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海风轻轻拂过脸颊,带着咸咸的海水气息。我站在码头边,望着眼前这艘白色渡轮,它静静地停靠在那里,等待着我们启航。远处的山景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宁静,仿佛时间也放慢了脚步。</p> <p class="ql-block"> 穿过码头,我登上了那艘装饰着彩色旗帜的游轮。甲板上游客们三三两两地倚着栏杆,或聊天,或拍照,气氛轻松而愉快。我走到船尾,看着海面泛起的波光,心中忽然生出几分诗意。</p> <p class="ql-block"> 游轮缓缓驶离码头,我站在甲板上,望着远处的城市轮廓与连绵的山脉。海风拂过脸颊,带来一丝清凉。</p> <p class="ql-block"> 看到一艘白色游轮在碧蓝的海面上缓缓前行,远处是连绵的山脉和城市的轮廓。阳光洒在甲板上,游客们在船上拍照、交谈,一切都显得那么轻松惬意。我站在船边,感受着海风从耳边掠过,仿佛自己也成了这画面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她也站在船舷边,背景是碧蓝的天空和一艘大型游轮。她戴着墨镜,神情悠然,仿佛在享受这片刻的宁静。我站在不远处,看着她,心中也生出几分惬意。</p> <p class="ql-block"> 踏上刘公岛的那一刻,海风轻拂,阳光洒在码头的石板上,热辣辣的。蓝天如洗,仿佛在欢迎我们的到来。我深吸一口咸湿的海风,心中涌起一阵期待。</p><p class="ql-block"> 阳光斜照在岩壁上,“劉公島”三个红字如血染般醒目。我站在石前,仿佛听见了百年前的风浪声,那不是海潮的低语,而是历史在耳畔沉重地呼吸。树影婆娑,地砖泛着微光,这里没有喧嚣,只有静默的铭记。</p> <p class="ql-block"> 一块刻着“威震海疆”四个红色大字的巨石前,我驻足良久。周围绿树成荫,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显得格外宁静。我站在石前,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这片土地曾经的荣耀与悲壮。</p><p class="ql-block">它仿佛在诉说着刘公岛曾经的辉煌与悲壮。</p><p class="ql-block"> 刘公岛,位于山东半岛东端威海湾湾口,岛面积3.15平方公里,岛岸线长14.95公里。为威海市海上天然屏障,在国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素有“东隅屏藩”和“不沉的战舰”之称。明、清至解放前诸多海上战事发生于此,特别是甲午战争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迹。</p> <p class="ql-block">一、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踏上岛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形似战舰的建筑,面朝碧海,气势庄严。不远处的石碑铭刻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字迹铿锵,背后是蓝天绿树。</p> <p class="ql-block"> 蓝天白云下,一座雕塑矗立在博物馆入口处,刻着“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的字样。游客们三三两两地参观,有的撑着伞,有的举着相机,记录下这庄严肃穆的一刻。</p> <p class="ql-block"> 海边的雕塑前,游客们三三两两地拍照留念,有人撑着伞,有人在悠闲地散步。我走近,雕塑造型独特,线条流畅,仿佛在讲述一个关于海洋与勇气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一块石碑静静矗立在展馆中央,碑文详细记载了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我站在碑前,心中涌起一阵沉重。那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一段值得铭记的教训。