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线之恋

半夏

<p class="ql-block">  海边出生的人,总会有莫名的大海情结:痴迷于海岸线的粗犷轮廓,推测着每一天的潮起潮落,回忆着某一次的风平浪静抑或汹涌澎湃......总之,喜欢大海的每种姿态与表情,都是我心底念念不忘的神机。因为,我是大海的儿子。</p><p class="ql-block"> 在罗源,对于海的向往莫过于去鉴江。鉴江,一个镶嵌在福州海岸线最北端的古镇,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看似坐卧于青山的怀抱,更像安躺于大海的摇篮。或许身处偏远、鲜有工业痕迹,鉴江的阳光、空气连同海水在人们的心底便得到了自然过滤。因此,但凡工作之余、闲暇之时,我还是喜欢一个人驱车前往鉴江,借海的气息涤荡一番捆绑的心灵,获取短暂的轻松与欢愉。久而久之,每当我流连于鉴江海岸线,总能与北宋文学家苏轼来一场穿越时空的共鸣:此心安处是吾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i>记忆如昨</i></b></p><p class="ql-block"> 一直都喜欢去鉴江看海,并非是我无由的遐想,而是缘起于一场美丽的“约会”。</p><p class="ql-block"> 记得初中毕业时,在一位鉴江同学的召唤下,十几号人马第一次相约鉴江、见证友情。那个夏天傍晚,走在鉴江盐场前的海防长堤上,看着海面一幅流光溢彩的景象,大家都情不自禁地暗地抒怀,默不作声,就怕惊动了眼前的美好。此时,海风轻盈得像个陶醉的舞者,惹人心旌摇曳,而火红的太阳收起一天的张狂与傲慢,悠悠然回归于无限温柔,徘徊在山峰之巅,羞涩告别,倒映在风口浪尖翩跹起舞。</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尘世间有哪一种美,能叫人欲语还休,我想海边落日,堪称无可比拟的那一种。那一刻,大家不约而同收住了脚步,唯用一双眼睛纵情地收割着一道绚烂的风景,直到夕阳隐没了踪影,天边泛着一片金色的霞光,继而化作一幕深邃的蓝。落日之美,虽然短暂,却带给人无尽的遐想与欢愉。我相信心若应景的人,仅凭这一刻便足以抵挡整个夜晚弥漫着的孤独。落日“归巢”,周遭一片漆黑,微漾的海浪在远处沙沙作响,让大地变得更加安详与宁静。</p><p class="ql-block"> 那晚看海,我们实则慕名而去,只为一睹“睡美人峰”的芳容。顾名思义,想要欣赏这道绝美风景,非得选择夜晚前来不可,倘若没有睡意的美人,便少了几分朦胧和风韵。只见夜空拉开了一块无边无际的幕,大家沿着鉴江同学用语言勾勒的线条,认真地搜寻着,睡美人的曼妙曲线也就渐渐浮于海面。这位美人,是遥远山脉延伸入海前的绝唱,如此灵修,楚楚动人。她拥有一缕轻柔的长发,一张秀气的脸庞,还有华贵而轻放的双手,在天与地之间沉睡,在日与夜之间辗转,似乎在用一种空前绝后的沉默倾诉着亿万年来承受的寂寞。</p><p class="ql-block"> 当大家一度陷入沉醉时,我察觉到睡美人的剪影渐渐清晰,原来是月亮正藏匿于山的身后。我由心感慨着:这是多么幸运的一天,方送走日落便迎来月升。而就在月亮崭露头角的瞬间,我听见大家惊呼而起:红月亮!今晚的月亮为什么是红色的?显然已无人在乎且无暇过问,大家安静地伫立着,翘首西望,惟愿这份大自然恩赐的礼物,别要稍纵即逝。眼看着这一轮红月袅袅登场,悬停于天边,仿佛一位低垂着眼帘的少女,正为睡美人披上绯红的薄纱,也把海面涂抹得分外妖娆。而我则悄悄地闭上眼,侧耳倾听着前方这一座山、一面海,弹奏出尘世间最耐人寻味的《月光曲》。