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六国游 之三,斯德哥尔摩

花果山主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九月二十日,我们来北欧的第三天。</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行程安排是全天在斯德哥尔摩活动。</p> <p class="ql-block">  船上的早餐还是很丰富的。</p> <p class="ql-block">  天刚亮,我们的船就靠岸了,接我们的奔驰大巴早早在码头等候。</p> <p class="ql-block">  斯德哥尔摩(Stockholm),瑞典首都及第一大城市,瑞典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主要港口,位于波罗的海东岸梅拉伦湖入海口,由14座岛屿和1个半岛通过70余座桥梁连接,有“北方威尼斯”之称。市区始建于13世纪中叶,1436年成为瑞典政治中心,现为瑞典国家政府、国会及皇室宫殿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该市地处北纬59°12',冬季平均气温-3℃,夏季17℃,年降水量555毫米,6月下旬出现极昼现象。老城保留中世纪石巷与哥特式建筑,斯德哥尔摩王宫为现存皇家居所,城内分布100余座博物馆,涵盖历史、民族、自然、美术等领域。作为瑞典高科技产业与金融中心,拥有众多高等院校及跨国企业总部。1901年起每年12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诺贝尔奖颁奖仪式,该市作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故乡。</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海鸥很热情,主动凑过来和你套近乎,我们吃的点心不分给它点都不好意思。</p> <p class="ql-block">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老城区,有一座宏伟而庄严的建筑——斯德哥尔摩皇宫,它是瑞典国王的官方居所,也是这座城市最耀眼的地标之一。 </p> <p class="ql-block">  斯德哥尔摩皇宫的历史可追溯至中世纪,其前身是古斯塔夫·阿道夫斯的“三冠”宫。1697年,一场大火将“三冠”宫化为灰烬,之后,建筑师小尼科季姆·杰辛负责重建工作。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历经约60年,这座新的宫殿终于在1754年完工。虽然后来王室迁至郊外的卓宁霍姆宫,但斯德哥尔摩皇宫仍是国王办公、举行庆典及接待外宾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  皇宫建筑风格为意大利巴洛克风格,整体呈方正型布局,外观宏伟,装饰华丽。它长230米,宽125米,共有608个房间,比英国的白金汉宫还多4间。宫殿的南正面朝向宫殿斜坡,装饰尤为豪华,有6根柯林斯石柱和雕塑;东侧带有环绕花园的厢房,称为核心院;西侧在两个拱廊间形成岗哨。宫内的装饰一部分是洛可可风格,一部分是古典主义风格,精美绝伦。</p> <p class="ql-block">  皇宫对外开放的部分包括皇家寓所、古斯塔夫三世的珍藏博物馆、珍宝馆、三王冠博物馆、皇家兵器馆等。在宫内,游客可以欣赏到各种金银珠宝、精美的器皿、华丽的壁画和浮雕,还能看到历代国王和皇后的肖像画。地下室存放着历代瑞典国王的王冠、权杖等象征王权的物品,仿佛在诉说着瑞典王室的辉煌历史。</p> <p class="ql-block">  每天中午的皇家卫队换岗仪式是斯德哥尔摩皇宫的一大特色景观。自1523年古斯塔夫·瓦萨派置卫兵驻守王宫以来,这一传统已延续了数百年。届时,卫兵们身着传统制服,头戴亮银色头盔,脚蹬黑色高筒皮靴,在嘹亮的军乐声中,按照独特的中世纪仪式完成岗位交接,庄重而富有仪式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看。</p> <p class="ql-block">  斯德哥尔摩皇宫,这座承载着瑞典历史、文化与传统的建筑,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它不仅是瑞典王室的象征,更是北欧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等待着人们去探寻其中的奥秘。</p> <p class="ql-block">  若说斯德哥尔摩是北欧皇冠,那老城区(Gamla Stan)便是皇冠上最温润的珍珠。