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20240327</b></p><p class="ql-block"> 早晨天阴,温度偏低,穿了夹衫还有寒意。上午游览了以蒋氏故居为核心的溪口镇,这是我第三次来此。小镇四周群山高低错落、迤逦接天,澄静的剡溪由北向南不动声色地傍镇而过,名虽为溪,实是一条宽数十米的河。以往对“人杰地灵”这成语,也没用心体会,就当个形容词随意一用而已。这些年不急不慌,从容行走了多个名人故里,发现古人创造的词汇还真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地灵与人杰似有因果关系。溪口山青水秀,不出些人杰倒也奇怪了。</p> <p class="ql-block"> 名人故居或建筑,大多为家人、族人或后人所建,本人亲自参建的并不多,而溪口现有的开放景点中,蒋介石几乎皆有参与,有的是翻建,如丰镐房;有的是扩建,如蒋氏宗祠;有的是新建,如武岭学校。</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路随心而往,游走在这些年代并不久远,却又觉得恍如隔世的建筑之中。</p> <p class="ql-block"> 站在丰镐房雕花槅门前,隐约之中似能闻到乌木的淡淡沉香,蒋介石翻建这座祖宅时特意保留着梅花纹漏窗。此时庭院里两株海棠,斑斓的树影正落在议事厅的地上。展厅玻璃柜中摆放着蒋经国用过的铜制砚海,水渍蜿蜒处隐约可见“忠孝传家”四字朱批,宛如年轮刻进楠木书案的年轮。在保本堂的门柱上,有蒋介石亲书的对联,上联为“报本尊亲是谓至德要道”,下联为“光前裕后所望孝子顺孙”。</p> <p class="ql-block"> 蒋介石事亲至孝,且善待乡邻、造福乡梓。</p><p class="ql-block"> 武岭学校是蒋介石为家乡创办的一所现代学校。1925年春,蒋介石秉承母亲王采玉“遗家产之半自办义务学校”的遗愿,将武山、溪西、西河三所国民小学合并为禽孝区立小学,以蒋氏私宅丰镐房为校舍,开启办学之路。1927年北伐胜利后,学校升格为“私立武岭学校”,蒋介石亲书校匾,聘留日教育专家张明镐为校长,拉开现代化办学序幕。新校选址武山西麓荒滩,由当时最著名的地质科学家翁文灏之弟翁文涛设计,耗时三年建成占地4公顷的民国建筑群。进入学校,我们看到樟树冠盖婆娑,银杏挺拔威武,一座座中西合璧的建筑就掩映其中。有的楼宇覆满青藤绿蔓,随处可见校园里表现教育活动的雕像,海棠、蜡梅、桂花和翠竹等把校园点缀得缤纷而灵动。</p><p class="ql-block"> 武岭学校的办学形态很有意思,从现代教育分类来看,既有基础教育,又有职业教育。学制贯通幼儿园到高中,有小学部和农业中学部。幼稚园和小学招收溪口蒋氏、毛氏学童,免费入学;农业中学不限对象,面向浙东农村招生,培育实用性人才。从1932年起,蒋介石自兼校长,学校管理也贯穿了蒋介石军人理念,实行“军事化+生活化”管理,每天清晨出操,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聆受“礼义廉耻”训词。传统文化教育全方位渗透,每周开展“整洁锦标赛”,国文课必背《朱子家训》,书法课临摹颜体《正气歌》。常年举办英语演讲会、数学速算比赛。课余活动精彩纷呈,有数学速算比赛、美术展览、春秋远足野营;还得记日记、周记,开展小调查,办校报等。</p> <p class="ql-block"> 学校建筑体现了中西合璧的风格。我们进入大礼堂后,发现将近一百年前的建筑,依然有着与众不同的高贵气韵,中式台基端庄稳重,巴洛克式装饰自由典雅,古典美和现代美结合得恰到好处。</p> <p class="ql-block"> 蒋氏宗祠高大的牌楼上,几滴晨露正顺着门檐缓缓流淌。大红灯笼高悬门楼,蒋介石手书的“忠孝传家”新描了金粉,明亮醒目。