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篇【围城内外,意义何寻】

『陈小悦』

<p class="ql-block">曾几何时,美篇以其图文并茂、操作便捷的特性,吸引了一大批用户。它似乎是朋友圈的延伸,又比朋友圈更显“精致”,提供了一个展示生活、分享见闻、记录心情的数字画册。</p><p class="ql-block">我曾以为,这里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欣赏到真实而美好的瞬间。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像我一样,感到在美篇上“不好玩了”,甚至有些疲惫。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玩美篇的意义,又该如何重新审视?</p><p class="ql-block">美篇的初衷,无疑是美好的。它鼓励用户用文字和图片记录生活,分享那些被日常忽略的细节与感动。一张精心拍摄的照片,一段饱含深情的文字,组合起来,可以构成一个微缩的世界,一个独特的视角。</p><p class="ql-block">对于创作者而言,这是一种表达,一种梳理,一种将瞬间定格为永恒的方式。对于浏览者而言,它则提供了一个窥探他人生活、获取灵感、感受多元世界的窗口。在这个意义上,美篇确实曾扮演过积极角色,它连接了素未谋面的灵魂,让距离不再是交流的障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然而,现实似乎总是比理想骨感。当我沉浸其中,期待着发现一片纯净的天地时,却发现“围城”之内,风景也未必如想象般纯粹。正如我所感受到的,“很多人的真面目并不如想象中那样”。这并非美篇独有,而是社交媒体普遍存在的现象。人们倾向于展示最好的一面,甚至刻意营造某种人设。生活的不易、内心的挣扎、平凡甚至尴尬的瞬间,往往被精心修饰或直接过滤。当我们将此视为“真实”时,失望和幻灭感便油然而生。我们渴望真诚,却常常遭遇“被展示”的真诚,这本身就是一种悖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更令人玩味的是,围绕“双精”(即被设为精华的文章和被设为精华的评论)展开的竞争,似乎成为美篇生态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很多人为了获得这个标签,可谓“使尽浑身解数”。精心挑选角度、反复斟酌文字、甚至主动出击寻求互动、拉拢“粉丝”,其投入的热情与精力,有时甚至超出了内容本身。这不禁让人反思:这真的是为了分享和交流吗?还是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认可”,一种被认可、被看见的虚荣?</p><p class="ql-block">这种为了“双精”而“玩”的心态,恰恰可能消解了美篇本应具有的乐趣和意义。当创作不再是源于内心的冲动,分享不再是出于真诚的意愿,而变成了一场精心策划的表演和一场需要技巧的博弈时,其乐趣自然大打折扣。我们看到的,可能不再是生活的原貌,而是一场场为了迎合规则、博取关注的“秀”。这不禁让人追问:有必要吗?耗费大量心神去追逐一个标签,其价值是否真的能抵消过程的疲惫与可能带来的浮躁心态?</p><p class="ql-block">或许,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和使用美篇。如果我们把它仅仅视为一个追求虚荣、展示人设的工具,那么必然会感到厌倦和空虚。但如果我们能回归初心,将其视为一个私密的日记本、一个记录个人成长轨迹的载体、一个与少数真正在意的人分享生活片段的平台,那么它的意义或许就能重新凸显。不必过分在意他人的评价,不必执着于“双精”的加冕,只需真实地记录,真诚地分享,或许就能找回那份最初的宁静与乐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玩美篇的意义,或许不在于它最终呈现了什么,而在于我们通过它,看到了什么,思考了什么,以及它如何影响了我们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当外部评价体系的引力过大时,不妨轻轻推开它,回到内心,寻找那份纯粹的记录与分享的喜悦。毕竟,生活的美好,终究在于真实和本心。与其在别人的“精”华中迷失,不如在自己的“平凡”记录里,找到那份属于自己、无需他人认证的价值与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