这片占地不足1平方公里的区域,藏着欧洲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街巷,每一块鹅卵石都在诉说600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斯德哥尔摩老城建城于13世纪,核心是围绕着“大广场”(Stortorget)展开的街巷网络。这里曾是瑞典的政治、商业中心,从汉萨同盟时期的商人会馆,到17世纪瑞典帝国时代的贵族宅邸,不同时期的建筑层层叠加,却始终保持着红墙黛瓦、窄巷蜿蜒的中世纪风貌——没有摩天楼的“打扰”,连路灯都延续着复古设计,走在这里仿佛穿越进油画。</p> <p class="ql-block">  大广场(Stortorget):老城的心脏,也是瑞典历史的“见证者”。广场四周是色彩明快的17世纪建筑,中央矗立着古斯塔夫三世的雕像;而1520年“斯德哥尔摩惨案”就发生于此,为这片广场添了一层厚重的历史感。</p> <p class="ql-block">  诺贝尔博物馆:藏在大广场旁的小楼里,用互动展陈讲述诺贝尔奖的百年历程。在这里能看到历届获奖者的手稿、奖杯复制品,甚至能“模拟”诺贝尔颁奖晚宴,感受科学与文学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曲折小巷与“惊喜角落”:老城里没有直路,随便拐进一条小巷都可能遇见惊喜——或许是挂着鲜花的咖啡馆,或许是卖手工玻璃的小店,又或是墙上刻着中世纪符号的老门,随手拍都是复古大片。</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老城仍住着约3000位居民,并非单纯的“景区”。清晨能看到面包店飘出的香气,午后有老人在广场长椅上读报,傍晚巷子里的餐厅亮起暖黄灯光,提供瑞典传统的“肉丸配越橘酱”“腌鲱鱼”——在这里,历史不是冰冷的陈列,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  走在斯德哥尔摩老城,不必赶行程,只需放慢脚步。让鹅卵石路硌一硌鞋底,听教堂钟声在巷子里回荡,尝一口刚出炉的肉桂卷,你会明白:有些城市的魅力,需要用“时光”去丈量。</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领队,中旅集团的董助小许,为团员拍照,也是拼了。</p> <p class="ql-block">  这是老城区里的一处取水井。</p> <p class="ql-block">  在斯德哥尔摩梅拉伦湖畔,一座红砖砌就的建筑静静矗立——它不是华丽的宫殿,却因每年举办诺贝尔奖晚宴而闻名世界;它是城市的行政心脏,更是凝结着北欧设计美学与历史底蕴的“建筑瑰宝”,这就是斯德哥尔摩市政厅。</p> <p class="ql-block">  市政厅建于1911年至1923年,由瑞典著名建筑师拉格纳·奥斯特伯格设计,整体融合了瑞典民族浪漫主义风格与新艺术运动元素。</p> <p class="ql-block">  红墙映湖的标志性风景:主体建筑用800万块红砖砌成,砖红色的墙面在阳光下温暖厚重;顶部的蓝色穹顶尤为亮眼,穹顶顶端的金色三王冠雕塑,是瑞典的国家象征,远远望去,红墙、蓝顶与碧绿的湖水相映,成为斯德哥尔摩最经典的天际线之一。</p> <p class="ql-block">  蓝色大厅(Blå Hallen):虽名为“蓝色”,墙面却由红砖铺就——原设计计划贴蓝色马赛克,建筑师却被红砖的原始质感打动,最终保留了红砖原貌。这里是每年12月10日诺贝尔奖晚宴的举办地,全球顶尖学者、作家与艺术家汇聚于此,灯火辉煌中,见证人类智慧的荣光。</p> <p class="ql-block">  金色大厅(Gyllene Salen):与蓝色大厅相邻,墙面覆盖着约1800万块金色马赛克,拼接出瑞典历史、神话与生活场景的壁画。阳光透过窗户洒入时,整个大厅金光璀璨,仿佛置身梦幻殿堂,也是诺贝尔奖得主与王室成员合影的经典地点。</p> <p class="ql-block">  此外,市政厅内还有市政委员会会议厅、议员休息室等空间,简约的木质家具、复古的吊灯,处处透露着北欧式的实用与优雅。</p> <p class="ql-block">  市政厅不仅是行政建筑,更是市民与游客喜爱的休闲地。建筑临湖而建,周边有宽阔的草坪与步道,夏季时,人们会在湖边野餐、散步,远眺湖中的船只与对岸的城市风光;冬季时,湖面结霜,红砖建筑与白雪相映,别有一番静谧美感。</p> <p class="ql-block">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是一座“不高冷”的地标:它承载着城市的行政功能,记录着诺贝尔奖的荣光,更用红砖、蓝顶与金色马赛克,诉说着北欧的设计美学与人文温度。无论是为了追寻诺贝尔奖的足迹,还是感受建筑与湖景的融合之美,这里都值得你放慢脚步,细细品味。</p> <p class="ql-block">  在斯德哥尔摩,地铁从不是单纯的通勤工具。