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eibo.com/2588129880/5213610653519225" target="_blank">慈溪发布在微博</a></p> <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9b9b9b">拍摄器材:VIVO X200 pro手机</font></h5> 晨雨初霁,潮塘江畔的木栅篱笆浸着水色,藤蔓纤柔的田旋花正攀缠而上。 那些缀满露珠的淡粉色喇叭状小花,在微风中轻轻震颤,薄如蝉翼的花瓣拢着熹微晨光,竟让这田间常见的杂草透出几分清雅。 夏秋之交本是它最盛放的时节,五片旋拧的花萼托起星形花序,虽无馥郁香气,却以野性蓬勃的姿态,将蜿蜒的绿意绣满农人的竹篱与沟渠。 世人多称此花为“田间绊根草”,因其根系顽固,常与作物争夺雨露。 然细观其花,朝开暮合,向阳攀援,柔韧藤蔓在风雨中百折不折——若论花语,或许便是“野草的自矜”:无需沃土,不惧践踏,以细弱之躯诠释生命的韧性。 慈溪人熟识这般景象,棉田畔、阡陌间,甚至海塘石缝里,总能瞥见它缠绕的身影。 农人锄之不尽,却也在辛劳间隙,偶遇这一篱淡粉点缀的野趣,亦融入三北平原农耕图景的褶皱之中。 这些花不曾载入典籍,亦未被文人吟咏,却以最朴素的姿态烙印乡土记忆。 当镜头定格雨后木栅上蜿蜒的绿蔓与娇嫩的花盏,分明听见土地的低语:所谓杂草,不过是生错位置的传奇。 <h5><font color="#9b9b9b">秋天的花卉 野草</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