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同护城河汉姐秧歌是大同地区具有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由汉姐(王素琴)带领的团队在大同护城河西南角广场表演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秧歌介绍:秧歌是中国北方代表性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集歌、舞、戏于一体,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主要流行于河北、山东、陕西、辽宁等地。</p> <p class="ql-block">秧歌是以集体舞蹈为核心的综合表演艺术,分为高跷秧歌和地秧歌两类,近代以地秧歌为主流。</p> <p class="ql-block">地秧歌特点包括:</p><p class="ql-block">1.群众性:参于人数可达上百人,体现群众协作精神;</p><p class="ql-block">2.综合性:融合民歌、武术、杂技等元素,兼具祭祀性与娱乐性;</p><p class="ql-block">3.地域性:不同地区的秧歌在动作风格、服装道具上形成显著差异,如东北秧歌强调“稳、浪、俏”韵律,陕北秧歌以豪放粗犷著称,山东鼓子秧歌保留传统祭祀元素。</p> <p class="ql-block">秧歌队中的丑角是核心表演角色之一,以诙谐幽默的风格调节气氛,是秧歌“逗乐”“热闹”特质的集中体现,分为“文丑”和“武丑”两大类,不同地区秧歌中的丑角的形象与表演各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丑角核心持点:</p><p class="ql-block">(1)形象夸张:妆容以“丑”为美,多在鼻梁处画豆腐块、蝙蝠和蝴蝶等白色脸谱,服饰宽松滑稽,常穿不对称衣裤、戴歪帽或长辫假发,造形极具视觉冲击力。</p> <p class="ql-block">(2)动作诙谐:表演动作夸张变形,如耸肩、歪脖、挤眉弄眼、跌跌撞撞,或模仿动物姿态(如鸭子步、猴子跳),步伐灵活且充满喜剧感,与其他角色(如旦角)的优美形象形成反差。</p> <p class="ql-block">(3)语言风趣:擅长即兴编词,语言通俗接地气,常以俏皮话、顺口溜或方言调侃时事、互动观众,部分丑角会结合快板、数板等形式,台词幽默讽刺又不失分寸,兼具娱乐性与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4)功能关键:既是秧歌队的“活跃剂”,通过逗趣表演带动现场观众气氛;也是“串联者”,常以领队或互动者身份串联不同表演段落,拉近与观众的距离。</p> <p class="ql-block">《不同地区的秧歌丑角特色》</p><p class="ql-block">(1)山西秧歌:如大同护城河汉姐秧歌的丑角(汉姐常以女扮男装的丑角形象表演),以夸张的肢体动作和生动的表情为主,融入地方方言段子,侧重“亲民逗乐”。</p> <p class="ql-block">(2)东北秧歌:丑角分“沙公子”(文丑)和“丑婆子”(武丑),沙公子手持折扇,动作潇洒中带滑稽;丑婆子穿大襟衣、系围裙,手持烟袋锅,擅长夸张的扭腰、摆臀动作,互动极强。</p> <p class="ql-block">(3)陕西秧歌:丑角多为“蛮婆”“蛮汉”,妆容粗犷,动作幅度大,常以打闹、戏谑的情节表演,体现陕北人民豪爽波辣的性格。</p> <p class="ql-block">(4)河北秧歌:丑角讲究“矮子步”“蹲步”等技巧,手持马鞭或手绢,表演中常穿插翻跟头、跳跃等武打动作,兼具“丑”与“技”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山西秧歌是山西省各市县极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种类繁多。</p><p class="ql-block">(1)踢鼓秧歌:盛行于山西朔州地区,尤以朔城区、平鲁区为最。相传起源于宋朝,自始为纪念梁山好汉劫狱而兴起。表演时男角多扮成梁山人物,有大场子、小场子和过街场子等形式。音乐以鼓、锣、钗为主,搭配锁呐、长号,奏出《大小得胜》等曲牌,风格粗犷、刚劲。</p> <p class="ql-block">(2)汾阳地秧歌:起源可追溯至唐朝宫廷艺术,随汾阳王郭子仪后裔传至汾阳栗家庄的发展成型。