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苏州留园在《苏州园林名录》的编号为002。留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它以精湛的建筑艺术、丰富的空间变化和精巧的山水布局著称。</h3> <h3> 留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留园路338号,占地约2.33万平方米,整体布局不规则,巧妙地利用云墙和建筑群划分为中、东、西、北四个景区,各具特色。</h3> <h3> 留园的中部以山水见长,以水池为中心,西北堆山,东南布置建筑,呈现典型的江南山水格局。<br> 留园的东部以建筑庭院为主,厅堂宏丽,庭院深邃,空间变化丰富。<br> 留园的西部以土石相间的大假山和自然山林为特色,富有野趣。<br> 留园的北部展现田园风光,布置盆景园,花木繁盛。<br></h3> <h3> 在我个人的感觉中,留园太“博大精深”了,虽然多次到过留园,但一次也没有把全部景点都逛到,说句俗不可耐的话,有点浪费门票钱了。 <br> 这次再游留园,我下定决心要尽可能把留园的全部景点都能“转到”和“拍到”。但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转了好几圈出园后我才发现,自己转过的地方只能说大部分或绝大部分,一定还有某些景点未及涉足,那就留些遗憾下次再去吧。<br> 我把自己本次在留园拍摄的照片按我本人的分类方法整理了一下,分数次与读者诸君分享,希望您能赏鉴并不吝赐教:<br> 第一部分:建筑艺术;第二部分:奇石妙峰;第三部分:水景荷韵;第四部分:盆景老桩;第五部分:精品展示;第六部分:庭院小品……<br> 本篇介绍的是第一部分:建筑艺术。</h3> <h3>【连廊门窗】 <br> 留园以“咫尺山林”的造园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出多层次、多变化的景观,通过长达700余米的曲廊连接各区,形成“步移景异”的效果,令人叹为观止。</h3> <h3> 据介绍,留园的入口部分与其他园林截然不同,它狭长曲折、光线昏暗、视觉模糊,通过一系列小院、曲廊和漏窗逐步引导,最终让游客进入开阔的主空间,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产生“豁然开朗”之感。<br> 我以前游览留园时对这一特点没在意,这次我提前做了攻略,特意关注了这种情景,果然收益良多。<br> 我一进大门,就明显感到留园的建筑艺术处理不同凡响:当我步入狭窄的入口内,两道高墙之间是长达50余米的曲折走道,我能真切地感受到造园家的良苦用心,他们充分运用了空间大小、方向、明暗的变化,将这条单调的通道处理得意趣无穷。当我走到过道尽头,眼前是迷离掩映的漏窗、洞门,中部景区的湖光山色若隐若现。在我绕过门窗时,眼前景色才一览无余。这种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让我深为佩服。</h3> <h3> 留园东区的游廊与留园西侧的爬山廊成为贯穿全园的外围廊道,曲折、迂回而富于变化。</h3> <h3> 留园内的通道,通过环环相扣的空间造成层层加深的气氛,游人看到的是回廊复折、小院深深是接连不断错落变化的建筑组合。</h3> <h3> 留园在建筑的布局上具有巧妙的空间渗透技巧,通过漏窗、门洞、廊道使空间相互渗透,增加景深。</h3> <h3> 留园全园分成主题不同、景观各异的东、中、西、北四个景区,景区之间以墙相隔,以廊贯通,又以空窗、漏窗、洞门使两边景色相互渗透,隔而不绝。园内有蜿蜒高下的长廊700余米,漏窗200余孔。</h3> <h3> 留园里的建筑物将园划分为几部分,各建筑物设有多种门窗,每扇窗户各不相同,可沟通各部景色,使人在室内观看室外景物时,能将以山水花木构成的各种画面一览无余,视野空间大为拓宽</h3> <h3> 园林主人将“安知我不知鱼之乐”题写在观鱼、赏景之处,其用意主要是:1、表达园主人的心境与追求:这句话代表了庄子式的哲学思想——物我合一,天人合一。