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老街深巷隐余东,旧迹幽沉岁月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往昔繁华何处见,唯留史话付秋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历史的悠悠长河中,余东,又称凤城,这颗江海之畔的明珠,承载着岁月的厚重与深沉。它的故事,要从一千多年前说起,那时的它,还不叫余东,而是隐匿在一片汪洋之中,是江海相拥之处的神秘存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南北朝时期,这片土地四面皆为江海,终日江潮海浪汹涌澎湃,日出日落间,潮涨潮退,到处是水天一色的浩渺景象。直到胡逗洲形成后,余东的海面上才缓缓露出一个小沙丘,宛如大地的新芽,在时光的润泽下,悄然开启它的传奇篇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是南唐时期,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为这片沙丘赋予了最初的名字。薛刚,这位薛仁贵的孙子,薛丁山的三子,在正月十五观花灯时,意外打死太子,吓死高宗皇帝,致使薛家三百多口惨遭满门抄斩。薛刚侥幸逃脱,而尉迟恭的儿子尉迟宝庆也受到牵连,无奈之下,他带着一些人踏上了逃亡之路,最终来到了这片四面环海、人迹罕至的沙丘。为了躲避灾祸,他们隐姓埋名,尉迟宝庆取自己姓名的头尾二字,将这片沙丘命名为余庆,从此,余庆之名,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关于余东,还有着与神话传说交织的浪漫过往。李灶、吕灶,这些老余东的地名,背后是八洞神仙中铁拐李和吕洞宾的故事。相传,铁拐李(原姓李,因瘸脚以铁拐代步而得此名)和吕洞宾二位仙家,曾在此帮助灶丁烧盐,他们的善举温暖了这片土地,人们为了纪念他们,便将此地命名为李灶和吕灶,让这份美好的传说在岁月里代代流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时间的推移,沙丘凭借着顽强的力量,阻挡了潮水的肆虐,同时积淀了退潮时的沙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片沙丘逐渐淤积成一个沙洲,被官方命名为“东布洲”。土地增多,人口也随之聚集,官方将一些犯人解到这里,煮盐、垦荒、围岸、筑堤,先民们在潮水退去后,争分夺秒地围住土地,辛勤劳作,开启了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时光流转至元代,余庆场已拥有广袤的土地,从西向东,管线长达四十七华里,灶丁和渔民多达十二万余人。如此庞大的区域和人口,让官方深感管理之难,于是,一场分三的举措应运而生。余庆场被撤销,整个余中沙以余中为中心,西边成为余西,东边则正式定名为余东。至此,余东这个名字,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开启了它七百多年的传承之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此后的岁月里,余东历经风雨,从寨到场,又曾称市和区,再从乡到公社,直至如今的镇。文革期间还叫过“红卫”。它始终是这片土地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更是附近四十多个乡镇通东贸易的发展核心。名乎其实,南北有城,东西有市的的古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余东的发展历程中,那些古老的地名,是历史的坐标,是文化的传承。它们见证了余东从一片汪洋中的沙丘,逐渐发展成为繁荣的城镇,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余东人的记忆与情感。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着一段动人的故事,或传奇,或浪漫,或艰辛,共同构成了余东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漫步在余东的街头巷尾,依然能感受到它深厚的历史底蕴。那些古老的建筑、斑驳的城墙,仿佛在轻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让人沉醉在这千年古镇的独特魅力之中,不禁对这片土地的过往肃然起敬,对它的未来充满期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