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以演唱为主,源田间小调;武场以舞蹈为主,十二个角色边敲锣鼓边按套路表演,队形融合兵家阵势。舞蹈动作与当地武术相关,如“狮子大开口”等,曲调淳朴健康,风格多样。</p> <p class="ql-block">(3)原平秧歌:是山西省原平市独有的节日性传统集体歌舞表演,仅流传于北贾村一带。因男角道具顶端缀红绒球、形似凤凰红冠的甩圈草帽得名。表演时男女各一半,男武士打扮,身挎腰鼓,女扮古代村姑,手持小锣,边敲边舞,舞蹈后演唱叙事歌,曲调融合民歌与曲艺特征,《过大年》最受欢迎。</p> <p class="ql-block">(4)广灵大秧歌:与朔县大秧歌、繁峙大秧歌并称为晋北的三大秧歌,形成于清代乾坤年间,流行于山西省广灵、浑源、灵丘以及河北省涞源、蔚县、易县一带。最初是广场活动形式,后受梆子戏影响,角色行当、唱腔均有发展,表演富有特色,其间或释放烟火烘托气氛,武戏所用器械均是真刀真枪,唱腔为曲子和板腔的联合体。</p> <p class="ql-block">秧歌是山西“闹红火”(春节、元宵节等民俗活动)的核心内容,为适配集体狂欢场景,音乐需欢快热烈,多用唢呐、锣鼓等吹打乐器营造氛围,节奏明快(如2/4拍),便于多人集体舞蹈。</p> <p class="ql-block">秧歌多为民间艺人“口传心授”,传承中不墨守成规,艺人会根据现场场景(如观众反映、节日氛围)即兴调整:临县伞头秧歌的“即兴编词”、祁太秧歌的“自由装饰音”(滑音、颤音),都是艺人根据经验与情感的灵活创造,使音乐具有“活态”的灵活性。</p> <p class="ql-block">不同艺人的个性化演绎,让同一曲调整合了地域特色与个人风格形成“同曲异唱”的丰富性,进一步推动了秧歌音乐的多样性发展。</p> <p class="ql-block">大同汉姐秧歌并非是一种特定的秧歌类型,而是指大同地区由汉姐带领的秧歌队所表演的秧歌。</p> <p class="ql-block">汉姐在大同家喻户晓,她女扮男装出演“丑角”,精心打造和创新扭秧歌的独特艺风格,带领团队传承和弘扬大同传统文化。受到广大市民和粉丝的喜爱。</p> <p class="ql-block">从相关报道来看,汉姐秧歌队的表演形式可能融合了大同地区多种秧歌的元素,如跑场秧歌、踢鼓秧歌等。跑场秧歌流行于大同南郊区和新荣区,表演时在锣鼓的伴奏下相互对舞,场记和动作名堂多,步伐稳健,两臂甩动较大。踢鼓秧歌一般由17人组成。表演形式有大场子、过街场子、对耍三种,角色丰富,队形图案多样。</p> <p class="ql-block">表演形式:大同传统秧歌有本村街头活动、下户拜年、村与村之间对耍、以人摆字等形式。汉姐秧歌队在表演时可能会借鉴这些传统形式,如在街头进行表演,与其他民间艺术团体互动等,展现出热闹的氛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舞蹈风格:大同地区的跑场秧歌、踢鼓秧歌等具有步伐稳健、两臂甩动较大、刚柔相济等特点,汉姐秧歌队女扮男装出演“丑角”,其表演风格独特,可能融合了跑场秧歌的诙谐幽默以及踢鼓秧歌的刚劲有力有,形成了自己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音乐伴奏:汉姐秧歌队有拿手的的音乐,如《苹果香》《好运来》等,还会与时俱进加入新的音乐,如《汽车摇》,这种将传统与现代音乐结合方式,可能会使汉姐秧歌在表演风格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活力。</p> <p class="ql-block">大同汉姐秧歌的舞蹈特点,核心是以汉姐“女扮男装丑角”为核心的个性化风格,融合传统秧歌的刚劲与现代表演的诙谐,兼具传统韵味与通俗活力。</p> <p class="ql-block">(1)核心角色的标志性风格:“女扮男装丑角”的反差与诙谐。</p><p class="ql-block">汉姐作为团队灵魂,以“女扮男装”的丑角形象为核心标识:服装多为夸张的男性装扮(如戴礼帽、穿中式对襟衣),妆容突出喜剧感(如眉眼夸张描画),舞蹈动作通过刻意的“男性化”模仿男性的大步流星却带着灵动的扭摆,或用夸张的耸肩、挤眼等表情配合动作,强化诙谐、亲切的舞台效果,成为舞蹈最鲜明的记忆点。</p> <p class="ql-block">(2)动作设备围绕“丑角”的逗趣属性展开:常加入生活化的夸张模仿(如摸仿推车、挑担的姿态),或通过突然停顿、快速的转身等“小噱头”制造笑点,打破传统秧歌的规整感,更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趣味。