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9月20日下午2点,我有幸作为浉河中学七年级(3)班家长代表参加了信阳市“点亮家庭教育心灯行动”暨“家校共育”赋能活动。三场讲座如同三盏明灯,穿透了我作为母亲在教育内卷中的焦虑迷雾,尤其是王海勇教授、朱炎升老师和叶磊老师的分享,让我重新理解了家庭教育的本质与方向。</p> <p class="ql-block">一、从“控制”到“联结”:王海勇教授的心理学启示</p> <p class="ql-block">王海勇教授以《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与策略》为题,用“心理学金字塔”模型重构了我对亲子关系的认知。他指出,家庭教育的核心不是“塑造孩子”,而是“成为孩子成长的环境”。当他说“所有教育都是自我教育”时,我猛然意识到,自己过去总在纠正孩子的“错误”,却从未反思过这些“错误”背后是否隐藏着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p><p class="ql-block">教授提出的“四阶联结法”让我深受触动。他通过案例演示,如何从“联通情绪”到“共情理解”,再到“关系深化”和“文化传承”,逐步构建稳定的亲子联结。这让我联想到儿子最近因数学考试失利而情绪低落,我却只是反复强调“下次要认真”,而忽略了他的挫败感。教授的话点醒了我:真正的共情不是语言上的安慰,而是蹲下来与孩子平视,承认“妈妈也曾因失败而难过”,这种联结远比“正确”的道理更有力量。</p> <p class="ql-block">在互动环节,一位家长提问:“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王教授的回答颠覆了我的认知:“家庭是一所学校,父亲就是这所学校的校长,母亲就是班主任,父亲需要做的是对班主任多些爱就可以,父爱,则母静,母静则子安,子安则家和万事兴。”他的回答获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p> <p class="ql-block">二、从“内卷”到“舒展”:朱炎升老师的全人教育视角</p> <p class="ql-block">朱炎升老师的讲座《在“内卷”时代守护童心》如同一股清流,直指当下教育的痛点。他引用《科尔曼报告》中的警示:“若孩子在家养成坏身体、坏性格、坏习惯,无论校长与老师多能干,都无法改变其成为‘差生’的命运。”这句话让我脊背发凉——我们是否正在用“题海战术”和“特长班”摧毁孩子的底层生命力?</p><p class="ql-block">朱老师提出的“天人合一”教育观,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他提出的“天人合一,爱与慈悲”,提出成己达人,让我深受感动。</p> <p class="ql-block">三、构建幸福家庭的基石:叶磊老师以案例的形式分析家庭教育</p> <p class="ql-block">他从不同维度看家庭建设:</p><p class="ql-block">(1)历史维度:“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p><p class="ql-block">(2)教育维度: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注重家庭、家教、家风。</p><p class="ql-block">(3)家国维度:“广大家庭要把爱家和爱困统一起来”,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p> <p class="ql-block">结语:让每颗童心都能自由舒展</p> <p class="ql-block">三场讲座如同三面镜子,照见了我在家庭教育中的狭隘与偏执。王海勇教授让我学会“退后一步”,用联结代替控制;朱炎升老师让我懂得“向前一步”,用自然与社区拓展教育的边界;叶磊老师“心起点”服务中心的实践案例更让我看到,当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时,教育可以如此温暖而有力量。</p> <p class="ql-block">图文:张姣</p><p class="ql-block">审核:夏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