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个食品安全监管典型案例

꧁꫞꯭宁缺毋滥꫞꧂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食品安全监管典型案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中国品牌与防伪杂志/中国品牌质量网讯 </b> 本刊记者从呼和浩特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官方微信公众号获悉,该局于2025年9月19日在其官微上公布了一批食品安全监管典型案例!据悉,2024年以来,呼和浩特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始终紧盯民生领域突出问题,持续开展“铁拳”行动,重点打击食品生产、食品销售、餐饮服务等领域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着力消除食品安全隐患,护航食品安全,提振消费信心。为充分发挥以案释法、以案示警作用,现将一批典型案例予以发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内蒙古某医药有限公司经营标签不符合规定的进口食品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17日,开发区分局执法人员对内蒙古某医药有限公司进行夏季药品专项检查时发现,当事人经营场所内保健食品专柜中摆放销售的4瓶inne®小金条钙镁锌,标签标识有“保质期18个月、阴凉干燥处保存”,除此之外,瓶体未见其他中文标识。现场通过扫描产品表面的商品防伪溯源码,确认该产品产地为德国,为进口食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立案调查,当事人上述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七条、第九十七条的规定,构成经营标签不符合规定的进口食品的违法行为,我局依据该法第一百二十五条第一款第(二)项的规定,结合自由裁量意见,责令当事人改正上述违法行为并作出没收4瓶inne®小金条钙镁锌、没收违法所得148.5元和罚款人民币5500元的行政处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呼和浩特市某食品有限公司生产标签说明书不符合产品明示质量要求的食品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8日,我局收到由青岛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委托青岛市华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出具的《检验报告》一份,检验结果显示呼和浩特市某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手工牛油火锅底料苯甲酸及其钠盐(以苯甲酸计)项目不符合产品明示质量要求,检验结论为不合格。开发区分局执法人员于2024年8月14日对呼和浩特市某食品有限公司进行了现场核查,该生产企业正在生产中,上述抽样检测的预包装食品手工牛油火锅底料已销售完毕,执法人员现场下达了《责令改正通知书》。当事人收到检验结果后于2024年8月21日向青岛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复检申请。2024年9月8日,我局收到青岛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委托青岛海关技术中心出具的《复检报告》一份,报告显示当事人生产的手工牛油火锅底料苯甲酸及其钠盐(以苯甲酸计)项目不符合产品明示质量要求,检验结论为不合格。我局于2024年9月10日向当事人送达了《复检报告》,当事人予以签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立案调查,当事人上述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一条第三款之规定,构成生产标签说明书不符合产品明示质量要求的食品的违法行为,我局依据该法第一百二十五条第一款第(二)项之规定,结合自由裁量意见,责令当事人改正上述违法行为,并处没收检验不合格的食品“手工牛油火锅底料”372袋、没收违法所得人民币576元及罚款人民币5100元的行政处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如意工业园区某草原馅饼餐饮店餐具清洗消毒不合格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25日,开发区分局执法人员对如意工业园区某草原馅饼餐饮店进行食品安全专项检查,现场发现其四楼操作台下侧1圆形白色餐盘上有黄色油渍,1圆形白色餐盘上有黑色灰尘污渍,1个较大白色圆盘上有小型食物残渣未清理。当事人的行为不符合《GB14934-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消毒餐(饮)具》2.1感官要求,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三条第一款第(五)项、第五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执法人员当场下达了《责令改正通知书》及《当场行政处罚决定书》。2024年8月14日,我局执法人员对当事人开展“回头看”检查,现场发现洗消间内消毒柜中有两个白色碗内粘有黑色颗粒物及黄色污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立案调查,当事人上述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三条第一款第(五)项、第五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构成餐具清洗消毒不合格的违法行为,我局依据该法第一百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五)项规定,结合自由裁量意见,责令当事人改正上述违法行为并作出罚款人民币5500元的行政处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四、经济技术开发区某餐饮店食品经营许可载明的经营项目发生变化未申请变更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12日,开发区分局执法人员对经济技术开发区某餐饮饭店进行日常监督检查时发现,当事人厨房冷冻柜放置铭海冻金枪鱼块1袋、散装三文鱼6块,菜谱凉菜类目中销售有锦绣三文鱼姿造拼98元/例,厨房未设有生食类食品制售专间,《食品经营许可证》经营项目中未取得生食类食品制售项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立案调查,当事人上述行为违反了《食品经营许可和备案管理办法》第二十九条,构成了食品经营许可载明的经营项目发生变化未申请变更的违法行为。