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秋阳洒在龙安的土地上,2025年9月14日上午,有幸被邀请参加了一场安阳市作协安阳县龙安区文联、作家协会组织的“大美安阳,魅力龙安”的文学采风之旅,走进自然、抚摸历史,感悟人心深处的温度。穿行于千年石窟之间,驻足在平凡人家院落之中,我感受到的不仅是风景的壮美,更是一段段流淌在时间里的信仰与坚守。</p> <p class="ql-block"> 采风的第一站是龙安区宝山深处的万佛沟。山势绵延,古木蔽日,脚下的石阶仿佛通向一段被遗忘的时光。隋唐年间,高僧在此凿窟礼佛,匠人以锤凿刻下信仰的轮廓。大住圣窟前,飞天衣袂飘然,三尊佛像静坐千年,目光低垂,仿佛仍能听见当年开凿时的叮当声。石壁斑驳,却掩不住那份沉静的庄严——那是时间未能磨灭的虔诚。</p> <p class="ql-block">山崖之上,石窟错落,佛像静立其间,藤蔓悄然攀上岩壁,像自然伸出的手,轻轻抚过历史的伤痕。阳光斜照,石像的轮廓在光影中愈发柔和,仿佛它们并非冷硬的岩石,而是曾真正呼吸、低语过的生命。我站在崖下仰望,忽然觉得,这些佛不只是被供奉的对象,更是千年来无数双手、无数颗心共同托起的精神灯塔。</p> <p class="ql-block"> 从山中下来,我们走进灵泉寺附近的西洪沟村。一户寻常人家的小院,因一面墙而不再寻常。那是一面挂满荣誉的墙,泛黄的党员证书旁,是中国地图上密布的红星。每颗星,都标记着一条手织围巾的去向——边防哨所、雪域高原、戈壁深处。六万余条围巾,二十七年未曾停歇的针线,从一位普通农妇的手中,织出了一条通往边疆的温暖之路。“献给可爱的人”,这行字写得朴素,却烫得人心发热。</p> <p class="ql-block"> 墙上三面锦旗并列悬挂,“弘扬支前精神 情暖北疆卫士”“针织家园情怀 情暖边防民警”……字字滚烫,像极了那些在寒夜里为战士送去温暖的针脚。一位不知名的采风客站在墙前,默默用手机记录下这一切。她或许不是亲历者,但那一刻,她的眼神里有敬意,也有共鸣。这面墙不只是一个人的勋章,更是一群人心照不宣的守望。</p> <p class="ql-block"> 一块黑底金字的牌匾静静挂在墙上,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落款是二〇一八年二月廿四日,农历正月初九。主人赵中福与张娥梅的名字列于其上,连同他们的子女、孙辈,一字排开,像一棵树的根脉,深深扎进这片土地。牌匾底部“建立”二字格外醒目——不是“颁发”,不是“授予”,而是“建立”。这户人家,用二十七年的坚持,建立了一种属于普通人的家国仪式。</p> <p class="ql-block"> 在已近九荀的老党员赵中福老人的家里,人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看墙上的锦旗,读展板上的故事。有人轻声交谈,有人静静凝望。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落在那些红底金字的荣誉上,仿佛为它们镀上了一层温柔的光。我忽然明白,所谓家国情怀,未必是惊天动地的壮举,它可以是一针一线的坚持,是年复一年的牵挂,是把“国家”二字,织进毛线里,送进风雪中。</p> <p class="ql-block"> 在赵中福老人家里,我们参与座谈,聆听故事,墙上展板记录着这片土地的文化脉动。每一次合影,每一次凝视,都是对精神传承的致敬。</p> <p class="ql-block"> 合影时,赵中福和张梅娥老人被大家簇拥在中间,手里捧着一条鲜红的围巾,开心的像个孩子。那红,像火苗,像热血,像冬夜里最暖的一束光。我们站在一起,背景是墙上的画作与荣誉,镜头定格的不只是笑容,更是一种被传递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有人站在中国地图前,指着西北的某个点,说那里的哨所去年收到了三百条围巾。他手里拿着一条刚织好的红围巾,像举着一面小小的旗帜。地图上的红星密密麻麻,像夜空中的星河,每一颗都曾被一双手温暖过,都被一颗心惦记着。那一刻,我忽然觉得,家国不在遥远的辞令里,而在这一针一线的奔赴中。</p> <p class="ql-block"> 山在远处静默,树在身旁轻摇,而我们,带着满心的故事准备离开。可我知道,有些东西已经留下——关于坚守,关于温暖,关于一个普通农家如何用六万条围巾,织出了一部民间的家国诗篇。</p><p class="ql-block"> 回程的路上,我一直在想,所谓“大美安阳”,美在山水,更美在人心。而龙安的魅力,不在别处,就在那一针一线里,在那一面墙上,在那一颗颗红星所指向的远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