园主人借此表达自己向往像庄子一样,超脱世俗名利,融入自然,体会万物生机与自由的豁达心境。他不仅是在看鱼,更是将自己愉悦的心情投射到了鱼儿的从容游动中,达到了与自然共鸣的境界。2、营造园林的哲学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不仅是居住空间,更是精神的栖居地。它融合了绘画、文学和哲学。这块匾额就像一幅画的题跋,瞬间将单纯的“观鱼”场景提升到了一个充满思辨和诗意的哲学高度,引导游赏者去思考和感受更深层次的意境之美。3、增加游览的趣味性与互动性:这块匾额也是对游客的一种“提问”和“邀请”。它仿佛在问每一位驻足观看的人:你能体会到这份鱼水之乐吗?你能感受到我(园主人)寄情于山水之间的这份闲适与快乐吗?从而让游客不仅仅是看景,更是在与古人、与园子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h3> <h3> 绿荫:取自明代高启《葵花》诗:“艳发朱光里,丛依绿荫边。”建筑西侧原有一株古枫,小轩笼罩在树荫下,故名。建筑似轩,硬山造,临水而筑,刘氏造寒碧庄时已有。轩南庭院墙上有石匾嵌于其上,钱大昕书“花步小筑”。<br></h3> <h3>【建筑组合】<br> 留园的建筑密度较高(约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一),类型丰富,包括厅、堂、楼、阁、亭、廊、舫、轩等,其建筑艺术处理尤为突出,充分体验现了精湛的建筑组合,例如:<br> 东部的五峰仙馆(又称为楠木厅)是苏州园林中最大的厅堂之一;林泉耆硕之馆为鸳鸯厅形式,南北梁架不同,一为圆作,一为扁作,分别适应冬夏活动。<br><br></h3> <h3> 留园以其独创一格、收放自然的精湛建筑艺术而享有盛名。层层相属的建筑群组,变化无穷的建筑空间,藏露互引,疏密有致,虚实相间,旷奥自如,令人叹为观止。</h3> <h3> 留园的建筑在苏州园林中,不但数量多,分布也较为密集,其布局合理,空间处理巧妙。每一个建筑物在其景区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从全局来看,没有丝毫零乱之感,给人有一个连续、整体的概念。<br> 留园内亭馆楼榭高低参差,曲廊蜿蜒相续有七百米之多,颇有步移景换之妙。建筑物约占园总面积四分之一。建筑结构式样代表清代风格,在不大的范围内造就了众多而各有特性的建筑,处处显示了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造园艺术手法。<br></h3> <h3> 留园建筑艺术的重要特点是它内外空间关系格外密切,并根据不同意境采取多种结合手法。建筑面对山池时,欲得湖山真意,则取消面湖的整片墙面;建筑各方面对着不同的露天空间时,就以室内窗框为画框,室外空间作为立体画幅引入室内。<br> 室内外空间的关系既可以建筑围成庭院,也可以庭园包围建筑;既可以用小小天井取得装饰效果,也可以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千姿百态、赏心悦目的园林景观,呈现出诗情画意的无穷境界。</h3> <h3> 闻木樨香轩:木樨,即岩桂。轩为方形,后倚云墙,单檐歇山造,徐氏时称“桂馨阁“,刘氏时曾名“餐秀轩”,盛氏时改为今名。<br></h3> <h3> 留园内的亭子(主要是凉亭,也有半亭等)是其园林艺术中的点睛之笔,它们不仅供人休憩观景,更融合了建筑、哲学与自然之美。</h3> <h3> 从造型与结构角度看,留园的亭子形式多样,有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等;轻巧灵动,多采用攒尖顶、歇山顶等;注重细节,如雕花、吴王靠(美人靠)、花窗等。