石碑上的每一个字都仿佛在提醒我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p> <p class="ql-block"> 走进博物馆,定远舰的模型静静地陈列在展馆中,红黑相间的舰身、黄色的烟囱,仿佛诉说着百年前的辉煌。展馆的墙上挂着几幅历史照片,记录着这艘战舰的过往。</p> <p class="ql-block"> 我站在一块标牌前,仔细阅读着关于定远舰的资料:排水量、尺寸、建造年份……每一个数字都像是时间的印记,让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 在展馆的一角,我看到一幅关于北洋海军的展板,上面有四位将领的照片,分别是丁汝昌、林泰曾、刘步蟾和英国海军上将琅威理他们的名字在历史课本中曾出现过,如今亲眼看到他们的照片,仿佛穿越了时空。展板上还写着中英文的介绍,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 定远舰的轮机舱模型在红牌说明下静静展示,绿色管道与白色齿轮交错,复杂如迷宫。这艘“亚洲第一铁舰”的心脏,曾轰鸣着驶向黄海。如今,只剩模型与文字,讲述它曾经的轰鸣与沉寂。</p> <p class="ql-block"> 另一侧,我看到一张老照片,照片中是1886年三位官员在天津的合影。他们身穿传统服饰,神情庄重,坐在椅子上,面前摆着植物装饰。照片下方的文字说明他们是醇亲王奕𫍽、李鸿章和善庆,三位在北洋海军创建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 一块黑色的展示牌上,用中英文记录了1894年11月6日日军攻破金州城后,城内西街曲姓一家十人投井自尽的故事。我读着这段文字,心中泛起一阵酸楚。一个家庭,在战火中选择了宁死不屈,这是怎样的悲壮与决绝。旁边还有一首王志修的《曲氏井题咏》,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段历史的沉痛与敬意。</p><p class="ql-block"> 读着这段文字,心中泛起一阵酸楚,那段历史的沉重感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 步入展厅,丁汝昌、刘步蟾、邓世昌等将领的肖像一一呈现,他们目光坚毅,生平事迹令人动容。雕塑群像中,丁汝昌拒降殉国的瞬间被凝固成永恒,悲壮之气扑面而来。马关谈判的展板前,李鸿章赴日议和的历史细节触目惊心,《马关条约》的签订让中国陷入更深的危局,民族觉醒由此萌发。</p> <p class="ql-block"> 在雕塑前,我看到一块解说牌,上面用中英文介绍了丁汝昌等将领的事迹。他们面对日军的进攻,英勇无畏,最终以身殉国。我站在雕塑前,心中升起一股敬意。他们或许已经远去,但他们的精神,永远铭刻在这片土地上。</p> <p class="ql-block"> 展馆中陈列着刘公岛被俘清军的资料,北洋海军3097人、陆军2040人,共计5137人。被俘的军舰包括镇远舰、济远舰、平远舰等,这些名字曾是大清海军的骄傲,如今却成了屈辱的见证。展馆的另一侧,是关于《马关条约》的介绍,清政府在战场上连连失利,最终被迫割地赔款,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p> <p class="ql-block"> 展馆中陈列着一门克虏伯1880式150毫米舰炮,炮身修长,金属质感十足。标牌上详细列出了这门炮的技术参数:炮身长度、初速、射程、射速……我一边阅读,一边想象着它在百年前的战场上是如何咆哮的。这不仅是一件武器,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门哈乞开斯单管速射炮的模型静静陈列在展馆中,炮身结构复杂,炮管修长。背景墙上是一幅黑白照片,似乎描绘了当年的海军基地。我站在炮前,仿佛能听到它在战场上轰鸣的声音,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硝烟与战火。</p> <p class="ql-block"> 展馆中还有一块介绍哈乞开斯五管速射炮的指示牌,上面详细列出了这门炮的技术参数:口径37毫米,炮身长1400毫米,弹头重1.1千克,有效射程3000米,理论射速60发/分钟。这门炮是英国制造的,中国海、陆军,日本海军均有装备。我看着这些数字,心中不禁感慨:科技的进步,往往也意味着战争的残酷。</p> <p class="ql-block"> 《马关谈判》的展板前,人群沉默。巨额赔款、割让台湾、开放通商……每一条都像刀刻在心上。这不只是战败的代价,更是民族尊严的崩塌。展板上的字冷静而残酷,却让人读得心口发闷。