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双调•水仙子】同贺吟坛十载依徐人健会长韵</p><p class="ql-block">诗旌十度拂云扬,雅浪千重赣水长。华章百卷情中酿,清音满画堂。今朝共举琼觞,齐贺千秋业,还凝墨韵香,鄱湖欢宴客盈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雅韵流芳十载歌——陈柳冰<双调·水仙子>艺术特色与文化精神探析》</p><p class="ql-block"> 徐人健会长原韵与陈柳冰先生的这首和曲,共同构成当代散曲创作中双璧交辉的文学现象。这首庆贺江西吟坛十周年的曲作,既承元曲清丽本真之风骨,又展新时代文人雅集之气象,在有限的篇幅中蕴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质,值得深入品读。</p><p class="ql-block"> 一、结构艺术:起承转合的完美演绎</p><p class="ql-block"> 作品严格遵循《水仙子》曲牌格式,前三句“诗旌十度拂云扬,雅浪千重赣水长。华章百卷情中酿”构成鼎足对,以“十度”、“千重”、“百卷”的数字递进形成时空张力。“诗</p><p class="ql-block">旌”喻文学旗帜高扬,“雅浪”指诗词创作浪潮,“华章”谓十年结晶,三组意象由虚入实,由宏入微,完美勾勒出吟坛十年的发展轨迹。</p><p class="ql-block"> “清音满画堂”作为承转之笔,将视角从宏观叙事转入现场空间。继而“今朝共举琼觞”开启宴饮场景,最终以“齐贺千秋业,还凝墨韵香”点明庆贺主题,末句“鄱湖欢宴客盈堂”既呼应首句的地域特征,又以开放式场景收束全篇,形成环形结构。这种严整的布局体现出作者对传统曲牌结构的深刻把握。</p> <p class="ql-block"> 二、意象系统的三重构建</p><p class="ql-block"> 作品精心构建了三个层次的意象系统:首先是时间意象,“十度”春秋的纵向历程通过“诗旌”的飘扬得以具象化;其次是空间意象,“赣水”、“鄱湖”的地理标识与“画堂”、“欢宴”的场所特征交织成地域文化空间;最后是审美意象,“雅浪”、“清音”、“墨韵”等复合意象将听觉、视觉、嗅觉通感交融,形成多感官的审美体验。</p><p class="ql-block">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琼觞”意象的运用,既承《诗经》“称彼兕觥”的祝颂传统,又接李白“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迈诗情,更暗合王羲之兰亭雅集“流觞曲水”的文脉传承,小小杯盏中盛满了千年文脉的醇香。</p> <p class="ql-block"> 三、声律美学的当代呈现</p><p class="ql-block"> 作为北曲常用曲牌,《水仙子》历来注重声韵之美。本作押“江阳”韵,选用“扬、长、酿、堂、觞、香、堂”等韵脚,开口呼的洪亮音色与庆典的欢乐气氛相得益彰。其中“堂”字的重韵使用颇具匠心,前一个“清音满画堂”是静态的空间呈现,末句“客盈堂”则是动态的场景描写,相同的韵脚承担不同的叙事功能,可见作者炼字之功。</p><p class="ql-block"> 平仄安排上,作品严格遵循曲谱要求。如首句“诗旌十度拂云扬”为“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二句“雅浪千重赣水长”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两句平仄相对,音韵铿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赣水长”三字,“仄仄平”的收尾如余波荡漾,既模拟水波荡漾之声态,又暗喻文脉绵长之意蕴,达到声情与辞情的完美统一。</p><p class="ql-block"> 四、文化精神的当代传承</p><p class="ql-block"> 作品深层蕴含着三重文化精神:其一为“诗可以群”的交流精神,十年雅集延续了自魏晋以来文人以诗会友的传统;其二为“地域与超地域”的融合精神,赣鄱地域特色与中华诗词的普遍审美相得益彰;其三为“守正创新”的创作精神,既遵守传统曲律规范,又注入时代气息。</p><p class="ql-block"> “还凝墨韵香”一句尤见精神。“墨韵”既是物理的墨香,更是文化韵味的象征。这个“凝”字下得极妙,既指墨汁凝聚于笔端,更喻十年耕耘凝聚的文化成果,暗示着传统文化的当代凝聚与重构。</p> <p class="ql-block"> 五、庆典书写的诗学价值</p><p class="ql-block"> 在当代诗词创作中,庆典题材易流于应景之作。此曲却能超越寻常贺词,达到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其成功在于将时间性的“十载”转化为空间性的“千重浪”,将抽象性的“成就”具象为“华章百卷”,最终升华为“千秋业”的历史认知。这种时空转换的手法,使作品获得超越具体事件的永恒价值。</p><p class="ql-block"> 结尾“鄱湖欢宴客盈堂”化用王勃“宾主尽东南之美”的意境,又以“盈”字暗合《诗经》“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欢庆场景,但赋予其鄱阳湖的地域特色,实现古典意象的当代转化。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符号借用,而是文化基因的活态传承。</p><p class="ql-block"> 陈柳冰先生此作,既是对江西吟坛十年历程的诗意总结,也是对中华诗教当代振兴的艺术见证。在其精心营构的意象世界中,我们既看到曲牌传统的当代活力,也看到地域文化的全国意义,更看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无限可能。这或许正是当代散曲创作的健康走向:根植传统而面向当代,守正创新而雅俗共赏,在历史的回响中奏响时代的新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