</h3> <h3> 从文化意境角度看,留园的亭子名称多取自诗文典故,富含哲理;体现“天人合一”的造园思想,追求与自然和谐;是驻足静观、感悟景色的场所。</h3> <h3> 从选址与细节角度看,留园的亭子位置讲究,踞山巅、临水畔、藏花荫;善于借景,将亭与周围山水、建筑融为一体;通过亭子引导游览路线,实现步移景异。</h3> <h3> 从装饰与细节角度看,留园亭子的匾额、楹联点景抒情,提升文化内涵;运用花窗、漏窗等,丰富景观层次和光影效果;亭内常设石桌石凳,材质与工艺精美。</h3> <h3> 冠云亭:冠云,峰名,为观峰而设。亭为六角攒尖,顶部饰有如意桔子。<br></h3> <h3> 舒啸亭:陶潜《归去来辞》有句:“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亭为圆形攒尖式。建筑在西部土山上,下临清流,借以为名。盛氏时此处为“月榭星台”,解放后重建,改名“舒啸”。<br>舒啸亭隐现于林木之中。登高望远,可借西郊名胜之景。</h3> <h3> 至乐亭:《阴符经》有句:“至乐性馀,至静则廉”。昔王右军生平笃嗜种果,谓此中有至乐存焉。盛氏时亭外皆植果树,园主取名“至乐”,即袭此意,主人能兼永叔右军之乐,主人之乐至矣。今果树虽无,但此处景物疏朗,使人胸怀宽畅,心情快乐。亭为六合舍顶,系仿天平山范祠御碑亭略变形而成,解放后重建。<br></h3> <h3> 可亭:亭,《释名》:“停也,道路所舍,人停集也。”可亭,取白香山可以容膝,可以息肩,当其可斯可耳之意,指此处有景可以停留观赏。亭为六角,飞檐攒尖,结顶为一花瓶倒扣(为 1953 年整修时应急之作)。刘氏时称“个中亭”,盛氏时称“可亭”。解放后整修,亭顶比昔时略尖一些。<br></h3> <h3> 佳晴喜雨快雪之亭:佳晴,宋范成大有诗句云“佳晴有新课”。喜雨,《春秋谷梁传》云:“喜雨者有志于民者也。”快雪,王羲之帖有“快雪时睛”之句。都是指对农田有利之意。这里指四时景物,不论晴雨都好。亭为单檐歇山造,解放后在原盛氏亦吾庐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原来“佳晴喜雨快雪之亭”在五峰仙馆后院西北方向(今为一排花墙)。刘氏时即有,盛氏时称此名。<br></h3> <h3>【室内陈设】<br>留园内精美宏丽的厅堂与安静闲适的书斋、丰富多样的庭院、幽僻小巧的天井、高高下下的凉台燠馆、迤逦相属的风亭月榭巧妙地组成有韵律的整体。<br></h3> <h3> 恰杭:明瑟楼下方室称“恰杭”,杭:《唐韵》与航同,《说文》方舟也,此建筑及其西涵碧山房在可亭处看来有如一艘航船,取杜甫“野航恰受两三人”之句。故名恰杭。此名盛氏时已有。<br></h3> <h3> 涵碧山房:宋代朱熹有诗句“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建筑面池,水清如碧,涵碧二字不仅指池水,同时也指周围山峦林木在池中的倒影,故借以为名。建筑三间,卷棚硬山造,东面紧靠明瑟楼,刘氏时称“卷石山房”,盛氏时名“涵碧山房”,因建筑前临荷池,故通常又称荷花厅,俞樾《留园记》中“凉台燠馆”即是指此。<br></h3> <h3> 濠濮亭:《世说》云:“晋简文帝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濠,即濠上,濮,水名,古人观鱼之地。此处借以为名。亭为方形四角,单檐歇山造,其北挑出水面而筑。刘氏时称此亭为“掬月亭”。亭侧池畔立有一石,倒影池中如圆月,名印月。盛氏时名“濠濮想亭”。今易名濠濮亭。<br></h3> <h3> 留园内的贮云庵(也作“待云庵”)是一处充满禅意和人文气息的景点。贮云庵位于留园的东部景区,紧邻冠云峰庭院,是园主盛康及其家族参禅礼佛的家庵。建筑为单檐歇山造。其名“贮云”源自盛康的别号“贮云庵主”,也取自唐代诗人孟郊的“开亭拟贮云,凿石先得泉”诗句,寓意此地能汇聚云气,境界幽深。<br> 贮云庵是盛氏家族的私家庵堂,为园主提供了一处参禅悟道、寻求心灵宁静的场所。盛康在功成名就后于留园归隐,希望在这片都市净土中参悟人生。