一个古老帝国,在列强的炮口下,签下屈辱的名。</p> <p class="ql-block"> 另一块展板讲述李鸿章赴日谈判的经过。1895年,他踏上日本马关的土地,满身伤痛,刚遭刺客枪击。七轮谈判,他据理力争,却敌不过日军步步紧逼和电报被破译的绝境。最终,清政府只能低头。我想象他坐在谈判桌前,白发苍苍,眼中是无奈,更是痛彻心扉的清醒。</p> <p class="ql-block"> 展馆的一角,是一幅关于马关谈判的场景复原。背景中是一幅富士山的画作,桌上摆放着文件和印章,几位西装革履的人物围坐,穿着传统服装的有人低头,有人凝视前方。那不是一场平等的对话,而是一次被迫的割让。我站在一旁,仿佛听见李鸿章低声说:“此约若签,吾国将何以立于天下?”仿佛能听到李鸿章与日本代表唇枪舌剑的声音,感受到那段屈辱岁月的沉重。</p> <p class="ql-block"> 展馆中央,一件大型青铜器静静陈列,表面雕刻着龙纹和波浪纹,庄重而古朴。背景墙上写着“铭记历史”四个大字,提醒着每一位参观者:历史不能忘记,更不能重演。我站在青铜器前,心中升起一股敬畏之情。</p> <p class="ql-block"> 结束语:最后一块展板写着:“甲午一战,惊醒中华。”这不是简单的胜负之分,而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打醒了沉睡的民族。从那以后,变法、革命、救亡图存,成了无数人毕生的追寻。屈辱催生觉醒,失败孕育重生。</p> <p class="ql-block"> 走出博物馆,来到户外,一艘大型战舰模型停靠在绿树旁,“定远”两字赫然入目,舰身装饰着金色的龙图案,显得庄重而肃穆。我站在它面前,仿佛看到了百年前的战火纷飞,那些英勇的将士们在风浪中奋战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二、定远舰</p><p class="ql-block"> 舰体分五层,甲板上有三层,最高处是桅杆和两个巨大的烟囱。这三层主要装备的是舰载大炮、机关炮等武器,舰弦处还有鱼雷发射装置。舰身被厚厚的铁甲包裹,防护性很强。</p><p class="ql-block"> 舱内共有两层,主要是海军官兵工作、生活、议事、就餐、娱乐等的地方。军官基本上有独立的房间,办公、居住兼用,士兵一般就在工作场所旁边睡吊床。最下一层,是燃煤锅炉、蒸汽机、储煤柜等。舱内设施功能齐全,通道、房间、桌椅、床具等都是实木打造,尽显高档精致。</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定远舰景区的导览图前,我仔细阅读着它的历史背景与建造参数。这艘战舰建造于19世纪后期的中国洋务自强时代,由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建造,耗资150万两白银,是当时世界海军中威力最大的战舰之一。我站在导览图前,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p> <p class="ql-block"> 不远处,一艘“定远”战舰模型停泊在岸边,船上装饰着彩色旗帜,甲板上有人在参观,背景是蓝天白云,整体氛围明亮而充满历史感。</p> <p class="ql-block"> 我登上甲板,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耳边似乎响起了炮火的轰鸣。</p> <p class="ql-block"> 我站在“定远”舰上,阳光洒在船身泛着洁白的光。船体上挂着旗帜,旁边还有指示牌和锚的图案。我望着远处的海面,心中涌起一阵感慨:刘公岛,这片土地承载了太多的历史,也见证了太多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 舰上几门大型炮管被固定在白色支架上,游客们在参观、拍照。阳光洒在炮身上,泛着金属的光泽。我走近仔细观察,想象着它发射时的威力。</p> <p class="ql-block">门哈乞开斯五管速射炮</p> <p class="ql-block"> 他看着眼前的舰炮,又看向远方,仿佛看到了被击伤的日舰“吉野”号。</p> <p class="ql-block"> 4门75mm口径的克虏伯舢板炮,两门各位于船身两侧,成矩形分布。</p> <p class="ql-block">桅杆是船的最高处,位于前后甲板</p> <p class="ql-block">烟囱是次高处</p> <p class="ql-block"> 左右各悬吊是白色救生艇,黑色是威力巨大的炮台,里面是克虏伯1880式150毫米舰炮,<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炮有效射程1.1万米。