</p> <p class="ql-block">《对大同传统秧歌动作元素的继承》</p><p class="ql-block">(1)吸收跑场秧歌“稳、摆、活”的特点:步伐以稳健的“十字步”“秧歌步”为基础,两臂随步伐大幅甩动,身体有规律地左右扭摆,保留了晋北秧歌“接地气”的农耕气质,在集体表演中,也借鉴传统跑场秧歌的“场记”(如走“八字”“圆圈”队形),展现团队的协调性。</p> <p class="ql-block">(2)融入踢鼓秧歌“踢、跳、转”的影子,:比如配合锣鼓点的踢腿、蹦跳动作,节奏鲜明有力,契合大同地区秧歌“闹红火”的热烈氛围,与传统吹打的强拍形成精确呼应。</p> <p class="ql-block">《现代通俗舞蹈的创新融合》</p><p class="ql-block">(1)突破传统秧歌的动作范式,大量吸收广场舞、流行舞的元素:比如加入简单的摆臂、扭胯等广场舞常见动作,或借鉴流行舞中的活泼的跳跃、挥手姿势,动作更轻盈、节奏感更强,降底了传统秧歌的“程式化”,更易被普通观众接受和摸仿。</p> <p class="ql-block">(2)强调“互动性”与“表演感”:舞蹈中常设计面向观众的招手、比心等互动动作,打破“舞台与观众”的界线:汉姐及队员会通过肢体语言配合表情讲故事(如模仿生活场景中的趣事),让舞蹈不仅“扭”更是“演”,增强了表演的趣味性和叙述性。</p> <p class="ql-block">《集体与个人的平衡:突出核心与团队协作》</p><p class="ql-block">(1)表演中形成“汉姐为核心、队员为烘托”的结构:汉姐的动作更夸张、更具主导性,常处于队形中心,通过独特的丑角动作吸引注意力,队员动作相对规整统一,以集体和协同动作为主,既突出了核心地位,又展现了团队的整体活力。</p> <p class="ql-block">(2)动作设计兼顾“个性化”与“整齐度”:队员可在统一框架内加入小幅个性化动作(如不同的手部姿态),避免了集体舞的单调,同时整体步伐、队形保持一致,确保了视觉上的整洁与热闹。</p> <p class="ql-block">大同汉姐秧歌动作刚柔相济:大同位于黄土高原,人们在行走时习惯以腰部的拧、扭来保持身体的平衡,这构成了秧歌的基本表演动作。同时,大同临近内蒙古地区,在民族融合过程中,秧歌吸收了北方游牧民族爽朗大方的性格,形成了粗犷、豪迈、刚劲有力的表演特色。而汉姐秧歌作为大同秧歌的一种,也继承了这种刚柔相济的特点,在扭动过程中,既有刚劲有力的动作,又有柔和细腻的姿态。</p> <p class="ql-block">注重身体韵律:山西秧歌以“圆、曲、拧、提”等动作形成圆曲的运动路线,从撗拧的动态中实现圆曲的审美特点,汉姐秧歌可能也受这种影响,强调上身运动动态的曲线幅度,其动作灵活松弛,节奏自如,软硬交融,通过腰部弧线移动,形成上下动律、前后动律、划圆动律等。</p> <p class="ql-block">道具运用丰富:汉姐秧歌队在表演时会使用彩扇、花伞、花篮等道具,这些道具随着节拍左右摇摆、上下翻飞,灵动而富有节奏感,不仅增加了舞蹈的视觉效果,也丰富了舞蹈的动作语汇,使表演更加丰富多彩。</p> <p class="ql-block">表演形式多样:大同传统秧歌有行进式、定点式、对耍式等表演形式,汉姐秧歌在表演中也会借鉴这些形式,既可在街头进行表演,与观众近距离互动,也可以在固定场地进定点表演,展现复杂的队形和精彩的动作,还会有队之间的对耍,增加表演的趣味性和观赏性。</p> <p class="ql-block">大同汉姐秧歌还有以下舞蹈特点:(1)动作幅度大:汉姐秧歌舞者在表演时,常常会有大幅度的扭腰、摆臂、踢腿等动作,如模仿推车、挑担等动作时,会将身体的各个部位充分展开,以增强动作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展现出一种豪放、洒脱的气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p> <p class="ql-block">(2)队形变化丰富:汉姐秧歌在表演时,会有多种队形变化,如圆形、方形、八字形等。这些队形变化不仅增加了舞蹈的观赏性,还体现了舞者之间的协作能力。例如在走“四门斗子”“五胡噜子”等队形时,舞者们需要根据鼓点的节奏和指令,迅速而准确地变换位置,形成整齐而美观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3)具有武术元素:大同地区的民间舞蹈受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常常会融入一些武术元素。