</p><p class="ql-block">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见到形同那晚日落月升的唯美画卷,也再也没有见过“红月亮”的娇羞容颜。这场记忆,或许便是我喜欢去鉴江看海的心灵呼唤吧!虽然深隐,却又如此真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i>海岸相依</i></b></p><p class="ql-block"> 好几次前往鉴江是从碧里吉壁坐船出发的。身处大海,沿途反而能把鉴江海岸线看得更加清晰完整。连绵山峦在碧波的映衬下,犹如一条褐色的丝带飘往北方。潮水退尽时,还能清楚看到潮汐运动在每一座山和每一块礁石上刻画出岁月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如果用心去看,不难发现从圣塘到井水的海岸线遍布着许多形状各异的礁石,随潮水涨退而或隐或现。退潮时,那些原本被海水湮没的礁石总会展露真容,有些是和山峰连为一体,有些是形单影只的存在,虽然大小不一,却总能给人赏心悦目的通感:有的形似灵龟,举头探海;有的看似海马,坐卧海滩......当然,所有意象只是我个人眼睛自带的滤镜,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想像出自己的答案。</p><p class="ql-block"> 站在岸边,我常常会陷入沉思,总感觉这些亿万年时光精心雕琢的石头,仿佛一个个粗犷的士兵一样,把守着鉴江这扇向海之门,也像一座座灯塔指引着出海谋生的人们平安归来。而潮间带自然孕育而出丰饶的小海鲜,譬如岩蛎、藤壶、虾蟹等,经常会遇到一些村民提着竹篓往返于浅滩,我想这就是海岸线馈赠予当地居民的一道日常风味吧。</p><p class="ql-block"> 在与鉴江无声“交往”的这些年里,我感触最深的是海上养殖业的兴起。海岸线上的古郁和井水两个码头,许是最为喧闹的地带。谁能想像得到四、五十年前,连家船民的渔火是海上闪烁的一盏孤灯,而今暮色渐起时,靠海吃海的人们便点亮了海上渔排的万盏灯火。两个码头日常本是人来人往的热闹之地,一旦到了投苗或者丰收之际,这里更是一派车船和鸣、人声鼎沸的繁忙景象。每每见到这里的海上灯火和码头画面,我都不禁感慨万千,正是这个美好的时代,赋予海的子民无惧风浪的创业激情,勤劳深耕着自己的海上牧场,终将迎来丰衣足食的完美生活。</p><p class="ql-block"> 潮起潮落,像是大海反复勾勒海岸线的行为艺术。现在,虽然鉴江旧盐场和公路建设,改变了海岸线原有的模样,但是潮水依然能够到达该去的地方。在这段看似隐藏起来的海岸线上,除了东湾村和集镇中心外,有个地方令我颇为流连、关注不断。因为那里上演一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间喜剧——疍民上岸。疍民,这个千百年来以舟为家、向海谋生的族群,在古代被拒之“士农工商”的门外,看似遗世独立,实则地位卑微,与住在陆地上的汉人始终留有隔阂,无论语言或是习性。上个世纪80年代,鉴江疍民终于迎来大好政策,上岸定居,告别风雨飘摇的苦寒岁月。鉴江因此也就多了个村庄——海上村。这是鉴江海岸线开出的一朵娇艳的花,花香里充满了和谐共生的年代音符,始终温暖人心。</p><p class="ql-block"> 鉴江民间有句俗语:“廿五作新妇,廿六由你捞,廿七走亲戚”,主角是一种被誉为“海洋冬虫夏草”的浅滩生物——流蜞,虽形同蜈蚣,但因其味鲜肉嫩,营养丰富,得到大众追捧,甘之若饴。每年农历九月里的这三天,夜幕降临之时,鉴江总会迎来捞流蜞的盛大场景:火团在水面上燃烧,流蜞在火光下聚集,而人们只管在夜色里纵情地欢腾。一年一度的“流蜞节”想必过于短暂,人的味蕾常常因为来不及收藏这道美味佳肴的印记,便只好苦等来年的狂欢。