这条1950年开通的轨道交通,用108公里的线路串联起100个车站,其中90个都被艺术浸润,成为全球最长、最独特的“地下美术馆”——只需一张车票,就能在通勤路上与雕塑、壁画、装置艺术不期而遇。</p> <p class="ql-block">  斯德哥尔摩的地铁艺术从不说教,却处处藏着人文关怀。Hallonbergen站的墙面铺满孩子的涂鸦,用稚气笔触唤醒成年人的童年记忆;Universitetet站的墙上写满科学公式与《世界人权宣言》,让站台变成流动的知识课堂;Rådhuset站则展出施工中发现的18世纪篮子与木箱,让历史触手可及。</p> <p class="ql-block">  斯德哥尔摩地铁的艺术基因,始于1955年两位艺术家的提案。他们主张“让艺术走出殿堂,融入日常”,这一理念被议会采纳后,艺术家从此成为地铁建设团队的核心成员。1957年,维拉·尼尔森和西里·德尔克特完成了首件地铁艺术作品,而绿线T-Centralen站则成为首个完整的艺术装饰车站,拉开了这场“地下艺术革命”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艺术从不千篇一律。由于蓝线建设时采用爆破凿洞法,车站保留了原始岩石洞穴的肌理,艺术家们便顺势创作,让粗犷岩壁与细腻作品形成奇妙碰撞。从20世纪50年代的壁画到当代的数字艺术,150多位创作者用雕塑、马赛克、浮雕等多种形式,将历史、自然与社会思考刻进了地下空间。</p> <p class="ql-block">  对当地人而言,这些艺术早已融入日常。正如交通部门所说:“艺术不仅让车站更有趣,更帮人们轻松识别方向”。一张31元的车票,既能抵达目的地,也能邂逅一场不期而遇的审美盛宴。</p><p class="ql-block"> 当列车穿行在地下,每一次停靠都是穿越艺术的旅程。斯德哥尔摩地铁用半个世纪的坚持证明:艺术从不是奢侈品,而是能照亮日常通勤的微光。</p> <p class="ql-block">  在斯德哥尔摩的船岛上,一座形似船坞的建筑里,沉睡着一艘改写瑞典航海史的战舰——瓦萨号。它曾是17世纪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的“海上骄傲”,却在首航20分钟后沉入海底;333年后被成功打捞,如今成为瓦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让每一位参观者都能穿越时空,遇见那段悲壮又辉煌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瓦萨号的故事,始于17世纪初瑞典的“大国雄心”。1625年,为争夺波罗的海霸权,国王古斯塔夫二世下令建造这艘当时欧洲最豪华的战舰。</p><p class="ql-block"> 战舰全长62米,高52米(相当于17层楼),配备64门青铜火炮,船身雕刻着300多件镀金木雕,题材涵盖神话人物、王室徽章与宗教符号,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瑞典的权力与财富,仅建造就耗费了瑞典当年一半的财政预算。</p> <p class="ql-block">  1628年8月10日,瓦萨号在全城民众的注视下首航。然而,因上层建筑过重、船身设计失衡,一阵微风便让战舰倾斜,海水涌入炮舱,短短20分钟后,这艘“海上巨无霸”便带着船员沉入32米深的海底,成为当时欧洲最大的航海丑闻。</p> <p class="ql-block">  由于波罗的海低温、低氧的海水环境,瓦萨号船体与船上物品被完整保存。1956年,考古学家发现其踪迹;1961年,在全国关注下,瓦萨号被缓缓打捞上岸,船上的700余件文物(包括船员衣物、工具、武器甚至食物)也随之重见天日,为研究17世纪欧洲航海生活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实物证据。</p> <p class="ql-block">  瓦萨博物馆专为保护瓦萨号而建,整体设计模拟船坞结构,让观众能从不同角度近距离观察这艘“时光战舰”。</p> <p class="ql-block">  瓦萨博物馆不止是一座陈列馆,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当你站在瓦萨号前,看着这艘穿越300多年时光的战舰,仿佛能听到当年船员的呐喊、海浪的咆哮,更能读懂一个国家在追求荣耀时的野心与代价。这里的每一块木板、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历史从不会真正沉没,只要有人记得,它就会永远“航行”下去。</p> <p class="ql-block">  完成了在斯德哥尔摩的全部行程,中旅许助为我们安排的晚餐是当地有名的“肉丸餐”。</p> <p class="ql-block">  今晚我们入住是这个欧洲最著名的连锁豪华酒店。</p>