汉姐秧歌也不例外,其动作中会有类似武术的亮式、对打等动作,如舞者在亮相时,会采用武术中的“骑马蹲裆式”亲姿势,使舞蹈动作更加刚劲有力,富有节奏感和力量感。</p> <p class="ql-block">(4)载歌载舞:大同民间舞蹈具有“载歌载舞、歌舞结合”的特点。汉姐秧歌在表演时也会有边唱边舞的形式,歌词内容多为反应当地的生活习俗、民间传说等,通过歌舞结合的方式,更好地表达了舞蹈的主题和情感,也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p> <p class="ql-block">节奏与鼓点的强绑定:动作完全以传承吹打乐(如锣鼓、唢呐)的节奏为核心,鼓点强弱、快慢直接决定动作的幅度与频率。强拍时多配合大幅度的扭腰、踢腿,弱拍则用小幅度的摆臂、点头过渡,形成“强而不野、弱而不散”的节奏呼应,让舞蹈充满“闹红火”的律动感,契合北方节庆的热闹氛围。</p> <p class="ql-block">地域生活气息的动作转化:将大同当地农耕、市井生活中的典型动作提炼为舞蹈语汇,比如模仿“扬场”时的手臂上扬、“推磨”时的身体环绕、“赶集”时的步态摇曳等。这些动作源于生活又经过艺术夸张、既保留了晋北民间的质朴感,又通过诙谐的演绎让观众产生亲切感,仿佛在看“身边事”的生动再现。</p> <p class="ql-block">表情与肢体的协同叙事:不同于单纯动作展示,舞者(尤其是汉姐)的表演与肢体动作的高度配合,形成“无声的叙事”。</p> <p class="ql-block">即兴性与规范性的平衡:整体舞蹈有固定的步伐和队形框架,但在细节动作上充许舞者即兴发挥。汉姐可根据现场氛围,突然加入一个夸张的鬼脸、一次与队员的趣味互动,或临时调整动作幅度;队员也可在统一队形中,用小幅的手部动作变化(如扇子的快慢、方向)展现个性,既保证了集体表演的整齐度,又避免了程序化的单调,让每一次表演都有“新鲜感”。</p> <p class="ql-block">相机📷瞬间拍摄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相机📷抓拍:来自北京的媛花女士和汉姐在秧歌表演活动现场照。</p> <p class="ql-block">从一些相关活动报道中可以了解到部分成员信息,比如在2025年5月的“欢歌狂舞迎五一秧歌高跷谱乐章”汉姐护城河基地文化汇演中,总导演是蒋建平,组织策划有蒋建平、悠悠,主持人是牛萍萍,音响师为马振明,摄像、摄影是马建启,秧歌《闹花灯》的领导是悠悠。</p> <p class="ql-block">此外,在一些表演活动中还提及过红大狼、张大华等成员参与互动。但这些只是该秧歌队的部分成员,且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队伍成员会有所变化。</p> <p class="ql-block">根据相关报道和视频内容,还能了解到以下这些成员的信息:</p> <p class="ql-block">二奶奶:在一些抖音视频中,能看到被称为“二奶奶”的成员,她和汉姐一起出现在表演中。</p> <p class="ql-block">小乔:在2025年9月1日的一个表演活动中,小乔所在的秧歌队和汉姐秧歌队进行了友情演出,推测小乔可能是汉姐秧歌队的成员之一。</p> <p class="ql-block">高海:在一些抖音视频中提到“星挥老手高海”,他应该是秧歌队的成员之一。</p> <p class="ql-block">快乐每一天:在汉姐秧歌队的一些表演活动中,有一位网名“快乐每一天”的成员参与其中。</p> <p class="ql-block">汉姐秧歌队的悠悠担任的职务是组织策划和领队。在2025年的“欢歌狂舞迎五一秧歌高跷”汉姐护城河基地文化汇演中,悠悠参与了活动的组织策划工作,同时还担任了秧歌《闹红火》的领队,负责带领队员进行表演。</p> <p class="ql-block">在汉姐秧歌队中,悠悠发挥着多方面的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组织策划:悠悠参与到秧歌队的活动组织策划工作中。她需要参与其他策划人员在根据不同的活动主题和目标,确定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流程等,比如在“欢歌狂舞迎五一秧歌高跷谱乐章”汉姐护城河基地文艺汇演中,就有悠悠的组织策划之功,确保了活动能顺利开展,吸引更多人参与,提升秧歌队的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领队方面:作为秧歌《闹花灯》等节目的领队,悠悠负责带领团队进行表演。