这里转向,去愉悦精神!相信一座书院,至今还能以古城的别称而名,它所内含的人文以及所包容的气象,一定会随着视角的延伸,而带给人不同的感受,或惊叹于建筑本身,或留连于景观特色,或埋首于文脉传承,或感慨于历史保护。行走于书院,我在不断沉积书院印象的同时,也在试着猜度每一位游客来此,可能滋生的别样感受。原本就想这样结束对书院的描述,但一段难以置信的相遇,让我不得不再赘笔。从先前五台山黛螺顶的初遇,到秀容书院魁星楼的再见,我们与山东一家人规划了相同的出行路线,且在这样的线路中,在这样的人流中,竟两次得见与寒暄。这令人称奇的际遇,就连跟在他们身边的女儿都直呼”不会吧,这未免也太不可思议了”。也许,这就是生活中时常会有但却无法解释的“奇妙”吧!从书院出来时,夜色渐临。当一处处灯光开始为古城点亮时,完全不一样的美,让这里开始变得格外的拥挤。临立在古城城墙,极目舒望,灯火璀璨、一片通明,连空气中都能闻到烟火升腾的味道,“东风夜放花千树”、“火树银花不夜天”,诗人笔下的描绘,不正是眼前吗?许是胡吃海塞过量所致,第二天短暂的身体抱恙后,对古城小吃的不尽兴,让我们还是早早的来到了各种各样的美食铺前,并因此享受到了勿需排队的便利。在同用一桌就餐时,与一位食客闲聊,听着她对家乡太原的如数家珍,让我钦佩亦使我汗颜。本应结束的行程,由着她无心的导引,发生了变化,以至连导航也跟着配合,在已是返程的路上,将我们导入了一个无名小路,而偏偏它还离太原挺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机缘巧合下的转向太原,让我本就放飞的心可以再次舒展。而晋祠,便毫无疑问地成为了不二之选。“不去晋祠,枉来山西”,短短的八个字,其宣传力度及影响,足以让每一位游客为之心动。不得不承认,鼓动爱人和女儿去一座久负盛名的皇家园林,有这样的宣传文字之功,但亦有去寻朋友足迹之念。当最终将夜晚的落脚放在了那里,一种无法言喻的欢喜彻底散发。所以,当车抵临太原时,我们把大把空闲的时光,留在了这座城市的繁华之地,柳巷。听钟楼怎样诉说过往,品美食何以惹逗味蕾,看古建如何诉说风情,所有的行走,不慌不忙。所有的呈现,自然安逸。“清浅的时光里,与自己对座,赏云、听风、品茶,原来,时间真的可以这么慢!”可惜,这里我们只能短暂地休憩,因为真正要去的地方并不在此,且还有不少的距离要走。当晋祠终于映入眼帘时,内心突然变得安稳了许多。夜晚的这里,一切是那么静寂,偌大的停车场随处可停,空阔的道路上人迹寥寥。看来,是我们来得着急了。在正是夜生活启幕之时,多数游客此时或许还在“灯红酒绿”中迷离。酒店的房子很是宽敞,可予人足够的养精蓄锐。因为不愿放弃来此的第一感受,籍着寻找景区大门的借口,从酒店走出时,我的眼中根本无暇顾及,已是漫无边际的黑。一路沿着极少的亮光行走,只是未曾想,一个偶然的转身,却发现妻子亦在不远处。相视一笑下,原来她的想法与我一样,喜欢在不同的夜色下,出来走走,吹吹不一样的晚风。翌日清晨,按捺不住的好奇,让我们早早地便进入到了景区。晋祠,我终于来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始建于西周时期,为纪念晋国首任诸侯唐叔虞及其母邑姜而建”,摘取百度这样的简介,只是想让我行足至此时,千万不要忘了从史载开始,这里已有3000多年沉积。所以,纵是有绿树成荫,纵是有湖水清澈,纵是有鸟语花香,亦绝不敢让眼眸有丝毫的留恋与慵懒,尽管园林的风景的确有着不一般的分布,不一般的美。可是,相较于博物馆而言,这才是我真心想感受的。跟随着导游的讲解,真正踏临晋祠博物馆,一种完全迵异的呈现扑面而来。仅是初见就让我觉得它的美是如此特别,没有丝毫的压抑与局促,开阔的空间呈现中,仿佛时常会觉得被人牵引,在一步一履瞰换景观中,娓娓道来有关它的故事与经历,这种感觉是如此得亲切与自然,以至当我试着用文字记录时,所有经过的景观依旧清晰,各种与之有关的讲述照样鲜活。千年龙柏倾于凤柏斜而不倒,宋侍女像表情丰富色彩鲜亮,难老泉内水清泉涌常年恒温,八木雕龙缠柱盘旋形态逼真,水上立交鱼沼飞梁享誉孤品,献殿内廓四面通透暑热难侵,镇水金人立近千年拒而不腐,勾心斗角建筑独特举世少见。不用试着去这样的奇景中寻求答案,因为叠加在这一令人称奇的独特中,有太多的传说与故事,而这些传说与故事足以让你相信并释疑内心的不解与困惑。或许,也正是有非同一般的皇家背景加持,这样的祠堂从其启建,便跟随着时代的更迭,不断地从扩建中丰富和加添,从未断层从未停歇,更从未遭破坏,不管这方土地受制于怎样的国家政权!想来,对于圣母邑姜,炎黄的血液中自应有一致的尊崇,对于祠堂规制,皇家的背景下又有何人敢“无端生事”。所以,当看着它,每行一步,都会有不同时代的气息散发,除却发自内心的感慨外,是当对这样的“博物馆”虔诚相拜,因为它的绵延,因为它的积蕴!庆幸,当我的脑海里已然镌刻完整并欲启行返程时,不断的人流开始大量涌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一段美好的回忆中走出来,我知道这里面是少了些对于随行“小毛孩”的提及,至于原因多半是不想把自己的喜欢强加于人。还是择文另记并与喜欢它的家人们分享吧,毕竟,此一行,我们对它的考虑和照料太多,且它亦带给我们了不尽的快乐!</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