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专家”不再被盲目信服——浅析信任转变背后的根源

墨水

<p class="ql-block">  曾几何时,“专家”是权威的代名词。提起这两个字,人们总会联想到透彻的见解、丰富的经验,仿佛遇到难题时,只要有专家指点,就能拨开迷雾。可不知从何时起,“专家”的光环悄然褪色——部分人不再盲目信服某些专家的观点,对所谓的“独到见解”也多了几分审视。这种转变,难免让人惋惜,或许正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让原本庄重的称谓蒙上了阴影。</p><p class="ql-block"> 日常生活里,我们常在各类平台看到“专家”的身影。有些自诩为专家的人,在镜头前、会议上大谈廉洁奉公的准则、爱岗敬业的精神,说着全心全意为大众服务的话语。可转身之后,却暴露了满肚子的营私舞弊与贪得无厌。这般言行不一,让“专家”的人设瞬间崩塌,变得一文不值。</p><p class="ql-block"> 为何这类不堪的“专家”会层出不穷,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般存在?或许我们能从几个角度找到答案。</p><p class="ql-block"> 其一:权力过度集中催生的傲慢</p><p class="ql-block"> 当一个人身处高位,若开始频繁空谈各类“意识”,无故否定下属的工作成果,无休止地“指导”却脱离实际,还总想着靠口号、造新闻来美化自己——这种“耀武扬威”的做派,本质上是权力过度集中的结果,更源于其内心失去了对规则的敬畏,眼中也没有基层大众的需求。在他们的认知里,上级是需要讨好的“权威”,而自己便是所在单位或部门里说一不二的“主宰”。</p><p class="ql-block"> 其二:监管缺失导致的任性</p><p class="ql-block"> 常说“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可若笼子松动,缺少有效的监管,权力便会像脱缰的野马,让持有者肆意妄为。不少问题的出现,往往与“一把手”权力不受约束有关。基层单位的监管部门或人员,面对上级领导时常常陷入“监管失效”的困境,想管却无力管,最终只能任由权力任性。</p><p class="ql-block"> 其三:下属纵容助长的膨胀</p><p class="ql-block"> 当权力集中到某个人手中,其权力欲、占有欲便会不断膨胀,甚至对单位产生“家”的错觉,把公共资源当作私产随意挪用,将利用资源换来的利益视为己有。他们习惯否定、刁难下属,久而久之,耳边只剩下阿谀奉承的赞歌,便真以为自己是无可替代的“权威专家”。而下属之所以不敢说真话,一方面是畏惧权力压迫,另一方面也确实无力改变现状。</p><p class="ql-block"> 其四:利益网络编织的保护</p><p class="ql-block"> 社会中存在一些错综复杂的“关系网”,这些网络相互交织,形成了庞大的利益共同体。有些所谓的“专家”“权威”,正是这张网中的关键节点;而基层人员大多只是网络里的普通个体,只能在固定范围内活动。编织网络的人掌控着话语权,甚至能影响舆论走向,这类共同体往往“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只有当利益链条断裂、网络崩塌时,那些伪装的“专家”才会暴露真面目。</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些观点或许略显片面,也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仅为个人的一点浅见。但我始终期待,我们的社会能多一份纯净,教育系统能充满阳光与正能量,不再有污垢藏于角落,也不再有那些伪装成权威、自诩为专家的“劣质品”。毕竟,真正的专家,应是用专业造福大众,用责任赢得信赖的人。</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2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