她要熟悉舞蹈的编排和动作要求,在排练过程中指导队员,帮助队员更好地掌握舞蹈技巧和节奏,确保整个团队的表演整齐划一、富有感染力。在表演现场悠悠需要引领队员入场,以及在表演过程中把握好节奏和氛围,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p> <p class="ql-block">协调沟通方面:悠悠可能还需要负责与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了解队员的需求和想法,解决队员之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在与外部合作时,悠悠也可能需要参与沟通协调相关事宜,促进交流与合作。</p> <p class="ql-block">汉姐本名王素琴:中年女性,是大同秧歌文化传承人,同时是抖音短视频的创作者(帐号“汉姐丑角正能量”,抖音号</p> <p class="ql-block">汉姐的表演极具特色,是秧歌队的焦点之一。她能够一扳一眼地扭着秧歌,精确地踩着鼓点,不会走错一步,其精湛的表演技艺吸引大量观众,为秧歌队的表演增添了独特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汉姐精心打造和创新扭秧歌的独特艺术风格,为传统秧歌注入了新的活力。她通过自身的探索和实践,让秧歌表演更具观赏性和吸引力,使秧歌这一传统艺术形式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p> <p class="ql-block">汉姐积极带头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通过自己的表演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秧歌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她的坚持和努力有助于将秧歌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感觉到传统文化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汉姐家庭生活压力较大,全家四口没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和固定收入,且爱人患有疾病,家庭经济与照料方面需要承担较多的责任,但她仍通过秧歌表演兼顾生活与文化传承。</p> <p class="ql-block">汉姐面对生活压力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将扭秧歌视为生命的重要部分,凭借坚持和热爱在秧歌领域获得认可,深受市民与粉丝的支持。</p> <p class="ql-block">汉姐秧歌队伍中的旦角,姐妹花小清和善缘女士。</p> <p class="ql-block">汉姐秧歌队中的姐妹花参加表演活动时的场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贾喜同学与悠悠、汉姐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分别与悠悠、汉姐合影。</p> <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9日,我们应贾喜同学邀请前往大同,有幸观看了汉姐秧歌表演,这场表演让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观看完汉姐秧歌队的表演让我们领略了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也让我们的传统文化有更多的敬畏和热爱,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和喜爱这一传统艺术,让它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感谢各位摄友精心记录和分享许多鲜活的影像资料,帮我补全了珍贵的记忆,让我把这段经历写成美篇,既是梳理也是记念。</p><p class="ql-block">感谢阅览,下次见!</p><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19日22:00于朔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