如今,为安抚八方食客的舌尖,有人在当地岸边办起了流蜞养殖场,成功破解了大海为其设置的远古密码,让海的韵味从此登陆上岸,无声无息地融入这人间万家灯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i>原始之境</i></b></p><p class="ql-block"> 倘若要去鉴江看海,不得不提及一个小渔村:圣塘。</p><p class="ql-block"> 在早些年228公路开通之前,这里绝对是个极度闭塞的空间,摆渡是往来于村庄的唯一途径。这个鉴江海岸线最南的地方确实最“难”,据悉在当时是全省为数不多的尚未通车的行政村。我曾因为工作缘故,从鉴江古镇坐船到圣塘,仅仅五公里却足足花了一个多小时,况且又没有渡口,那时与船夫闲聊,所能理解的大意如是:我们只好听从潮汐的安排,要么沿岸边礁石而上,要么卷起裤管踏浪而行。恰巧遭遇这样一种“落后”,让村庄至今仍保留与世隔绝的原始风情,也让我在交通发达的当下,每每前往鉴江总会情不自禁地先在圣塘多逗留片刻。或许因为这里的岸礁浪花、这里的海天一色、这里的淳朴民风,都值得去驻足、去欣赏、去探秘。在百无聊赖的日常里,总能获得意料之外的惊喜抑或平静。</p><p class="ql-block"> 村前的那片滩涂与海,潮涨时波光粼粼,潮退时舟楫遍地。这是圣塘人世代守护的乐土,村庄得以生生不息,离不开这片海域里的一只鱼、一只蟹或是那些艰难苦困岁月里的一抹青苔。记得有天,我坐在圣塘海边礁石上,一会儿看看海里的船、一会儿看看岸上的路,一时之间感慨万千、难以言表。早些年前,想要抵达鉴江,就不得不提着一颗心,与百转千回的山路打交道;如今,一条崭新宽阔的沿海公路拉近了它与城市之间的距离。而圣塘,作为这条公路进入鉴江地界的第一站,何其幸运!</p><p class="ql-block"> 因为面朝大海,注定向海而生,养殖鲍鱼、海参、海马是诸多选择中的优选。由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且交通便利,如今这片海域还吸引着周边地区的养殖迁移至此。随着养殖“版图”不断扩大,一座壮观的海上浮城应运而生。看着这一幕幕碧波荡漾、船来船往的生动画面,我相信圣塘,终将迎来一次最为华丽的转身。</p><p class="ql-block"> 无数次来到圣塘,只为阅读海的深沉。在这里,我曾领教过台风过境时层层卷起的浪,惊天动地;也曾领略过阳光刺破云层倾斜而下的光,无限温柔。在这里,有时能遇见薄雾梦幻般飘浮于苍穹之下,无边无际;有时能看到一簇簇白云跃入深蓝的海面,自由自在。在这里,白天躲不开船只柴油机的轰鸣,不绝于耳;晚上能撞见星光与渔火的凝视,窃窃私语。好几回坐船出海,沿着海岸线徐徐前行,总能碰见垂钓者站在岸礁上迎着浪花在舞蹈,围网捕鱼者踏着船舷失重般地在拉扯......这些都是深刻在我心底的圣塘记忆,也引爆我对大海的无尽想象与眷恋。</p><p class="ql-block"> 大海,像是一个孩子,有一张天真单纯的脸,却又那么轻易地说变就变,从平静到嘶吼。大海,更像是一位母亲,以深不见底的柔情护佑着人间,从远古到未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i>井水有约</i></b></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朝着大海的方向,鉴江湾有一对门神的话,右边若是圣塘,那左边便为井水。井水,这个福州海岸线最北端的村庄,毗邻宁德三都澳,也是我一直以来心心念念的精神家园。</p><p class="ql-block"> 在井水看海,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欢畅。