其子盛宣怀(中国近代实业家)曾为贮云庵题写对联:“儒者一出一入有大节;老僧不见不闻为上乘”,这既是盛宣怀人生的写照,也反映了盛家融汇儒释、既入世又出世的思想。<br> 庵西廊壁上嵌有两方珍贵的石刻:“白云怡意”与“清泉洗心”。这八个字非常精妙地表达了在此修行的心境——以白云陶冶情志,用清泉涤荡心灵,充满了超然物外的禅意。贮云庵的存在,与留园内其他如“闻木樨香轩”、“自在处”、“亦不二亭”等景点一样,共同构成了留园浓厚的哲学与禅意氛围,使其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园林,更是一处精神栖居的场所。 <br></h3> <h3> 活泼泼地:殷迈自励诗云“窗外鸢鱼活泼,床头经典交加”。此处鸢飞鱼跃,天机活泼,借以为名。建筑为水阁形式,或称水榭。单檐歇山造,四面环有走廊。盛氏时即有。<br></h3> <h3> 自在处:宋代陆游有诗云:“高高下下天成景,密密疏疏自在花。”此处景色与诗意相同,借以为名。前侧一峰名“朵云”,对面置有青石牡丹花台,雕刻较为精美,为明代园林遗物。</h3> <h3> 汲古得修绠:唐代韩愈有诗:“汲古得修绠。”《说苑》云:“管仲曰短绠不可以汲深井”。绠 ,井索也。修绠,即长索。意思是,钻研古人学说,必须有恒心,下功夫找到一根线索,才能学到手,和汲深井水必须用长绳一样。这里从前是书房。盛氏时称汲古得修绠。建筑在五峰仙馆西,硬山卷棚造。<br></h3> <h3> 留园的鱼化石是其“镇园三宝”之一,非常珍贵。这块鱼化石镶嵌在冠云楼楼下正中“仙苑停云”匾额的下方,外罩长方形玻璃镜框加以保护。据专家考证,它可能采自浙江建德地区。这块鱼化石是晚清时期园主扩建留园时得来,并嵌于冠云楼楼下墙面的。整块化石石面长约1.6米,宽约1.25米。化石上保存了二十多条古代鱼类,它们被认为是中鲚鱼或古鳕鱼。这些小鱼长度多在10至15厘米左右,其头骨、脊柱、肋骨、鳍和尾巴等结构在灰黑色的页岩上依然清晰可辨,形态生动,有的像在单独寻食,有的则似在嬉戏玩耍。</h3> <h3> 林泉耆硕之馆:林泉者,指山林泉石,游憩之地;耆,指高年;硕,有名望的人。这里是指老人和名流的游憩之所。馆为一屋两翻轩,南北装修不同。北为方梁,有雕花;南为圆梁,无雕花。窗及地坪方砖也有所不同,故又称鸳鸯厅。厅为四面厅形式,单檐歇山造,其北两角飞檐上塑有凤穿牡丹图案。建筑三开间九架屋,并环有走廊。馆为盛氏时所建。馆内有两匾,南“奇石寿太古”,北“林泉耆硕之馆”。“冠云峰赞序”屏门对着冠云峰。<br></h3> <h3> 林泉耆硕之馆为鸳鸯厅,中间以雕镂剔透的圆洞落地罩分隔,厅内陈设古雅。</h3> <h3> 五峰仙馆:此馆为园内最大的厅堂,五开间,九架屋,硬山造。由于梁柱均为楠木,故又称楠木厅。此处旧为徐氏“后乐堂”,刘氏时扩建为“传经堂”。盛氏时因得文征明停云馆藏石,属吴大澄书 其额,更名“五峰仙馆”。厅内装修精丽,陈设雅洁大方。</h3> <h3> 揖峰轩:宋代朱熹《游百丈山记》句:“前揖庐山,一峰独秀”。此建筑西有一湖石名“独秀峰”,轩前庭院称“石林小院”,庭院内有晚翠、迎晖、段锦、竞爽等太湖石峰,园主痴石,借用米芾拜石典故,称其轩为揖峰轩。建筑为硬山造,外观二间半,实质只有一间半,刘氏时就有此名,沿用此今。<br></h3> <h3> 静中观:唐代刘禹锡诗云:“众音徒起灭,心在静中观”。语意超尘出世。建筑为亭,由于二面借廊,只有一角,颇为罕见。此名刘氏时就有。<br></h3> <h3> 综上,苏州留园的景观特色在于其精湛的建筑空间艺术、丰富的景区变化、卓越的峰石欣赏以及深邃的文化内涵。它完美融合了自然山水与人工营造,通过曲折、对比、渗透等手法,在有限空间内创造出无限意境,是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杰出代表,展现了“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的理想境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