</span></p> <p class="ql-block"> 克虏伯1880式150毫米舰炮,位于船的舰首、舰尾、舰舷两侧。</p> <p class="ql-block"> 从甲板下到二层船仓,见到了里面的展览。</p> <p class="ql-block"> 一面红底展板上,丁汝昌的黑白肖像凝望着前方。1836到1895,短短五十九年,却承载了一个民族最沉痛的海殇。他淮军出身,后掌北洋水师,一生忠勇,却终难挽狂澜于既倒。</p><p class="ql-block"> 他率军死守刘公岛,日军围困,援军不至,他仍坚持指挥,直至弹尽粮绝。最后服毒殉国,不降不逃。<span style="font-size:18px;">还有刘步蟾、杨用霖、张文宣……一个个名字接连闪过,他们都选择了同一条路——以死明志。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什么叫“宁为玉碎”。</span>我默立良久,心中涌起一阵悲凉——英雄未必胜,气节永长存。</p> <p class="ql-block"> 邓世昌的画像挂在红底展板中央,他穿清朝官服,目光如炬。他在黄海大战中指挥“致远”舰冲向“吉野”日舰,誓与敌同归于尽。舰沉之时,他落水拒救,抱犬同沉。那一刻,海天同悲。</p><p class="ql-block"> 我不知那海有多冷,只知他的心从未动摇。英雄不是不死,而是明知必死仍向前。<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望着画像,仿佛听见炮声轰鸣,看见那艘战舰如流星般划破海面,义无反顾向前。</span></p> <p class="ql-block"> 马吉芬,美国人,一位值得称颂可歌可泣的人。</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黑头鱼雷的展板前,我停下脚步。第一条自航鱼雷诞生于1866年,很快便传入东亚。科技没有国界,可使用它的人有立场。同样的武器,装备在不同军队手中,结局却天差地别。决定战争的,从来不只是武器。</p> <p class="ql-block"> 定远舰轮机舱的机械装置复杂精密,绿色管道与白色阀门交错如网。说明牌上写着蒸汽机、锅炉、传动轴……这些曾是亚洲最先进的动力系统。可再强大的引擎,也拉不动一艘方向错误的船。</p> <p class="ql-block">三、刘公岛博览园海圣殿</p> <p class="ql-block">四、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p> <p class="ql-block"> 沿着石阶往上走,蓝天托起一座石碑,上面刻着“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字迹沉稳,像极了那些不肯低头的脊梁。一位行人从我身旁经过,脚步轻却坚定,仿佛也怕惊扰了长眠于此的英魂。远处飞檐翘角隐约可见,像是旧时军营的守望者,静静俯瞰这片曾燃起战火的岛屿。</p> <p class="ql-block">海军公所</p> <p class="ql-block">门前广场</p> <p class="ql-block">海军公所建筑</p><p class="ql-block">第一进院落:主体建筑为“礼仪厅”,用于接待官员和举行重大礼仪活动。</p><p class="ql-block">第二进院落:主体建筑为“议事厅”,是北洋海军高级将领召开军事会议的场所。</p><p class="ql-block">第三进院落:主体建筑即为“祭祀厅”,门悬“永庆安澜”匾额,是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进院落:</p><p class="ql-block"> 主体建筑为“礼仪厅”,用于接待官员和举行重大礼仪活动。</p> <p class="ql-block"> “礼儀廳”金匾高悬,木雕屏风上云雾缭绕,山水若隐若现。长椅静置,窗帘低垂,仿佛主人刚离去不久。这里曾是议事之所,也是精神之所。礼仪不只是规矩,更是一种气节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 礼仪厅内,屏风雕花精美,两边牌子对称书写“肃静”“回避”,我坐在木椅上片刻,恍若置身晚清官署。