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历时近十年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人工天河”“世界第八大奇迹”。</p> <p class="ql-block">林县地处太行山区,常年干旱缺水,历史上多次发生绝收、逃荒。当地有“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的民谣。</p> <p class="ql-block">1959年大旱后,林县县委决定“引漳入林”,跨省从山西境内的浊漳河引水,彻底解决缺水问题。</p> <p class="ql-block">1960年2月开工:3.7万林县群众自带工具、口粮,在悬崖峭壁上开凿渠道。无现代化机械,靠钢钎锤凿、炸药崩山;粮食短缺,住山洞、睡石崖;先后有81位建设者牺牲。</p> <p class="ql-block">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1969年全面竣工。主干渠长70.6公里,渠墙高4.3米,宽8米,设计引水流量23立方米/秒。支渠配套干、支、斗渠总长1500多公里,沿渠修建“长藤结瓜”式水库、池塘,形成灌溉网络。</p> <p class="ql-block">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总长26公里),架设152座渡槽(如“青年洞”长616米,由300名青年耗时17个月凿通)。</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的意义</p><p class="ql-block">解决生存危机:灌溉54万亩耕地,粮食产量增长3倍,50多万人受益,终结林县“水荒”历史。</p><p class="ql-block"> 孕育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新中国奋斗缩影。</p><p class="ql-block"> 1974年邓小平带纪录片《红旗渠》赴联合国,震惊世界;被国际友人称为“中国版金字塔”。</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目前仍是林州重要水源和灌溉命脉,并供应城市生活用水。</p> <p class="ql-block">同时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5A级景区,年均接待超200万游客。</p> <p class="ql-block">2016年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被誉为“活着的遗产”。</p><p class="ql-block"> 红旗渠不仅是水利工程,更是一座镌刻在太行山上的精神丰碑,见证了中国人民“人定胜天”的信念与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行人准备乘游艇进入青年洞参观。</p> <p></p> <p class="ql-block">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2022年,红旗渠精神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共同构成中国精神脊梁。</p> <p class="ql-block">结语:红旗渠不仅是一条渠,更是一座镌刻着民族精神的丰碑。它告诉我们: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只要心怀信念、团结奋斗,就能把“不可能”变为“可能”。这种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永远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p> <p class="ql-block">2025.09.2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