我局依据该办法第五十二条第三款、《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结合自由裁量意见,责令当事人改正上述违法行为,并处没收用于违法经营的食品原料“三文鱼”(6块共计550g)、“铭海冻金枪鱼块”(1袋)、没收违法所得人民币2352元及罚款人民币7500元的行政处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五、经济技术开发区(沙尔沁镇)某副食百货门市部经营超过保质期的食品且部分商品未明码标价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14日,开发区分局执法人员对经济技术开发区(沙尔沁镇)某副食百货门市部进行专项检查时发现,店内东北侧一货架上放置有火锅豆皮,其中,有3个规格为150g,生产日期为2024.02.25,保质期为常温下12个月;有10个规格为120g,生产日期为2024.05.05,保质期为常温下12个月。上述食品未明码标价,店内挂面货架、豆制品货架、调味料货架上的产品均未明码标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立案调查,当事人上述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一款第(十)项之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十三条第一款之规定,构成了经营超过保质期食品的违法行为及未按规定明码标价的违法行为。我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第一款第(五)项之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四十二条之规定,结合自由裁量意见,责令当事人立即停止违法行为,并处没收涉案产品火锅豆皮13包及罚款人民币1000元的行政处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固原市2025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典型案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中国品牌与防伪杂志/中国品牌质量网讯 </b> 本刊记者从固原市市场监管局官方微信公众号获悉,该局于2025年9月16日在其官微上公布了固原市2025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典型案例!2025年固原市市场监管部门开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以来,查处了一批违法案件,有效震慑了违法行为。现向社会公示6起违法违规典型案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案例一:固原市原州区XX超市未按要求冷藏贮存饮品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案情简介】2025年5月3日,固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原州区分局执法人员检查时发现,当事人销售的“伊利活性乳酸菌风味发酵乳共3板(18瓶)”、“金河果味酸奶饮品33袋”、“金河牌老酸奶4瓶”,以上三种饮品未按照贮存条件2-6℃进行冷藏存放。执法人员下发责改改正通知书要求立即改正。5月4日,执法人员对当事人整改问题回头看时,发现当事人货架上摆放的4瓶“金河牌老酸奶”仍未按照贮存条件2-6℃进行冷藏存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法律依据及处罚】当事人不按照食品所需温度贮存“金河牌老酸奶”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三条第(六)项的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三十二条之规定,固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原州区分局对当事人给予行政处罚1000.00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典型意义】夏季气温高、湿度大,微生物易滋生繁殖,食品腐败变质速度加快,按温度要求贮存食品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核心环节,对维护公众健康、规范市场秩序具有重要意义。本案通过依法打击未按温度要求贮存食品的违法行为不仅保障了食品安全,也有利于食品经营主体强化责任意识,规范经营行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案例二、西吉县某蔬菜专业合作社未按规定建立并执行食用农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案情简介】2025年4月9日,西吉县市场监管局接到合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芹菜抽检不合格的协助调查函。经调查,西吉县某蔬菜专业合作社为食用农产品经营者,2024年7月1日从兴隆镇附近种植蔬菜的菜农处购进芹菜7吨,购进单价0.6元/kg,购进金额4200元,销售单价为0.7元/kg,货值金额4900元,获利700元,但现场无法提供该批芹菜的进货票据、产品检测报告及供货商资质证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法律依据及处罚】当事人的行为违反了《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八条第一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五条之规定,构成未按规定建立食用农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索取并留存食用农产品进货凭证,并核对供货者等有关信息的违法行为,执法人员依据《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第三十九条第一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三项之规定,责令当事人改正违法行为,罚款5000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典型意义】:建立并遵守进货查验记录制度是保证食品来源可追溯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防止不合格食品进入农村市场,减少食品安全风险‌,通过处罚未履行进货查验义务的经营者,可以警示其他经营者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和秩序‌,推动行业健康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案例三:隆德县某餐饮店使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生产经营食品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案情简介】2025年4月29日,隆德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县公安局、县农业农村局开展执法检查,发现该餐饮店厨房操作间内存放有多批次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包括调味汁、酱料、腐乳、菌类及罐头等共计11种。