走出门来,海锚静静立于石阶旁,对面是辽阔海域,一艘游轮缓缓驶过,阳光洒在脸上,温暖而凉爽</p> <p class="ql-block">第二进院落:</p><p class="ql-block"> 主体建筑为“议事厅”,是北洋海军高级将领召开军事会议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光线从窗外斜照进来,落在老旧的书柜和桌案上。墙上挂着泛黄的地图,<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幅是渤海湾,一幅是黄海航线,</span>标注着北洋水师的航线与布防<span style="font-size:18px;">图边垂着深色帘幕,随风轻晃</span>。</p><p class="ql-block"> 我驻足良久,仿佛看见那些穿长衫、戴官帽的身影,在灯下议事,在图前踱步。他们讨论的不只是战术,更是这个国家能否挺直腰杆活下去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提督房,风穿过空荡的门框,吹动我衣角,也吹开了尘封的往事——这里曾是指挥千军的中枢,如今只剩寂静与回忆。</span>门虚掩着,木门上的铜环泛着岁月的光泽。屋内陈设简朴,一张书案靠窗,上面摊着航海图与旗语手册,墙边立着老式书柜,挂着一幅北洋水师舰队布防图。</p> <p class="ql-block"> 这里曾是海军提督身边最紧要的参谋所在,都司衔大副与守备衔二副轮流值守,随时准备随旗舰出海。每当提督登舰,号令便由这间屋子传向全队,旗语升空,汽笛长鸣,整支舰队随之而动。那是一种无声的秩序,藏在简朴房间里的威严。</p> <p class="ql-block">第三进院落:</p><p class="ql-block"> 主体建筑即为“祭祀厅”,门悬“永庆安澜”匾额,是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祭祀海神妈祖</p><p class="ql-block"> 祭祀厅位于第三进院落,祭祀厅是北洋海军专门祭祀海神“妈祖”(天后)的场所北洋海军规定,每逢农历初一、十五,会升挂“天上圣母”旗(妈祖的旗帜),并在祭祀厅举行相应的祭拜仪式。</p> <p class="ql-block">后庭馆藏文物</p><p class="ql-block"> 这里陈列着“济远”号舰舰炮、船锚、等。有济远舰前双主炮 德国克虏伯1880年式210毫米口径后膛炮,1986年从黄海打捞出水,重达20吨,是极为珍贵的文物。其他打捞文物 如当年使用的炮弹、英国皇家海军的白头鱼雷等。</p> <p class="ql-block"> 门外西侧有两个炮架:日岛炮台的地阱炮炮架,升举炮管。1992年出水于日岛附近。</p> <p class="ql-block"> 走出博物馆,西轅门外一门锈迹斑斑的古炮静卧在石座上,炮口朝向大海。它曾是防御的利器,如今却成了历史的见证。身后是红窗金饰的中式建筑,几株绿树点缀其间,游客低声交谈。这宁静的景致,与百年前的战火形成鲜明对比。</p> <p class="ql-block"> 离开时回望,石牌坊上“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几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身后是水域,前方是城市天际线。山峦如旧,海波不息。一百多年过去了,岛还是那个岛,人却已不同。</p><p class="ql-block"> 岛上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每一块石头、每一门炮、每一张画像,都在诉说同一个主题:勿忘国耻,方能前行,今天</span>我们强大了任人宰割时代过去了!</p> <p class="ql-block">刘公岛轮渡码头,准备登船离去。</p> <p class="ql-block"> 刘公岛,这座承载着历史与记忆的小岛,如今已成为人们缅怀过去、展望未来的地方。我站在船上,望着远去的刘公岛心中默默许下愿望:愿历史不再重演,愿和平永驻人间。</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艘110导弹驱逐舰,它停靠在码头,成为军事公园的一部分。现在我们已经有了更多、更大、更强的、现代化的战舰驶向深蓝海洋,保卫祖国着的海疆!</p> <p class="ql-block"> 于 2025.7.1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