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名:秋水(梅)</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10257557</p> <p class="ql-block"> 今年六月下旬,蝉鸣伴着热风掠过赣南的山岗,我们怀着沉甸甸的崇敬,踏上了共和国第一国企 —— 中华钨矿公司旧址的土地。脚下的石板路带着岁月的温润,仿佛正低声诉说着八十余年前,这片土地上曾燃起的红色经济火种。</p> <p class="ql-block"> 下车就到了于都铁山垅,毛泽民广场便映入眼帘。青灰色的地砖从入口向中心铺展,广场中央的毛泽民雕像高约三米,他身着西装,左手叉腰,右手拿着设计图纸。雕像底座以枣红色大理石为材,正面镌刻着 鎏金宋体字清晰记录着毛泽民从安源路矿工人运动到创建中华钨矿公司的生平轨迹。我驻足凝视,阳光斜照在雕像的脸颊上,那深邃的眼眸里似藏着对苏区经济困境的忧虑,更透着 “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坚定 —— 正是这份坚定,让他在 1932 年的春寒里,在这里点燃了国有企业的星星之火,为缺衣少食的红军筑起了一道经济防线。</p> <p class="ql-block"> 拾级而上,三十余级浅灰色石阶尽头,便是中华钨业公司历史陈列馆。木质门楣上,“中华钨业公司历史陈列馆” 映入眼睑。左侧立着一组铜制雕像:一位矿工站立,另一位矿工呈半蹲姿态,蹲着矿工双手捧着乌黑色的钨砂,眉头微蹙似在仔细甄别成色;站着的矿工腰间系着粗布围裙,双手握着竹筐正在淘洗钨砂;雕像表面还刻意做了做旧处理,衣褶间的 “矿尘”与掌心的 “老茧” 清晰可见,瞬间将人拉回那个靠双手刨出 “红色财富” 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 正厅,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写到:“他们所经历的钨矿,是中国最丰富的,每天生产一百万磅这种珍贵的矿物。”金色字体卸载在深红色色展板中央,标语下方的图上画着当年矿工使用的铜制矿灯、磨损的竹编矿筐,以及一张泛黄的钨砂收购清单,清单上 “52 元 / 100 斤” 的墨迹虽淡,却字字刻着苏区经济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 序厅的环形展板前,我停下了脚步。展板左侧照片还原了井冈山根据地的风貌:画面里的梯田里只种着稀疏的作物,几位农民背着竹篓在山间行走,背景的茅草屋墙体斑驳。照片旁的文字注解着 “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到万担”,寥寥数字道尽了当时的困境 —— 红军不仅要应对国民党军的 “会剿”,还要解决数万将士的吃饭穿衣难题。</p> <p class="ql-block"> 展板右侧的红色箭头将历史脉络引向 1932 年:当井冈山的粮荒日益严峻,当红军的药品、食盐频频告急,毛泽民带着 “创造足够给养的经济力”的使命,来到了铁山垅。正是这场从 “筹粮”到 “办矿” 的战略转向,让中华钨矿公司如一盏明灯,在苏区的经济寒冬里亮起了光。</p> <p class="ql-block"> 在 “国企诞生”板块,我站在模拟的矿洞场景前。昏黄的灯光下,岩壁上还残留着当年凿矿的痕迹,耳边传来低沉的 “矿工号子”录音。展区的数据墙用红色数字清晰标注着:1932 年春,中华钨矿公司在铁山垅大窝里成立,3500 多名矿工在这里日夜劳作;1931 至 1934 年间,共生产钨砂 7830 吨,按当时市价折算,创造了 814 万元银元的财富,占苏区财政收入的 70%。这些数字背后,是矿工们在没有机械辅助的情况下,靠钢钎、铁锤一点点凿出的 “红色金库”—— 他们用这份 “为有牺牲多壮志” 的拼劲,换来了红军急需的药品、布匹与枪支弹药,让十万红军有了 “打仗的底气”。</p> <p class="ql-block"> “国企雏形”板块的对比展柜前,我看到了更清晰的历史脉络:左侧展柜里,一份 1932 年的《中华钨矿公司管理章程》复印件上,清晰写着 “由苏维埃中央政府直接经营,统一核算”的条款;右侧展柜则陈列着现代中央直属企业的管理制度汇编。正是当年这套 “统一管理、按需分配”的模式,为如今国有企业的运营体系埋下了第一颗种子。</p> <p class="ql-block"> 走到 “国企典范”板块时,互动屏幕里,播放着毛泽民当年与矿工同吃同住的史料:他不仅亲自制定矿工的薪酬标准,还在矿场旁建起了简易学校,让矿工子弟能读书识字。这份 “艰苦奋斗,实事求是” 的精神,不仅培养出了第一批党的经济管理干部,更让 “国企为人民” 的初心扎下了根。如今再看现代国企在脱贫攻坚、科技创新中的担当,不难发现,这份精神早已融入了国企的血脉。</p> <p class="ql-block"> 走出陈列馆时,回望这座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建筑,我忽然明白:中华钨矿公司的历史,不只是一串数字、一段往事,更是一种能穿越时空的力量。当年矿工们用双手刨出的,不仅是钨砂,更是 “国企为民” 的初心;毛泽民留下的,不仅是一家矿企,更是 “在困境中谋发展” 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 如今,当我们谈论现代国企在芯片研发、新能源领域的突破时,当我们看到青年工程师在实验室里日夜攻关时,其实都是在延续这份红色基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不必再像当年的矿工那样靠钢钎凿矿,但那份 “不畏难、敢担当” 的精神,却同样重要 —— 在工作中多一份精益求精,在学习中多一份坚韧执着,就是对先辈最好的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