当事人无法提供相关进货票据、供货商资质证明、检验合格报告及进货台账,未履行进货查验义务。上述过期食品原料与在有效期内已使用食品原料混放,且涉案区域未发现“过期食品贮存区”等字样及区域。当事人无法提供相关进货票据、供货商资质证明、检验合格报告及进货台账,未履行进货查验义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法律依据及处罚】当事人未按规定建立并遵守进货查验记录制度,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三条,依据该法第一百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三项,给予警告的行政处罚。当事人使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生产经营食品,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三项,依据该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第一款第二项,作出没收过期食品原料并处罚款5000元的行政处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典型意义】餐饮单位应严格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规范原料管理,定期清理库存,杜绝使用过期食品原料。本案依法查处使用过期原料行为,既保障消费者健康,也对强化食品经营者责任意识、规范市场秩序具有典型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案例四:泾源县XX牛肉店销售的牛肉外包装上标签标注含有虚假、错误内容行为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基本案情】:2025年4月23日,泾源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根据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宝安监管局协助调查函,对泾源县XX牛肉店开展检查,在检查中发现,该店销售的牛肉外包装上标签印制的生产许可证编号为该店统一信用代码,且2025年3月20日,泾源县市场监管局已对当事人以上违法行为下发当场行政处罚决定书给予警告并责令当事人改正违法行为,在本次检查中当事人仍未对违法行为进行改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法律依据及处罚】:当事人在销售牛肉过程中,将外包装上标签印制的生产许可证编号填写为该店统一信用代码的行为,违反了《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十二条第三款的规定,构成销售食用农产品时标签标注含有虚假、错误内容违法行为。依据《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四十条之规定,责令当事人改正上述违法行为,给予罚款3000元的行政处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典型意义】:上述行为违反了《食品安全法》《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扰乱了市场秩序。同时虚假标注会误导消费者,使其做出错误的购买决策,可能损害消费者的健康和经济利益。案例能警示消费者要仔细甄别商品信息,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同时也促使企业重视消费者权益,诚信经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案例五:彭阳县XX门市部经营超过保质期的食品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案情简介】2024年11月4日,彭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接到消费者投诉,称彭阳县XX门市部销售超过保质期食品,经执法人员现场核查,该门市部经营的“牛板筋”麻辣食品已超过保质期1个月,执法人员下发责令改正通知书,责令当事人立即改正违法行为;2025年3月20日,彭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对该XX门市部进行检查,再次发现该门市部销售的“国圆”红烧牛肉面等4种34袋(桶)食品均已超过保质期,货值金额为51.5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法律依据及处罚】当事人经营超过保质期的食品的行为,违反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经营店和食品小摊点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一款第(七)项,依据《宁夏回族自治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经营店和食品小摊点管理条例》第三十七条之规定,结合当事人的实际情况,彭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当事人给予没收过期食品,并处罚款300元的行政处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典型意义】方便面、方便粉丝等食品相对于饮料等长保质期预包装食品的12个月保质期,大多只有6个月或更短的保质期,农村食品经营者受文化程度低等因素影响,店内货物多且杂,进货时无法严格执行进货查验制度,且日常管理时疏忽大意,很容易发生此类情况。本案提醒广大农村食品生产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要强化主体责任,严格执行索证索票制度,规范经营行为,避免出现食品超过保质期的情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案例六:固原市经济开发区XX超市未落实进货查验制度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案情简介】2025年5月14日,固原市市场监管局经济开发区分局执法人员在农村食品专项整治检查中,发现XX超市经营的部分食品未查验供货商许可证和食品出厂检验合格证或者其他合格证明,执法人员当场下发《当场行政处罚决定书》,予以警告,并责令限期改正。2025年5月27日,执法人员复查时,发现当事人经营的金糜子酒共14瓶,型号规格1500ML/瓶,仍然无法提供供货商许可证和食品出厂检验合格证或者其他合格证明。