尤其是登上村后“一线天”景点的巨石时,除了能享受到登高望远的放空与舒心外,更能获得一种穿行山海之间的梦幻体验。因为站在这里看海,海是有尽头的。左边有座岛屿,是宁德三都澳的鸡公山,仿佛一只鲸鱼悠游于深邃的海湾,旁边有块巨大的礁石从海里探出头来,远远望去像极了一顶官帽,人称“官帽石”,再远一些就是霞浦县的东冲半岛;而正前方则是连江黄岐半岛的北茭鼻一带,应是福州陆地版块的最东端,遥望青山如黛,一年四季里最美的海上日出便来自这个方向,吸引众多摄影爱好者前来采撷光影;右前方自然就是美丽的鉴江湾。而放眼俯瞰海面,养殖渔排犹如一张密密匝匝的网,随着潮浪的涌动,形同徘徊天光云影间。尽管渔排面积庞大,但分布得纵横交错、井然有序,不失为一道靓丽的风景。而且,时不时会有快艇穿行其间,身后留下一道长长的白色波痕,这样的画面更让人为之怦然心动。这里的人们曾经依赖舢板出海谋生,如今快艇、电机渔船为他们坚守的家业插上高效的翅膀,美好的日子必定一天胜过一天。我心想,井水这片山海完全是幅由四个地区联袂涂鸦的旷世之作,各自挥毫数笔,然后融为一体,好将生生不息的美好图景赐给这个人间。</p><p class="ql-block"> 闲来之时,在井水随心所欲、漫无目的地游走,也是一种绝佳的选择。这个原本寂寂无名的小渔村,不知何年何月得到有心人的青睐——旅意华人郑书浩先生对这片山海情有独钟,决定投资改造提升村庄格局。如今鲍鱼亿梦、牧海山舍等民宿兴起,“步步惊心”体验索道横跨山间,咖啡营地临海而建,无不在丰盈着村庄的心怀。每逢周末都有一批又一批的远近旅人前来解读,解读一座渔村的前世今生。这些精巧的改变,既是井水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敲叩而出的乐章,也是对大海爱得深沉的人不问结果的奔赴。我曾无数次坐在牧海山舍的庭院里闭目养神,只管聆听海水轻拍着海岸,那是我记忆深处关于大海最动人的呼吸;也曾无数次深夜躺在岸边的礁石上窥看夜空,感觉就是耳边的潮浪涌动着眼前的星辰......</p><p class="ql-block"> 当我走在村里蜿蜒的小路时,目光所及之处都是低矮的石头房子,像一个个火柴盒似的,依傍斜坡顺势而建,鳞次栉比,别有一厢风情。很多外地人到此,也许会无比好奇或疑惑这些石屋的身形,那是因为他们没有读懂海的多面脾气,但凡懂得风暴的狰狞与恐怖,也就明白石屋的建造意义——这是人类敬畏大海的神来之笔,为了世世代代的平安周全。</p><p class="ql-block"> 倘若心是一片旷野、一座花园,那么井水是我最期待怒放的那一朵花,因为这里有我没有缘由的爱。人在旅途,有些地方虽然经过却形同一幕云烟,有些地方虽然给我记忆却又似有若无。在我对于海岸线的痴情里,似乎除却故乡渔村,目前也仅有井水能让我为之怦然心动了。显然,井水所具备且散发的气息恰是我心底回环的向往:纯真无邪。</p> <p class="ql-block">  鉴江湾的海,我曾来过无数次。堆禾山、古渡口、岛屿、客船、渔排等等,都有过我默不作声地听风观海的身影。 时光匆匆,年月更迭,如今这片海已然成了我记忆的触须,轻轻一碰,梦回“故乡”。</p><p class="ql-block"> 每当面朝大海时,脑海里都会浮现一叶扁舟抑或满天星斗,仿佛生命的渺小与宇宙的浩瀚就铺展在眼前。这个时候,我愈加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片专属的灵魂净土。于我而言,看着浪花描绘出海岸线,而我一个人孤独地行走——这是多么奢侈与美妙的梦。值得庆幸的是,这个美梦我曾在鉴江成真过。</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特别感谢陈世强、游永健两位先生供图生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