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湖南省湘南新田县石羊镇石羊洞在南宋、元朝、明初时是湘南藕塘西溪谢氏的领土,是越南陈朝开国上皇陈承(本名谢昇卿)和汉王陈友谅(本名谢诚夫)的家园,是元末明初移民圣地。南宋时,大约在1200年左右,湘南陶岭藕塘西溪谢氏迁湘开基始祖谢登云七世孙谢昇卿从福建回到祖地,投靠族人,在陶岭禾神岭花天庙学习神农历史文化。陶岭藕塘西溪(原名田乾)是神农拾嘉谷、教耕种稻的农耕文明发源地。花天庙是神农庙,供奉祭祀神农之所。为了更好的成长,学到更多东西,又到儒道佛衡阳府衡山南岳学艺。学成之后,在回老家途中,发生命案。逃到永州府宁远县石羊洞隐姓埋名。根据谢氏先祖神农炎帝初都于陈,谢氏郡望是陈留,自己又是陈郡谢氏后裔,总是离不开陈,世世代代在传承,由此,谢昇卿改名陈承。在湘南收徒传教,传播神农文化。后经桂林,进入越南,把神农文化传入越南,并开创越南陈朝。历代陈朝皇帝名号都含有日或火字旁的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谢昇卿之孙陈益稷被元朝命为安南王,并授予湖广行省平章政事,掌湖广行省(辖今湖北、湖南、广西大部及贵州、广东部分区域)的军政要务,还赐给汉阳官田五百顷。陈益稷为迁湘始祖谢登云九世孙,其将祖父谢昇卿曾经所居之地石羊洞交给族叔谢通甫管理。迁湘始祖谢登云八世孙谢通甫在这里开垦三十三顷良田(一顷是一百亩,相当于三千三百亩),为陈益稷南下争夺越南陈朝统治权提供军粮。元末,陈益稷将汉阳官田五百顷交由族人管理时,陈友谅祖父谢千一和父亲谢普才已来投靠了。谢千一西溪谢氏谱名谢贵伸,为迁湘始祖谢登云十世孙,生于1278年1月15日~殁于1342年5月20。谢诚夫父亲谢普才,谱名谢朝杰,字辈为朝,排行万一郎,才大概生于1298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356年陈友谅将陈益稷的安南王汉阳凤凰山行宫作为反元红巾军天完政权的首都皇宫。在反元时期,陈友谅家乡石羊洞三千三百亩为反元义军提供军粮,为民族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363年朱元璋战胜陈友谅,陈友谅遗体魂归故里。西溪谢氏在老家为汉王谢诚夫立朝阳庙。陈友谅(谢诚夫)的汉皇殿(汉王殿)和汉皇“丹凤朝阳”墓在老家嘉禾县西溪隔壁县湖南省宁远县侯坪谢家村北面阳明山所属天子山山上。西溪谢氏的石羊洞田三千三百亩为陈友谅的追随避难者提供粮食,成为移民圣地。陈友谅之子陈善为避难者建立慈善机构“永善堂”和“乐善堂”,使湘人的香火得以延续。石羊洞在唐朝时,属于江南西道。朱元璋在屠湘时,湘北湘中人几乎被屠尽,唯有湘南的地形地貌最好避难。为了逃避朱元璋屠杀,以塘为号,避难到湘南的人都说是从江西鹅颈塘迁移过来的。为了防止朱明朝廷耳目,避免遭难,每家每户都学一种语言,久而久之就成了湘南土话。对内讲土话,说暗语,外人听不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其实江西没有鹅颈塘,真正的鹅颈(井)塘就在湘南新田县石羊洞和嘉禾县藕塘西溪。鹅颈塘之名,就是源于陈友谅老家西溪谢氏故土石羊洞田三千三百亩的水源地“鹅井”。鹅井是由这里独特的卡斯特地貌而形成的。石羊鹅井已列入《辞海》词条,被称为“南国第一泉”。从宋元明时期藕塘西溪谢氏的石羊洞三千三百亩良田,到今天的百家姓五万亩粮田,“鹅井”一直是生命之源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