当事人的行为涉嫌采购食品未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出厂检验合格证或者其他合格证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法律依据及处罚】当事人未落实进货查验制度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三项之规定,结合当事人的实际情况及自由裁量,固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经济开发区分局对当事人给予罚款3000元的行政处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典型意义】建立并遵守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是保证食品来源可追溯的重要手段,是保障食品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有效措施,但是在实际经营中,各经营主体往往忽视了进货查验的重要性,致使问题食品无法追根溯源,为案件查办及核查处置工作带来困难。本案通过依法打击食品经营者未落实进货查验制度的违法行为,不仅有效惩治了不法经营主体,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警示震慑作用,有利于提高食品经营者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意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通报!上杭县市场监管局整治制售假劣肉制品专项行动典型案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中国品牌与防伪杂志/中国品牌质量网讯 </b> 本刊记者从上杭县市场监管局官方微信公众号获悉,该局于2025年9月19日在其官微上通报了上杭县市场监管局整治制售假劣肉制品专项行动典型案例!近期,上杭县市场监管局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整治制售假劣肉制品专项行动,重点打击各类制售假劣肉制品违法行为,立案查处了多起肉类产品违法违规案件,彰显了市场监管部门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的决心。现将部分典型案例通报如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案例一:某食品经营单位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案情简介:上杭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某食品经营单位销售的香辣鱼皮、冠惠铁板鱿鱼进行监督抽检,检验报告显示,被抽检的香辣鱼皮、冠惠铁板鱿鱼,N-二甲基亚硝胺项目不符合GB2762-202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的要求,检验结论为不合格。经立案调查,当事人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典型意义:当事人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二项的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第一款第一项、《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裁量权适用规则》第十一条第二项的规定,2025年5月30日,上杭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责令当事人改正违法行为,并予以罚款行政处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案例二:某食品经营者未按规定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案情简介:上杭县古田监管所接到12345平台投诉件后对上杭县某纪念品店进行检查,发现当事人采购某品牌泡鸭爪等食品时未查验供货者的相关资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典型意义:当事人进货时未按规定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三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八条第一款、第五十一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三项之规定,责令当事人改正上述违法行为,并给予警告行政处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案例三:某食品有限公司未按规定及时录入食品安全追溯信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案情简介:2025年4月23日,上杭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对某食品有限公司进行检查,发现当事人未按规定及时录入相关肉制品“一品一码”食品安全追溯信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典型意义:当事人未按规定及时录入“一品一码”食品安全追溯信息的行为违反了《福建省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根据《福建省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办法》第三十条的规定,上杭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当场责令当事人改正违法行为,给予警告的行政处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辽源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查办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典型案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中国品牌与防伪杂志/中国品牌质量网讯 </b> 本刊记者从辽源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官方微信公众号获悉,该局于2025年9月19日在其官微上通报了辽源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查办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典型案例!随着肉制品安全、早餐店食品安全、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的持续深入,辽源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依法查处了一批违法案件。