庭院中柏树森森,祠堂里还可感受到刚刚举行过春祭仪式的氛围。1949年5月,毛泽东曾发出指示:“在占领奉化时,要告诫部队,不要破坏蒋介石的住宅、祠堂及其他建筑。”</p> <p class="ql-block"> 溪口镇门楼,距武岭山脊,扼古镇门户,形如城门。原址武岭庵,是一个小庵堂,1930年,蒋氏精心设计改建为三间两层的关楼式城门建筑。门额两面都镌有“武岭”题字,正面为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所写。背面是蒋介石亲笔手书。</p> <p class="ql-block"> 溪口人说,“蒋介石有着无以复加的乡土情结”,其实这是蒋氏身上浓厚的传统士大夫思想观念的外现,礼义忠信仁慈孝悌在他的诸多言行中皆有贯穿。</p><p class="ql-block"> 这让我想起了他的政敌毛泽东。韶山故居之外,还有大量的纪念堂馆,但这与毛氏本人概无关系,都是后人的作为。毛在世时,根本不屑兴祠建堂一类的事情。在溪口,可以看到许多蒋介石的书法手迹,字字工整,笔笔遒劲,中规中矩里又多少有些拘谨。毛泽东也是位书法大师,其作品挥洒不拘而又风格鲜明。这些都与蒋氏形成强烈反差,一个恪守传统、重规守矩,一个充满自信、睥睨古今。蒋毛两人对待同僚、下属和朋友的不同,也可窥见二人的性情差异,以及处世观和价值观的不同。蒋氏是个念旧情的人,对他的黄埔学生尤其如此,即使犯错罪不容诛,也往往会高高举起,轻轻放下;而M氏杀伐决断,昔友今敌常在翻掌之间。我想,这也是蒋介石不敌毛泽东的原因之一。</p><p class="ql-block"> 不过岁月是弥平一切的利器,到了晚年,即便强势如毛泽东者,也在仰首皓月之际,想起了被自己赶到一座小岛上的老对手。烽火已熄,天朗宇阔,毛氏想起海峡间的盈盈一水,除了感慨“明月依然在,何日彩云归”,还赞叹蒋氏当年“地覆天翻君亦老,东征北伐声威”,并直白表达了“我今寻老友,把手话心扉”的期盼。坊间传言,1965年3月,毛泽东泼墨挥毫,写下了《临江仙·寄友》一词,并托新加坡《南洋商报》的记者转赠给台湾的蒋介石。毛氏的书法依然是长枪大戟的风格,但其心绪已是化干戈为玉帛的似水柔情了。据说蒋氏父子对此迅速回应,双方达成了“六项协议”。只是不久文革爆发,又有红卫兵打砸溪口、捣毁慈庵的消息传至台湾,两岸统一的进程由此搁浅。</p> <p class="ql-block"> 在溪口镇徜徉了一番,午后我们去了10公里外的雪窦寺。这是一座有1600年历史的古刹,被列为中华五大名刹之一。1949年底,蒋介石离开大陆之前曾专程去了雪窦寺,据说与方丈有过一番晤谈,气氛颇为伤感。也许他已预知,此行即为永别,此生也许再也无法返回故乡了。此际尚属早春,仰头可见佛殿前的宋代银杏,春寒之中尚未绽出新叶。一位僧人手捻佛珠,望着供桌前尚未燃尽的一炷香若有所思——檀香袅袅中,似乎氤氲着往昔的故事,也许他在遥想当年蒋氏辞别故土时与方丈黯然对坐的情景。山风掠过发出轻微窸窣声,此刻斜阳已将殿内染成淡淡的橙色。</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寺庙已经大规模扩建,新修的巍峨宫殿多少让老寺有些黯然。在雪窦寺和溪口之间,一座气势恢宏的弥勒圣坛已经拔地而起,山上矗立着一尊弥勒佛巨像,满面笑容,在这深山中看着溪口和远远的尘世。若蒋氏父子魂返故土,他们还认得这故乡的寺庙吗?</p> <p class="ql-block"> 离开了古刹,我们没有上高速,而是选择沿了四明山道,车行山中,风光旖旎。崇山峻岭中,樱花桃花海棠花开得正盛,山花烂漫,云蒸霞蔚。公路就在峰岭间盘旋,在峡谷中穿梭,我驾车时时而仰望高山,时而俯视群峰,峰回路转,渐行渐远。</p> <p class="ql-block">黄昏时分,车抵余姚。明天去瞻仰河姆渡遗址和王阳明故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