为发挥案件的警示教育作用,现将近期3起典型案件公布如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案件①辽源市龙山区某冻品商行未按规定要求销售食品案</b></p><p class="ql-block"><b> </b> </p><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21日,辽源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开展肉制品专项检查中发现,辽源市龙山区某食品冻品商行存放在冷库中的32箱板筋标签信息标注不完整。执法人员当场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责令其立即改正上述违法行为,予以立案调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处置结果:经调查,当事人未按规定销售食品的行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六十八条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七项,参照《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裁量权适用规则》,决定对当事人予以警告,罚款10000元,并监督当事人对32箱标签信息标注不完整的板筋做无害化处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典型意义:本次案件中,当事人销售标签信息不完整的肉制品,反映出部分经营者在食品标签管理上存在意识薄弱的问题。对执法部门而言,在专项检查中及时发现并查处违法行为,同时结合违法后果、社会影响精准裁量,确保监管既有力度也有温度。对经营者而言,应强化食品标签规范意识,认识到标签信息完整是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需严格落实标签标注要求,避免触碰法律红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针对行业共性问题,监管部门可通过案例警示、合规培训等方式,引导食品经营者重视标签管理,共同守护消费者知情权与食品安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案件②辽源市龙山区某早餐店安排无有效健康证明人员从事食品经营活动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9日,辽源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开展早餐店食品安全专项检查时发现,某早餐店从业人员无健康证明上岗从事食品经营活动、无食品原料进货查验记录、加工场所环境脏乱。执法人员当场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责令其立即改正上述违法行为,并对其立案调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处置结果:当事人安排无有效健康证明的人员从事食品经营活动、食品原料无进货查验记录的行为,违反《吉林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店小食杂店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第二十条第一款的规定,依据《吉林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店小食杂店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第四十三条、四十五条,参照《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裁量权适用规则》,决定对当事人予以警告,罚款1000元,并对当事人进行了教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典型意义:本次案件中,市场监管部门严格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在专项检查中及时发现并查处违法行为,通过“限期整改+到期复查”闭环管理,确保监管要求落地,同时通过现场指导提升经营者合规认知。对经营者而言,应切实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从业人员健康管理、进货查验记录等制度,正视监管整改要求,杜绝侥幸心理,从人员、原料源头把控经营安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案件③辽源市龙山区农村大集某摊位销售超过保质期预包装食品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21日,辽源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开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检查时发现,某摊位销售的预包装食品超过保质期。执法人员对现场发现的43个品种共计1620(袋、瓶、盒)预包装食品实施扣押行政强制措施,并进行立案调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处置结果:当事人销售超过保质期预包装食品的行为,违反《吉林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店小食杂店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第十九条第一项的规定,依据《吉林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店小食杂店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第四十四条,参照《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裁量权适用规则》,决定对当事人处罚如下:1.没收43个品种共计1620(袋、瓶、盒)超期预包装食品;2.没收违法所得670元;3.罚款人民币14000元。合并罚没款共计人民币14670元,并对当事人进行了教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典型意义:本次案件中,当事人从无明确来源渠道购入过期及临期预包装食品对外销售,且无法提供进货记录,反映出部分集贸市场食品经营者在进货查验、索证索票及临期食品管理上存在明显漏洞,合规意识淡薄。执法部门及时查处、依法采取扣押措施,并进行当场警告,既打击了销售过期食品的违法行为,也凸显了集贸市场专项检查对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的重要性。对执法部门而言,需持续强化集贸市场等场所的专项排查与监管,严格落实行政强制措施程序,提升执法震慑力;对经营者而言,应强化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规范进货渠道,做好进货记录留存,严禁销售过期食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针对行业共性问题,监管部门可通过案例警示、现场指导等方式,引导集贸市场摊贩合规合法经营,同时推动市场主办方加强入场管理,共同筑牢食品流通环节安全防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